跨域和交混的勢力:林素蓮、許程崴、張靜如+吳宜娟、劉冠詳、蔡依潔《下一個編舞計畫Ⅱ:發現-創作新鮮人》
12月
24
2012
下一個編舞計畫/沒有線條(陳長志 攝,周先生與舞者們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10次瀏覽
李時雍

如果《編舞計畫》第一週裡余彥芳、楊乃璇各自以其創作《關於消失的幾個提議Ⅱ》、《小小小事》,標誌出編舞中身體觀念性思考及敘事的兩種可能;第二週「發現-創作新鮮人」所呈現的五支作品,更可見創作者們在這兩個軸線的來回之間,意圖或無意地顯露一股隱隱跨域和交混的勢力。

蔡依傑的《如果你也還記得》將插畫家羅喬菱畫作中一系列的小女孩形象,轉化成為舞台上那一個反覆吹鼓了氣球又洩漏氣的孩子,像拉摩利斯(Albert Lamorisse)的《紅氣球》,一顆顆彷若帶有生命的友伴脹大終至爆破之後,依傑從有形到無形動作,輪廓著虛空,以至將自己吹氣成球,鼓脹著臉,猶如伍國柱《斷章》裡的表情造型。除了一次L型走位退至上舞台、再橫越到達定位點,蔡依傑幾乎停留在同一個位置,從踝和膝啟動上下的移動過程之中,演繹著女孩或喜悅或悲傷,或尖叫或微笑的情緒轉折。

一襲連身洋裝,微捲的頭髮覆蓋住整張臉,擬似《重演》中林祐如所飾之藍衣女子走出至舞台中央,許程崴的《沒有線條》,意圖解構線條、身形性別,質問美與醜的界線,卻無處可見線條:方形的舞台,自上而下投映在地的影子,拉起的裙緣裁剪線和裎露而出的雙腿動作;雙肩帶動起上身,到離開方形空間,再以雙臂投下的影子闖入,最後突然地跑離場至暗幕後的觀眾席。有意思是許程崴再回到場中央謝幕之際,挽起髮,第一次露出了真實的臉,而成為作品界線內外的另一層互涉的關係。

張靜如和吳宜娟《見夫》以雙人的關係,同樣試圖拆解、倒置線條,或所謂「規」的問題。紅色的蛋,紅色的襪子,紅色的燈,在立蛋與搗蛋的嬉鬧遊戲中展開,一人彎身如蛋,擋阻在路線之上,到後來一人拿出一顆紅氣球綁在額前,臉遂隱去,如同兩個擬人的物,擬物的人;跳起百老匯般的舞步,互換關係,彷如鏡像,令人想起了去年方妤婷、簡晶瀅的《猴子與樹懶》。

林素蓮的《裡面》則從「我一直跳舞一直跳舞一直跳舞,然後就把自己在家裡廁所即興跳舞的影片寄送出去」發展成為最後台上裝置的浴廁私密空間,延續著《細草微風》中的編舞邏輯,藉由一再重複的動作手勢,堆疊身體情緒的差異狀態,洗手、撫臉、被擺置的臉部表情;風扇在腳邊輕輕地轉,一扇窗開向黑暗,場景傚似余彥芳探討消失的《當我不在的時候》。經營最好的畫面是林素蓮立在牆前,燈光暈黃自頂上落下,將延伸的影子打在背後牆上。後段從站立而坐,重複而延異的動作卻未能展開更豐富的情感,〈La Prima Vez〉的用樂也略微影響了原先營造的氣氛。然而,相對《細草微風》,《裡面》在經營上更為專注集中,而完成度高。

《霧》是這幾支作品中最有意思的一齣。劉冠詳對於文本形式的掌握和肆意想像,從與簡晶瀅的雙人吉他彈奏開始,藉對話所揭露作品的後設反思位置,什麼是編舞?彈吉他是嗎?對白算是嗎?穿插著簡晶瀅參與阿喀郎舞團之後的卡達克即興算是嗎?他們的對話從狀似爭執的「誰相像於誰」最後竟導出我和你的關係,導出各自和父親的關係,倖存者和亡逝者的關係,從「舞」,到舞台一側一口箱子掀開有「霧」,魔幻寫實場景,令人聯想起奇士勞斯基《雙面薇若妮卡》裡操偶師懸線旋轉的迷離箱子,箱盒開啟後蝶化的舞者女伶,而劉冠詳卻對死去的父親說,「那邊霧很大,我甚麼都看不清楚。」村上春樹的《舞舞舞》不見痕跡地拼貼成了另一段落……,如此跨越了舞蹈和戲劇,跨越文本之間、內外,營造出創作者風格魔幻的空間。

從「編舞!還有什麼可能?」啟開的第二年《編舞計畫》,從製作過程的側記裡可看見,創作者們如何在酒館,在浴廁,從畫裡,在「那我唱首歌寄過去好了」等等的概念和寄件影片裡,呈現對於編舞的創意;然而如何將概念進一步劇場化,尤其成為一個相對存在於框架規範下的舞台空間作品,又不削減原初概念中某種粗糙卻動力充滿的想法,或許也連繫著另一個「身體─空間,還有什麼可能」的問題。

《下一個編舞計畫Ⅱ:發現-創作新鮮人》

演出|周先生與舞者
時間|2012/12/16 19:30
地點|台北華山1914文創園區果酒禮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
相較於傳統以旋轉、跳躍等作為芭蕾舞劇的高潮劇情橋段,阿喀郎.汗的編舞創意像是將舞者推入萬丈深淵,更考驗著舞者的舞蹈硬底與增進其芭蕾舞者其他少使用的肌肉核心的生成
6月
12
2025
從改編的手法來看,如果說《閉俗Pí-Sú》是屬於海棉吸水式的放大版,《搏筊》則大致保留原作的內容、並在作品的前後增加段落,屬於加載型的擴充版。
6月
06
2025
舞動的身體與河水的影像交疊形塑為流動地景,是一幕幕內心情感的獨白,又像是一場儀式性的淨化歷程,形成多變的符號意象,將觀眾帶入一場關於失語、記憶與存在的經驗世界。
6月
04
2025
為何最深刻的顛覆仍由男性完成?女性是否仍被期待回歸那個柔弱而寬容的敘事角色?浪漫的芭蕾舞意象。形式的當代,是否尚未真正撼動情感結構與角色邏輯的深層秩序?
5月
28
2025
《永恆回歸》不是一次對單一文化的回望,也非純然的個人返鄉敘事,而是一場藉由舞蹈身體展開的複數對話:關於傳承與創新、個體與群體、離散與歸屬。
5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