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魅的黑盒子《四物》
12月
24
2014
四物(唐健哲 攝,莎妹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80次瀏覽
謝筱玫(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莎妹的四位導演以「物」為發想,命題作文地各自表述發揮,像是劇團歲末的聯歡小聚,同時應該也有種拚台的較勁壓力。於是,錯過了前年的《一桌二椅》,這次可不想錯過《四物》。

徐堰鈴的《口》放了一個幾乎塞滿舞台的像是細胞膜(其內還有一宛如細胞核的氣球)的塑膠充氣裝置,也像達利的大唇沙發。有時出現充氣或消氣的音效,兩名女演員在這個透明大型氣囊中進出、舞蹈。其中一名演員一度進入膜內,與她的裙子跳起舞來,她的嘴巴動著但始終無聲,像是聲音被吸走抽乾了。最後發生預料期待中的:塑膠氣囊逐漸消氣,演員撲倒其上。充氣裝置本身的存在感太強,它彷彿自有其呼吸,人的表演在此退居第二,成了點綴。

王嘉明的《小小》,在一全黑空曠的空間裡,幾名大大小小演員宛如變魔術般搬出道具,然後開始尋常的家庭肥皂劇——一對夫妻的離婚談判。有趣的是,由四個小朋友在後方錄音室般的空間替大人的演出配音,並刻意把忙碌的配音過程暴露於觀眾面前。於是我們看到小朋友正經八百地製造種種動作聲響,並以稚嫩的童音講著大人世界的話語,凸顯了大人的幼稚,(或者,大人心裡總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孩子)。接著,兩人回憶戀愛時的濃情蜜意,小孩開始演大人,甚至小孩與大人疊合一起演同一個角色,王嘉明善於將平庸俗濫之世事透過創意的表現形式進行調侃。他對世間男女的愛嗔癡愚並未譴責,而往往以一種寬容的幽默,佐以超乎預期的表現方式,彰顯男歡女愛之間的可笑可憫之處。

相對於王嘉明以「輕」的手法處理情感的起落,在《小小》演出前後播放的兩部魏瑛娟拍的短片,則放大了喜怒哀樂,女演員的臉部特寫投影在劇場一角,吃著泡麵、吃著布丁,又哭又笑,聲音像傳到井裡一樣回音放大扭曲,哭的時候聽起來卻像在笑、笑的時候聽起來像在哭。兩短片框架著《小小》,有點像是它的顯微鏡。

Baboo的《一一》也如《口》一樣是一部無對白的作品,但是在視覺上十分熱鬧繽紛。一開始就以亮白日光燈管與塑膠草皮劃出演出空間,草皮上看似隨意但很整齊地擺放了許多居家物事:死魚、牛奶、燙衣板、鏡子、假髮、吸塵器等,構圖如畫。兩位男演員先做著鏡像動作,但又有點不同。接著,各自拿起草皮上一件物事,而且不按牌理出牌地使用它,例如,用鏡子讀聖經、把牛奶倒在皮鞋上、在傘上倒洗衣粉、用吸塵器吸杯子裡的水,拿吹風機將垃圾袋吹成氣球,以種種違和感製造豐富的觀看趣味。此外,拿起來的東西還要一件件穿掛在身上,於是兩位演員像是兩人三腳般扣在水桶上,還要很艱難地移動、彎身取物,繼續把拖把、燙衣板等披掛在身上,簡直特技表演、挑戰人體極限。人之役於物、受物質牽絆之意不言而喻。物件的發明與使用也制約了人的動作方式,(今天的幼童拿起一塊積木,在平面上做著划的動作,想像它是一部數位相機她在看拍好的照片,十幾年前,這個動作卻是無意義,也幾乎不會出現的)。最後,兩位演員站到聖誕樹旁,替聖誕樹擠上鮮奶油,樹上小燈亮,他們成了更可觀的人形樹,(蠻應景的聖誕快樂)。

一個簡單的空間在一個晚上可以變化如此多樣的驚喜。《四物》的演出,不禁讓人重新發現與讚嘆黑盒子的魔魅。

《四物》

演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劇團
時間|2014/12/19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