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去裙子之後《囡》
12月
28
2020
囡(藟艸合作社提供/攝影黃煚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85次瀏覽
黃婷容(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學生)

在全球化女性主義之風盛行下,筆者十分好奇,時至今日,人們是以何種觀點看待與詮釋女性?是否有因「女子力」當到的西風東漸下,一改對於女性框架的儒家道統?於是,筆者利用GOOGLE的熱門關鍵字搜尋了「女性」一詞,意外發現資料爬梳出的第一大熱門話題居然為「女性氣質」。所謂女性氣質/女性化意指的是,女性在先天上就被賦予應當擁有某些女性化的特徵。此外,同時也可以察覺,受到社會文化的因素,女性通常較為容易接受男性觀點的產物;反之,男性卻很難接受女性觀點產物。藟艸合作社便是根據這項矛盾,創作出以女性視角奮力衝撞體制的作品「囡」。「想用一張口,把女子們裝在裡面、套在裡面,關在裡面的人啊。女生,可不會只有一種形狀。」【1】

開演時,一位舞者站於台中,緊握雙拳,似是被繩索緊緊捆住。金屬光澤的上衣在聚光燈下不斷閃爍著,萬籟俱寂中,舞者突然一聲帶著衝撞、不服的大喊,劃破了凝結的空氣,同時也喚醒了觀眾的覺知。接著,舞者背對觀眾、將雙腳張開,舞動的肢體亦如母親坐在手術台上奮力生娩,動作不斷持續的同時,也不斷疊加對於「生而為女人」的定義與意義究竟為何的探問。在《囡》中,舞者下半身的運行與雙手的舞動,是為舞者肢體展演的主要部分,而種種情節安排也圍繞著女人的性與生育,作為創作的核心主幹。

而在場面調度與音樂上,也以多種暗示性強烈的符號顯示女性情慾。如在第二場中,舞者身上分別纏繞著一條大紅色的布,背景音樂則是以高低混亂的低鳴聲,具象化性愛中的激情喘息。同時,舞者在被綑綁住的布中不停地拉扯,可最終卻還是只能被拉回原位,不斷重複著低拱下體的動作。

《囡》不只有身體語彙的表達,創作者也透過文本建構,帶領觀眾思考議題。如「女人需要彈性/談性」,利用一語雙關的巧思,呈現女人無論是在工作職場、人際關係、表情管理、理智線、甚至是性慾上,均被賦予需要圓滑處理萬物的框架。筆者在舞者的自白中,發現了隱藏在社會中、卻十分常見的女性聖母情節與受害者情節養成的主因。女子無才便是德,女人在一貫的舊有觀念中,被引導為弱小的個體,必須攀附且依靠男性,「菟絲附女蘿」便是其中最合適的男女平衡關係寫照。又如在演出後半,舞者企圖擺脫窒息的桎梏,撐起腰桿、直面前方說著「把你的手拿開」,宣言式的自白,毫不隱諱地彰顯創作者對於女性不容妥協的期許與對世界的宣戰。

以女性視角作為控訴世界不公的批判窗口,《囡》作品結構仍著重於提出問題,並直接於結尾四位舞者把象徵束縛的外衣脫下,作為創作者闡述自己世界觀的解答,完整性雖足夠,但女性如何從發現問題,以至於做了何種行為,接著才能達成自我覺醒,這其中的過程仍只被輕輕帶過,稍嫌可惜。

同時,筆者也想提出疑問,以此類議題作為主軸的演出,是否只能將女人透過如生育、性愛、被支配等老生常談的符號化象徵定義,並且僅只闡述現象的形貌?在2020年的當下,我們還能以何種角度探究兩性之間固有的限制?女性突破框架的過程還可以利用哪些方式詮釋?倘若全然以女性強力批判的視角溝通,是否也將踏上男性霸權偏頗且無法綜觀全貌的老路。

註釋

1、見《囡》節目單。

《囡》

演出|藟艸合作社
時間|2020/12/19 14:30
地點|高雄駁二正港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歸納上述表演文本的表現手法,筆者一方面可以揣度編舞者想透過作品傳達自身對於身為女性的反思和生命探尋,歸零或是回歸自我、成為自己,都是重要的選擇;但也不免疑惑表演文本所描述種種壓迫的來源,倒比較像是類似於籠統的世界價值觀、廣泛的世俗輿論眼光,除了悲憾、不滿,是否可能在揭露傳統社會慣性思維和既有問題之外,還能進一步抒發個人性的觀點和可能的行動,表達更具有特色的舞蹈敘事美學。(楊美英)
1月
04
2021
就算表演者間一個簡單的眼神交會,都釋放出交流與對話,因此這個作品帶給觀眾許多的溫暖感觸 。舞蹈語彙的奇幻渲染力 ,就如同人與人相處間那微妙的感覺一樣,就算沒有言語,也能看到與交流著彼此的情緒與狀態。
6月
01
2023
批判的意圖影響了這齣戲的形式,讓我們在這段時間中漸漸變化,變得警覺──之於充滿危機的世界,之於作用在自己身上的治理力量,之於如何更好地採取行動。
5月
29
2023
我有充分的理由與權力,贊同主創團隊的實驗精神,不僅是想製作賣座作品,觀眾是完成演出的關鍵,但在場者是誰其實不甚重要,很想建議票面加上警語「心理素質不夠強健者勿入」,雖然我知道主張不會得到回應。
5月
23
2023
一開場,這齣戲就照見我們剛剛的模樣。黑暗中的舞台以12面黑色屏幕當作佈景,黑幕前的舞者,就像手機訊息裡那些白花花的訊息在眼前跳動著,觀眾已被編舞家不知不覺的置身在看手機的體感裡
5月
23
2023
此作品原創於2018年,取材日本幾個著名的黑暗暴力事件:赤軍事件和奧姆真理教事件,旨在探索群體的瘋狂意識形態以及同儕壓力;依據榮格心理學論述,人的人格由三部份組成⋯⋯
5月
22
2023
後設戲劇(metatheatre)的概念已經不陌生,打破第四面牆或戲中戲早非創新之舉,然而,當後設的概念與舞蹈、敘事兩相結合,卻產出意料之外的驚喜。編舞家克莉絲朵.派特(Crystal Pite)與劇作家強納森.楊(Jonathon Young)選擇將原先的故事拆解,重建另一種敘事觀點。
5月
19
2023
2023年高雄春天藝術節共推出四檔環境舞蹈作品,分別在「鳳儀書院」與「再見捌捌陸-台灣眷村文化園區」演出。在鳳儀書院演出的兩個作品為:01舞蹈製作的《三種氣質》與南台灣藝術舞蹈團的《鳳儀新探》,兩個作品用各自的方式與鳳儀書院的過去與現在進行溝通,看見不同的歷史空間與意義。
5月
18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