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超越物品形之外的創造世界《Can can do it!》
8月
16
2021
can can do it!(囝仔人yinalang.group提供/攝影羅淵德)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72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物品劇場又譯物件劇場,如同《Can can do it!》演出文宣上皆使用「物件劇場」及「物件」稱呼,但我仍習慣使用「物品」一詞,是多年來教學現場與孩子接觸的過程中發現,孩子使用「物品」一詞的機率比「物件」高,當你說「物件」,有些孩子還會先愣一下。

不過,名稱不統一,並不妨礙我們理解當代偶戲中這一有趣的類型。物品劇場的特徵很容易辨識,就是將任何客觀存在的物品,透過擬人想像變成一個主觀角色,這個轉變的創作過程,本質上很貼近兒童的遊戲,或說「玩」。尤其是看學齡前幼兒自發性地拿起一個東西來玩,隨意拼組,賦予了生命後,就可以自言自語的演起來成為一個角色。這種幻想投射的遊戲心理,是實證幼兒創造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歷程。

物品被玩,也玩出生命,再透過劇場各元素的融入證成;若說物品劇場就是一個玩出來的大型物品,似乎也不為過!基於玩,那我們就據此原則檢視《Can can do it!》這齣戲,看它如何玩物品、玩得盡不盡興。

從一個廢棄罐頭開始,當它的外紙包裝被旋轉拆卸,卸下的長紙條,可以幻變如風……。再到各種大小不一的罐頭出現,偌大桌面平台上,罐頭金屬外表在燈光照射下折映出的光芒,那閃耀的光彷彿一股召喚,把觀者吸引進入一個超越物品形之外的創造世界。伴隨著罐頭滾動,敲打,抑或堆疊落下產生的種種音響,亦是不可忽視的表演,它取代了編劇寫出的台詞,卻也是這些罐頭在說話,至於說了什麼不重要,能會心一笑足矣。

作品中,〈變成〉這一段,桌面平台堆起了沙土,瞬間好像來到一個考古挖掘現場,一個個沾滿塵土的罐頭被挖出來,用刷子淨拭後,罐頭沉睡的靈魂,突破時間與沙土的掩蔽,甦醒活動了起來,似人、似動物,罐頭動作之間互相撞擊出的清脆聲音,聽起來宛如馬蹄,這一路奔馳連接而來的畫面,使得「變成」這一關鍵字的意義更凸顯,也隱喻著物品劇場的核心精神,就在於「變成」。

到了〈在____的世界裡〉這一段,可以看到藝術化腐朽為神奇的創造力,切割、熔接過的罐頭,巧手做成了如海底的礁岩、珊瑚礁與海洋生物,當然,其形不完全是寫實的,而且在黑光效果的襯托下,更顯出超現實的異世界空間感,綺麗又魔幻。

can can do it! ——在____的世界裡(囝仔人yinalang.group提供)

can can do it! ——在____的世界裡(囝仔人yinalang.group提供)


罐頭的英文即是Can,和「可以」的英文相同。這巧妙的諧音聯繫,給了這齣戲創作的靈感,實也昭示了物品劇場的創作法則――就是讓所有的物品都「可以做得到」(can do it!),做得到什麼呢?無極限,所以可以無盡的探索物品自身和超越自身的無窮魅力。

《Can can do it!》是2020 臺北兒童藝術節「兒童劇場演出前期展演計畫」徵選的入選作品,本來要在這個夏天的2021臺北兒童藝術節演出,但受疫情影響改以線上影像版先問世;然而如前所述,物品劇場的無極限,每一次的演出亦然,有可能繼續拓展,繼續增生,繼續演變,但不變是想像力總在,揮發魔法在物品之上,熠熠閃閃而迷人。

《Can can do it!》

演出|囝仔人Yinalang.Group
時間|2021/08/14
地點|線上播放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未竟之歌》的「未竟」是關於人類是否仍有餘裕實踐那些尚未完成的未來。人類腳掌不斷向前,表示不可回頭的線性氣候變遷已進入臨界點,無法重啟或撤回,但是往回走是有機會的嗎?
4月
11
2025
脆弱、凶險、恐懼,都是追隨挑戰的必要之伴。在一個自由表達、詮釋過多的時代中,我突然覺得《無涯之軀》的前衛性帶有種古典,那種對技術硬核的堅持,滿載、加值、不知終點所至
4月
10
2025
《換/幻妻》讀劇導演藉由聲音、身體、影像與聲響的調度,將本劇對於婚姻的討論從個人感情層面拉到社會層面,揭露了婚家持續作為勞動力再生展機制的困境,以及其與跨國高科技產業主導的全球勞動分工共享的底層邏輯。
4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