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魅的黑盒子《四物》
12月
24
2014
四物(唐健哲 攝,莎妹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75次瀏覽
謝筱玫(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莎妹的四位導演以「物」為發想,命題作文地各自表述發揮,像是劇團歲末的聯歡小聚,同時應該也有種拚台的較勁壓力。於是,錯過了前年的《一桌二椅》,這次可不想錯過《四物》。

徐堰鈴的《口》放了一個幾乎塞滿舞台的像是細胞膜(其內還有一宛如細胞核的氣球)的塑膠充氣裝置,也像達利的大唇沙發。有時出現充氣或消氣的音效,兩名女演員在這個透明大型氣囊中進出、舞蹈。其中一名演員一度進入膜內,與她的裙子跳起舞來,她的嘴巴動著但始終無聲,像是聲音被吸走抽乾了。最後發生預料期待中的:塑膠氣囊逐漸消氣,演員撲倒其上。充氣裝置本身的存在感太強,它彷彿自有其呼吸,人的表演在此退居第二,成了點綴。

王嘉明的《小小》,在一全黑空曠的空間裡,幾名大大小小演員宛如變魔術般搬出道具,然後開始尋常的家庭肥皂劇——一對夫妻的離婚談判。有趣的是,由四個小朋友在後方錄音室般的空間替大人的演出配音,並刻意把忙碌的配音過程暴露於觀眾面前。於是我們看到小朋友正經八百地製造種種動作聲響,並以稚嫩的童音講著大人世界的話語,凸顯了大人的幼稚,(或者,大人心裡總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孩子)。接著,兩人回憶戀愛時的濃情蜜意,小孩開始演大人,甚至小孩與大人疊合一起演同一個角色,王嘉明善於將平庸俗濫之世事透過創意的表現形式進行調侃。他對世間男女的愛嗔癡愚並未譴責,而往往以一種寬容的幽默,佐以超乎預期的表現方式,彰顯男歡女愛之間的可笑可憫之處。

相對於王嘉明以「輕」的手法處理情感的起落,在《小小》演出前後播放的兩部魏瑛娟拍的短片,則放大了喜怒哀樂,女演員的臉部特寫投影在劇場一角,吃著泡麵、吃著布丁,又哭又笑,聲音像傳到井裡一樣回音放大扭曲,哭的時候聽起來卻像在笑、笑的時候聽起來像在哭。兩短片框架著《小小》,有點像是它的顯微鏡。

Baboo的《一一》也如《口》一樣是一部無對白的作品,但是在視覺上十分熱鬧繽紛。一開始就以亮白日光燈管與塑膠草皮劃出演出空間,草皮上看似隨意但很整齊地擺放了許多居家物事:死魚、牛奶、燙衣板、鏡子、假髮、吸塵器等,構圖如畫。兩位男演員先做著鏡像動作,但又有點不同。接著,各自拿起草皮上一件物事,而且不按牌理出牌地使用它,例如,用鏡子讀聖經、把牛奶倒在皮鞋上、在傘上倒洗衣粉、用吸塵器吸杯子裡的水,拿吹風機將垃圾袋吹成氣球,以種種違和感製造豐富的觀看趣味。此外,拿起來的東西還要一件件穿掛在身上,於是兩位演員像是兩人三腳般扣在水桶上,還要很艱難地移動、彎身取物,繼續把拖把、燙衣板等披掛在身上,簡直特技表演、挑戰人體極限。人之役於物、受物質牽絆之意不言而喻。物件的發明與使用也制約了人的動作方式,(今天的幼童拿起一塊積木,在平面上做著划的動作,想像它是一部數位相機她在看拍好的照片,十幾年前,這個動作卻是無意義,也幾乎不會出現的)。最後,兩位演員站到聖誕樹旁,替聖誕樹擠上鮮奶油,樹上小燈亮,他們成了更可觀的人形樹,(蠻應景的聖誕快樂)。

一個簡單的空間在一個晚上可以變化如此多樣的驚喜。《四物》的演出,不禁讓人重新發現與讚嘆黑盒子的魔魅。

《四物》

演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劇團
時間|2014/12/19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