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脫不出的刻板印象《糖果屋》
1月
04
2016
糖果屋(銀河谷音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624次瀏覽
謝鴻文(專案評論人)

銀河谷音劇團的技術與形式承襲自日本飛行船劇團,除了應用大頭套偶表演,也偏好從東西方的兒童文學經典取材改編。改編既是一種詮釋再造的行為,亦是再一次印證創作者如何思想,與經典文本如何對話的歷程。

《糖果屋》幾乎是世界上兒童都耳熟能詳的童話,格林兄弟從民間流傳的故事修飾成兒童適讀的版本流傳至今。然而流傳久遠的童話,其意涵是否全然符合現在的思想文化,比方說《格林童話》裡諸多女性角色,若是好人多半是嬌弱屈從依附於男性,沒有獨立自主的意識與尊嚴;若是壞人則常常以巫婆形象出現,外表醜惡、內心邪惡……這種種刻板的印象,早已是女性主義研究者常撻伐的問題。

依此觀點來看,銀河谷音劇團製作演出的《糖果屋》,並無跳脫這刻板印象,也無力去思考性別角色特質平衡,因此我們就不斷看見戲中的妹妹葛蕾特爾只要遇到困難、恐懼害怕、或耍性子時,會坐在地上哭哭啼啼。兒童劇常要背負教育的功能,此「教育」,並非僅止於劇情中傳遞如何學習勇敢、樂觀、互助……等正向的品格;我認為還應建立在整齣戲的每一個細節,一方面提供了美感教育(這也是我們兒童劇最常遺忘的層面),一方面則是要盡力察覺創作與表演形式上隱而未現的意識,此潛在意識若有盲點、偏見、歧視、刻板、簡化之虞,都應該深掘反思,最後做出轉化,不要再將錯誤的認知行為呈現出來,這也是教育的一個層面,用另一種說法,這屬於創作者的「自我教育」,要先教育自己而後才能教育兒童,免於他們又看見類似這樣的性別刻板印象,不知不覺又掉入窠臼陷阱。

不過,我也不否認,《格林童話》大量表現邪不勝正的精神,歌頌正義,以奉行宗教懲惡揚善的思想為底蘊,刻畫出經歷過中古黑暗世紀後的人們對理想生活的嚮往,這個價值觀樹立,仍不會有文化隔閡,不會有時空的障礙,就比較不會有和現代思想潮流衝突的疑慮。《糖果屋》裡的巫婆,一步步誘引亨賽爾和格蕾特爾兄妹走入陰森恐怖的黑森林,被餅乾做成的窗、巧克力做成的牆壁、奶油做成的屋頂建構出來的糖果屋眩惑,在飢餓交迫中催發出人性的貪心貪吃,遂迷失心智,成了巫婆的禁臠。當然,依《格林童話》原作所述,巫婆最後會被熱水燙死,罪有應得,《糖果屋》這齣戲必然要讓巫婆有報應,使觀眾心裡得到滿足。

在雪登.凱特許(Sheldon Cashdan)運用心理分析方法研究童話的《巫婆一定得死》這本書裡提到:「兒童會在成長的過程中發現世界上充滿了陷阱,想避開重大的危險,就必須學會保持機警。童話故事除了有許多象徵意義之外,也提供孩童學習解決問題的機會。故事主角面對的困境讓兒童了解他們可以運用自己內在的力量,成功解決問題。」亨賽爾和格蕾特爾兄妹能夠逃脫巫婆魔掌,離開黑森林回到家,便是這股內在驅力的策動。《糖果屋》這齣戲當然不會對此情節做出翻轉,但是對於亨賽爾和格蕾特爾兄妹的家庭關係倒是有一點更動--他們不再是原作中被狠心父母遺棄的孩子,相反的,開場呈現出一家和樂融融的樣子,雖然也有輕描淡寫出家境並不寬裕,兄妹倆去黑森林的動機就變成為了採野草莓回來做料理,原作中更被突顯的遺棄傷痛心理,遂也消失無蹤。

而為了表現家庭和睦,歡愉的歌舞就不能免。然而,演員戴著大頭套,身體的靈活本就受侷限,加上這齣戲的演員身體肌耐力似乎略顯薄弱,感覺動作更顯笨重,聲音亦有阻礙,反而無法體現歌詞中的歡欣喜悅。但舞台景片的華麗繁複,例如黑森林的近景遠景層次分明,加上音效效果掌握良好,氛圍營造得宜。可是除了這些小優點之外,這齣戲整體而言就無啥新鮮吸引人之處,保守有餘而創新不足。

《糖果屋》

演出|銀河谷音劇團
時間|2015/11/29 19:30
地點|桃園展演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