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青春接軌,承接青少年恣意的吶喊——《 i 》負一開根號
8月
29
2022
《i》負1開根號(影響.新劇場提供,攝影黃煚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57次瀏覽

謝鴻文

青少年劇場的正當用途

相信許多人青少年時期,都曾很討厭數學課,懷疑學了那些函數、微積分以後有什麼用吧?但任何學科知識的累積與建構,自有一套內在的運作與意義,例如數學學科培養理性客觀分析、建立實事求是的邏輯思維與處理問題能力。

換言之,我們的意識常被自己的「不喜歡」或先入為主的「偏見」,障礙了看待事物的視野與心態。所以數學並非無用,只是我們要慢慢理解怎麼用。同樣的道理,戲劇這個常常被俗世大眾認知為無用的藝術類型,「學了它,以後出社會會餓死,沒有出路」等偏差謬論還是普遍留存眾多大人心中。與其費口舌爭論戲劇如何有用,不如讓他們直接走進劇場,細細觀看審視,那些開始想望未來的青少年,在接受戲劇洗禮之後的身心正向變化,成年人定會在當下深受感動與震撼,發現身為家長卻有這麼多從來不理解孩子的部分而覺悟。

透過劇場當下凝聚與被放大的力量,活生生見證一個青少年的蛻變——這正是「青少年劇場」必須存在的重要價值。影響.新劇場持續以極大的心力守護台灣仍稀有的青少年劇場。依循著台南「做十六歲」的民俗,讓青少年扮戲做十六歲的成年儀式,轉化出一種文化融舊鑄新的新生與延續。八年來,允為台灣青少年劇場發展出極特殊又燦爛的風景。

《i》負1開根號(影響.新劇場提供,攝影黃煚哲)


負1開根號的i

今年青少年扮戲演出的《i》,劇名源自數學符號「根號負1」,意為「負1開根號」。然而這齣戲的意圖可不是要去敘述數學課對青少年的困擾,而是要由這個符號無限延展成關於「我」(I)、「網路」(internet)、「意見」(idea)、「身分」(identity)⋯⋯之種種探討,這些關鍵字都攸關個人與群體的互動,群體又可以解釋成地方、空間或土地之上的一切存有,也就是說,每個人都不斷在選擇如何in(進入)和 out(離開),最終找到安身立命的依歸。

有趣的是不管說地方、空間或土地,已經從傳統的實體認知演變成包含實體與雲端網路線上,因此這齣戲刻意從冰冷數位科技格式化的舞台意象開始,拋接湧出大量現下青少年的網路流行用語,伴隨著語調激昂快捷的台詞,既說明了網路與這個世代的緊密牽繫,也呈現了汰換更新卻也快速到讓人措手不及。尤其近三年來人們又共同經歷著疫情,線上更頻繁替代了實體的交流連結,我們必然也要思考生命與生命之間的聚合碰撞模式,是不是有些本質在改變了?


邀請您進入青少年的軌道

這齣戲以流行用語開頭,雖然可能造成年紀長者一頭霧水聽不懂,但觀眾只要耐住性子更積極勇敢進入劇場呈現的世界,接下來的寫實,不管是在學校廁所裡的打鬧,中英混血兒的自我身分認同,對東西方文化觀念迥異的思索,或者來自偏遠鹽分地帶女孩的生活與逐夢,一點一點如鹽山堆積在日光下閃亮有光⋯⋯一段段拼接起來的故事,時而引人歡笑,時而使人笑中帶淚,有滋有味的咀嚼中,觀眾似乎都忘記了台上的青少年是在表演,而更像是在真誠地訴說自己與他人的故事。

戲劇作為一個媒介,成為這群青少年與家人、與世界溝通的一種管道。

所以這群青少年可以一面正經的表演著拾荒阿嬤的艱辛,又一面無厘頭的把撿來的玩具,和巴斯光年、神奇寶貝等動漫角色附會在一起,活潑瘋狂地詮釋出青少年次文化的歡樂遊戲動能。寫實與超現實的穿插之間,俱展現了年輕世代看世界的角度。青春若是一列火車,大人們能不能接軌相迎不讓孩子脫軌?聆聽演出之後,現場台上台下諸多真情流露的座談分享,答案自在心中了。

   

《i》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20/08/14 14:0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