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超越物品形之外的創造世界《Can can do it!》
8月
16
2021
can can do it!(囝仔人yinalang.group提供/攝影羅淵德)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03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物品劇場又譯物件劇場,如同《Can can do it!》演出文宣上皆使用「物件劇場」及「物件」稱呼,但我仍習慣使用「物品」一詞,是多年來教學現場與孩子接觸的過程中發現,孩子使用「物品」一詞的機率比「物件」高,當你說「物件」,有些孩子還會先愣一下。

不過,名稱不統一,並不妨礙我們理解當代偶戲中這一有趣的類型。物品劇場的特徵很容易辨識,就是將任何客觀存在的物品,透過擬人想像變成一個主觀角色,這個轉變的創作過程,本質上很貼近兒童的遊戲,或說「玩」。尤其是看學齡前幼兒自發性地拿起一個東西來玩,隨意拼組,賦予了生命後,就可以自言自語的演起來成為一個角色。這種幻想投射的遊戲心理,是實證幼兒創造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歷程。

物品被玩,也玩出生命,再透過劇場各元素的融入證成;若說物品劇場就是一個玩出來的大型物品,似乎也不為過!基於玩,那我們就據此原則檢視《Can can do it!》這齣戲,看它如何玩物品、玩得盡不盡興。

從一個廢棄罐頭開始,當它的外紙包裝被旋轉拆卸,卸下的長紙條,可以幻變如風……。再到各種大小不一的罐頭出現,偌大桌面平台上,罐頭金屬外表在燈光照射下折映出的光芒,那閃耀的光彷彿一股召喚,把觀者吸引進入一個超越物品形之外的創造世界。伴隨著罐頭滾動,敲打,抑或堆疊落下產生的種種音響,亦是不可忽視的表演,它取代了編劇寫出的台詞,卻也是這些罐頭在說話,至於說了什麼不重要,能會心一笑足矣。

作品中,〈變成〉這一段,桌面平台堆起了沙土,瞬間好像來到一個考古挖掘現場,一個個沾滿塵土的罐頭被挖出來,用刷子淨拭後,罐頭沉睡的靈魂,突破時間與沙土的掩蔽,甦醒活動了起來,似人、似動物,罐頭動作之間互相撞擊出的清脆聲音,聽起來宛如馬蹄,這一路奔馳連接而來的畫面,使得「變成」這一關鍵字的意義更凸顯,也隱喻著物品劇場的核心精神,就在於「變成」。

到了〈在____的世界裡〉這一段,可以看到藝術化腐朽為神奇的創造力,切割、熔接過的罐頭,巧手做成了如海底的礁岩、珊瑚礁與海洋生物,當然,其形不完全是寫實的,而且在黑光效果的襯托下,更顯出超現實的異世界空間感,綺麗又魔幻。

can can do it! ——在____的世界裡(囝仔人yinalang.group提供)

can can do it! ——在____的世界裡(囝仔人yinalang.group提供)


罐頭的英文即是Can,和「可以」的英文相同。這巧妙的諧音聯繫,給了這齣戲創作的靈感,實也昭示了物品劇場的創作法則――就是讓所有的物品都「可以做得到」(can do it!),做得到什麼呢?無極限,所以可以無盡的探索物品自身和超越自身的無窮魅力。

《Can can do it!》是2020 臺北兒童藝術節「兒童劇場演出前期展演計畫」徵選的入選作品,本來要在這個夏天的2021臺北兒童藝術節演出,但受疫情影響改以線上影像版先問世;然而如前所述,物品劇場的無極限,每一次的演出亦然,有可能繼續拓展,繼續增生,繼續演變,但不變是想像力總在,揮發魔法在物品之上,熠熠閃閃而迷人。

《Can can do it!》

演出|囝仔人Yinalang.Group
時間|2021/08/14
地點|線上播放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此試想,全程都在旅社內移動的觀眾們,於這次的觀演過程,除了迎來角色扮演和情節推動等部分,如果在表演文本的空間動線、戲劇調度,能有些場面或節奏的設計,或可讓觀眾對於現場的實體環境、視聽氛圍等,獲得更多關注甚且欣賞、凝視、呼吸的時刻
11月
22
202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