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青春接軌,承接青少年恣意的吶喊——《 i 》負一開根號
8月
29
2022
《i》負1開根號(影響.新劇場提供,攝影黃煚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37次瀏覽

謝鴻文

青少年劇場的正當用途

相信許多人青少年時期,都曾很討厭數學課,懷疑學了那些函數、微積分以後有什麼用吧?但任何學科知識的累積與建構,自有一套內在的運作與意義,例如數學學科培養理性客觀分析、建立實事求是的邏輯思維與處理問題能力。

換言之,我們的意識常被自己的「不喜歡」或先入為主的「偏見」,障礙了看待事物的視野與心態。所以數學並非無用,只是我們要慢慢理解怎麼用。同樣的道理,戲劇這個常常被俗世大眾認知為無用的藝術類型,「學了它,以後出社會會餓死,沒有出路」等偏差謬論還是普遍留存眾多大人心中。與其費口舌爭論戲劇如何有用,不如讓他們直接走進劇場,細細觀看審視,那些開始想望未來的青少年,在接受戲劇洗禮之後的身心正向變化,成年人定會在當下深受感動與震撼,發現身為家長卻有這麼多從來不理解孩子的部分而覺悟。

透過劇場當下凝聚與被放大的力量,活生生見證一個青少年的蛻變——這正是「青少年劇場」必須存在的重要價值。影響.新劇場持續以極大的心力守護台灣仍稀有的青少年劇場。依循著台南「做十六歲」的民俗,讓青少年扮戲做十六歲的成年儀式,轉化出一種文化融舊鑄新的新生與延續。八年來,允為台灣青少年劇場發展出極特殊又燦爛的風景。

《i》負1開根號(影響.新劇場提供,攝影黃煚哲)


負1開根號的i

今年青少年扮戲演出的《i》,劇名源自數學符號「根號負1」,意為「負1開根號」。然而這齣戲的意圖可不是要去敘述數學課對青少年的困擾,而是要由這個符號無限延展成關於「我」(I)、「網路」(internet)、「意見」(idea)、「身分」(identity)⋯⋯之種種探討,這些關鍵字都攸關個人與群體的互動,群體又可以解釋成地方、空間或土地之上的一切存有,也就是說,每個人都不斷在選擇如何in(進入)和 out(離開),最終找到安身立命的依歸。

有趣的是不管說地方、空間或土地,已經從傳統的實體認知演變成包含實體與雲端網路線上,因此這齣戲刻意從冰冷數位科技格式化的舞台意象開始,拋接湧出大量現下青少年的網路流行用語,伴隨著語調激昂快捷的台詞,既說明了網路與這個世代的緊密牽繫,也呈現了汰換更新卻也快速到讓人措手不及。尤其近三年來人們又共同經歷著疫情,線上更頻繁替代了實體的交流連結,我們必然也要思考生命與生命之間的聚合碰撞模式,是不是有些本質在改變了?


邀請您進入青少年的軌道

這齣戲以流行用語開頭,雖然可能造成年紀長者一頭霧水聽不懂,但觀眾只要耐住性子更積極勇敢進入劇場呈現的世界,接下來的寫實,不管是在學校廁所裡的打鬧,中英混血兒的自我身分認同,對東西方文化觀念迥異的思索,或者來自偏遠鹽分地帶女孩的生活與逐夢,一點一點如鹽山堆積在日光下閃亮有光⋯⋯一段段拼接起來的故事,時而引人歡笑,時而使人笑中帶淚,有滋有味的咀嚼中,觀眾似乎都忘記了台上的青少年是在表演,而更像是在真誠地訴說自己與他人的故事。

戲劇作為一個媒介,成為這群青少年與家人、與世界溝通的一種管道。

所以這群青少年可以一面正經的表演著拾荒阿嬤的艱辛,又一面無厘頭的把撿來的玩具,和巴斯光年、神奇寶貝等動漫角色附會在一起,活潑瘋狂地詮釋出青少年次文化的歡樂遊戲動能。寫實與超現實的穿插之間,俱展現了年輕世代看世界的角度。青春若是一列火車,大人們能不能接軌相迎不讓孩子脫軌?聆聽演出之後,現場台上台下諸多真情流露的座談分享,答案自在心中了。

   

《i》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20/08/14 14:0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身首分離所象徵的流離,一旦作為一種被指認為「異人」的悲劇性後果,而本身具有流動性的內在特徵時,尋找親人的強烈慾望與回歸身體的形式表現,似有被解消掉能動性的擔憂。
5月
16
2025
劇場不再是召喚國族記憶的祭壇,在這裡,鬼魂不求平反、死亡不能被意義化。這正是《落頭氏》的批判力道——不是出自特定政治議程的批判,而是持續召喚那個尚未到來的、幽靈般的政治。
5月
16
2025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