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限住的是什麼?《囡》
1月
04
2021
囡(藟艸合作社提供/攝影黃煚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16次瀏覽
楊美英(專案評論人)

整支舞蹈四十五分鐘,從一個抗拒、壓抑、憤怒的姿態開始。

黑盒子小劇場的舞台上,亮了一個圓型的小光圈。她,身穿金色緊身上衣白色長裙,雙手握拳。在一小段時間的沉默,觀眾與她一同置身寂靜,感受著緊緊握拳的她似乎企圖傳達什麼訊息,或者是一種無聲的吶喊,品味、猜測的同時,突然見她的身體頓時一鬆,轉身、背對觀眾坐下。這窈窕美麗而略顯古怪的背影開始扭動著,然後,雙腿大大張開、垂頭……。

以上為演出的第一段,隨著舞作的展開,陸續出現了其他三位舞者雙手握拳、雙腳踩踏的拳擊動作,或是三人互相糾葛纏鬥、彼此緊靠、互相推擠,或兩人對決、依偎。整體的動作語彙大多為扭曲變形、憤怒控訴、衝突對峙的,但其發動的動機(包括從身體部分或心理情緒)、動作過程能量和肢體律動的流變,感覺不甚清楚。

其實在四位舞者之中,戲劇背景的張釋分肩負了大量言說的責任,她先是「說彈性」,以珍珠奶茶來借喻女性「很Q很Q的活在世界上」,一生努力要保持各種彈性,包括「臉上的膠原蛋白」,只怕自己被說「妳鬆掉了」,最後又說「她在時間迴返」、「總有一天她會成為她自己」。之後的另一段,她以端莊優雅的姿態上場,敘述一個女人「學習穿一條裙子」,以愉悅美好的語調說著「真好」,然後跌倒、起立、繼續努力端莊優雅狀,同時說著女人「要學習保持乾淨,因為這樣才能弄髒!」穿上白裙的她,拉開裙子的腰頭,看向「裡面」(生理私處),覺得自己洗不乾淨,頻頻做著神經質的動作。後來,她說「我的身體是我自己的房間,但她沒辦法上鎖」,最後下場。【1】

這幾段的轉場邏輯,大約成了在語言版、肢體版的輪替,究竟是互相演繹說明,還是交接重疊卻也某種程度的各說各話,並無法交織形成有力的表演文本脈絡,實在可惜。也因此,若是本舞作有再次重演的機會,筆者期待年輕編舞者陳芝藟和文本協力張釋分、張婷詠之間的跨域創作,能夠有進一步的對話、融合、打磨,消弭語言和肢體兩種文本之間的壁壘分明,抑或重新建造另一種更具拉扯衝突性的表演文本結構。

借用該作品的節目單所說:「作品《囡》以女性的視角切入,將加諸在女性身上限制,作為創作核心,用身體展現束縛與壓迫,並在限制裡面尋找自由。」【2】因應整場舞蹈的台詞和許多抽搐、對抗的肢體動作,猶如向觀眾漸漸張開了一面傳統社會禮教約束女性的大網,還觸及了性慾、生育等方面的身體自主意識,束縛著台上的四個年輕女性表演者,受壓迫的痛苦、反壓迫的忿恨皆有之,可是,種種局限下的出口,是什麼?在衝撞推擠中所欲尋找的自由,又是什麼?

以當晚演出接近尾聲的段落而言:其一,在斷裂、不和諧的音樂往返變換之中,兩人的對拉,互相阻攔對方前進的方向,貌似充滿敵意,到後面的兩人對決,有一人一直踢、踢、踢至自行離場,留下另一人在台上,成盲人狀,雙手向前摸索,後成打拳狀;其二,在台上的一位舞者,進退、旋轉,方向不明,似乎在尋找一個方向,卻又見她雙手遮眼;其三,有一女被其他二女脫下白裙,後來其他舞者也慢慢脫下上衣下裙,去除了原本造型具有的閃亮金色、純淨潔白,露出裡面的肉色胎衣,燈暗,表演結束,衣裙留在舞台上。

歸納上述表演文本的表現手法,筆者一方面可以揣度編舞者想透過作品傳達自身對於身為女性的反思和生命探尋,歸零或是回歸自我、成為自己,都是重要的選擇;但也不免疑惑表演文本所描述種種壓迫的來源,倒比較像是類似於籠統的世界價值觀、廣泛的世俗輿論眼光,除了悲憾、不滿,是否可能在揭露傳統社會慣性思維和既有問題之外,還能進一步抒發個人性的觀點和可能的行動,表達更具有特色的舞蹈敘事美學。

「再精緻的鎖,也有脫身之出口」,這是《囡》宣傳單上的一句話。只是,觀演之後,反而讓人好奇框限女性的前提(意即此表演文本的潛台詞)何在,打破框限的終極目標又是為何──不同世代處境面對這個時代性別意識課題和社會環境將會邁入什麼樣的思考新境。另外,筆者認為,在這次舞作有些片段中,舞者以突梯怪異的肢體語彙反抗乖順漂亮的觀念,偶有變形、荒謬的意趣,頗引人注意,雖非正面直接回答框限的自由是什麼,但以文本創作發展來說,也許可以是一個解構自我框限的起點。再者,這個作品來自一個高雄在地新秀成立的舞團,才剛初試啼聲,發表第一號創作,未來值得繼續關注。

註釋

1、以上引號內的文字,乃是筆者於《囡》觀演過程即時筆記的台詞,並非來自任何書面資料,係屬個人紀錄,未必完全逐字正確。尚請包涵。

2、摘錄自〈關於演出〉,《囡》節目單。

《囡》

演出|藟艸合作社
時間|2020/12/19 19:30
地點|高雄駁二正港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囡》不只有身體語彙的表達,創作者也透過文本建構,帶領觀眾思考議題。如「女人需要彈性/談性」,利用一語雙關的巧思,呈現女人無論是在工作職場、人際關係、表情管理、理智線、甚至是性慾上,均被賦予需要圓滑處理萬物的框架。(黃婷容)
12月
28
2020
所以,「跳舞的劉奕伶」或「脫口秀的劉奕伶」,孰真,孰假?跳舞的劉奕伶必是真,但脫口秀的劉奕伶難免假,此因寄託脫口秀形式,半實半虛,摻和調劑,無非為了逗鬧觀眾,讓觀眾享受。
7月
21
2024
作品《下一日》不單再次提出實存身體與影像身體的主體辯證,而是藉由影像之後的血肉之軀所散發的真實情感,以及繁複的動作軌跡與鏡頭裡的自我進行對話;同時更藉自導自演的手法,揭示日復一日地投入影像裡的自我是一連串自投羅網的主動行為,而非被迫而為之。
7月
17
2024
無論是因為裝置距離遠近驅動了馬達聲響與影像變化,或是從頭到尾隔層繃布觀看如水下夢境的演出,原本極少觀眾的展演所帶出的親密與秘密特質,反顯化成不可親近的幻覺,又因觀眾身體在美術館表演往往有別於制式劇場展演中來得自由,其「不可親近」的感受更加強烈。
7月
17
2024
「死亡」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彷彿如影隨形,但展現上卻不刻意直面陳述死亡,也沒有過度濃烈的情感呈現。作品傳達的意念反而更多地直指仍活著的人,關於生活、關於遺憾、關於希望、以及想像歸來等,都是身體感官記憶運作下的片段。
7月
12
2024
以筆者臨場的感受上來述說,舞者們如同一位抽象畫家在沒有相框的畫布上揮灑一樣,將名為身體的顏料濺出邊框,時不時地透過眼神或軀幹的介入、穿梭在觀眾原本靜坐的一隅,有意無意地去抹掉第四面牆的存在,定錨沉浸式劇場的標籤與輪廓。
7月
10
2024
而今「春鬥2024」的重啟,鄭宗龍、蘇文琪與王宇光的創作某程度上來說,依舊維持了當年與時代同進退的滾動和企圖心。畢竟自疫情以來,表演藝術的進展早已改頭換面不少,從舞蹈影像所誘發的線上劇場與科技互動藝術、女性主義/平權運動所帶來的意識抬頭、藝術永續的淨零轉型,甚至是實踐研究(Practice-as-Research)的批判性反思,也進而影響了三首作品的選擇與走向
7月
04
2024
當她們面對「台灣唯一以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作為基礎專業」的利基時,如何嘗試調和自身的文化慣習與族群刺激,從而通過非原住民的角度去探索、創發原住民族表演藝術的樣態,即是一個頗具張力的辯證課題。事實證明,兩齣舞作《釀 misanga'》和《ina 這樣你還會愛我嗎?》就分別開展兩條實踐路線:「仿效」與「重構」。
6月
27
2024
現實的時空不停在流逝,對比余彥芳緩慢柔軟的鋪敘回憶,陳武康更像帶觀眾走進一場實驗室,在明確的十一個段落中實驗人們可以如何直面死亡、好好的死。也許直面死亡就像余彥芳將回憶凝結在劇場的當下,在一場關於思念的想像過後,如同舞作中寫在水寫布上的家族史,痕跡終將消失,卻也能數次重複提筆。
6月
2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