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超越物品形之外的創造世界《Can can do it!》
8月
16
2021
can can do it!(囝仔人yinalang.group提供/攝影羅淵德)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33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物品劇場又譯物件劇場,如同《Can can do it!》演出文宣上皆使用「物件劇場」及「物件」稱呼,但我仍習慣使用「物品」一詞,是多年來教學現場與孩子接觸的過程中發現,孩子使用「物品」一詞的機率比「物件」高,當你說「物件」,有些孩子還會先愣一下。

不過,名稱不統一,並不妨礙我們理解當代偶戲中這一有趣的類型。物品劇場的特徵很容易辨識,就是將任何客觀存在的物品,透過擬人想像變成一個主觀角色,這個轉變的創作過程,本質上很貼近兒童的遊戲,或說「玩」。尤其是看學齡前幼兒自發性地拿起一個東西來玩,隨意拼組,賦予了生命後,就可以自言自語的演起來成為一個角色。這種幻想投射的遊戲心理,是實證幼兒創造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歷程。

物品被玩,也玩出生命,再透過劇場各元素的融入證成;若說物品劇場就是一個玩出來的大型物品,似乎也不為過!基於玩,那我們就據此原則檢視《Can can do it!》這齣戲,看它如何玩物品、玩得盡不盡興。

從一個廢棄罐頭開始,當它的外紙包裝被旋轉拆卸,卸下的長紙條,可以幻變如風……。再到各種大小不一的罐頭出現,偌大桌面平台上,罐頭金屬外表在燈光照射下折映出的光芒,那閃耀的光彷彿一股召喚,把觀者吸引進入一個超越物品形之外的創造世界。伴隨著罐頭滾動,敲打,抑或堆疊落下產生的種種音響,亦是不可忽視的表演,它取代了編劇寫出的台詞,卻也是這些罐頭在說話,至於說了什麼不重要,能會心一笑足矣。

作品中,〈變成〉這一段,桌面平台堆起了沙土,瞬間好像來到一個考古挖掘現場,一個個沾滿塵土的罐頭被挖出來,用刷子淨拭後,罐頭沉睡的靈魂,突破時間與沙土的掩蔽,甦醒活動了起來,似人、似動物,罐頭動作之間互相撞擊出的清脆聲音,聽起來宛如馬蹄,這一路奔馳連接而來的畫面,使得「變成」這一關鍵字的意義更凸顯,也隱喻著物品劇場的核心精神,就在於「變成」。

到了〈在____的世界裡〉這一段,可以看到藝術化腐朽為神奇的創造力,切割、熔接過的罐頭,巧手做成了如海底的礁岩、珊瑚礁與海洋生物,當然,其形不完全是寫實的,而且在黑光效果的襯托下,更顯出超現實的異世界空間感,綺麗又魔幻。

can can do it! ——在____的世界裡(囝仔人yinalang.group提供)

can can do it! ——在____的世界裡(囝仔人yinalang.group提供)


罐頭的英文即是Can,和「可以」的英文相同。這巧妙的諧音聯繫,給了這齣戲創作的靈感,實也昭示了物品劇場的創作法則――就是讓所有的物品都「可以做得到」(can do it!),做得到什麼呢?無極限,所以可以無盡的探索物品自身和超越自身的無窮魅力。

《Can can do it!》是2020 臺北兒童藝術節「兒童劇場演出前期展演計畫」徵選的入選作品,本來要在這個夏天的2021臺北兒童藝術節演出,但受疫情影響改以線上影像版先問世;然而如前所述,物品劇場的無極限,每一次的演出亦然,有可能繼續拓展,繼續增生,繼續演變,但不變是想像力總在,揮發魔法在物品之上,熠熠閃閃而迷人。

《Can can do it!》

演出|囝仔人Yinalang.Group
時間|2021/08/14
地點|線上播放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