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青春接軌,承接青少年恣意的吶喊——《 i 》負一開根號
8月
29
2022
《i》負1開根號(影響.新劇場提供,攝影黃煚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26次瀏覽

謝鴻文

青少年劇場的正當用途

相信許多人青少年時期,都曾很討厭數學課,懷疑學了那些函數、微積分以後有什麼用吧?但任何學科知識的累積與建構,自有一套內在的運作與意義,例如數學學科培養理性客觀分析、建立實事求是的邏輯思維與處理問題能力。

換言之,我們的意識常被自己的「不喜歡」或先入為主的「偏見」,障礙了看待事物的視野與心態。所以數學並非無用,只是我們要慢慢理解怎麼用。同樣的道理,戲劇這個常常被俗世大眾認知為無用的藝術類型,「學了它,以後出社會會餓死,沒有出路」等偏差謬論還是普遍留存眾多大人心中。與其費口舌爭論戲劇如何有用,不如讓他們直接走進劇場,細細觀看審視,那些開始想望未來的青少年,在接受戲劇洗禮之後的身心正向變化,成年人定會在當下深受感動與震撼,發現身為家長卻有這麼多從來不理解孩子的部分而覺悟。

透過劇場當下凝聚與被放大的力量,活生生見證一個青少年的蛻變——這正是「青少年劇場」必須存在的重要價值。影響.新劇場持續以極大的心力守護台灣仍稀有的青少年劇場。依循著台南「做十六歲」的民俗,讓青少年扮戲做十六歲的成年儀式,轉化出一種文化融舊鑄新的新生與延續。八年來,允為台灣青少年劇場發展出極特殊又燦爛的風景。

《i》負1開根號(影響.新劇場提供,攝影黃煚哲)


負1開根號的i

今年青少年扮戲演出的《i》,劇名源自數學符號「根號負1」,意為「負1開根號」。然而這齣戲的意圖可不是要去敘述數學課對青少年的困擾,而是要由這個符號無限延展成關於「我」(I)、「網路」(internet)、「意見」(idea)、「身分」(identity)⋯⋯之種種探討,這些關鍵字都攸關個人與群體的互動,群體又可以解釋成地方、空間或土地之上的一切存有,也就是說,每個人都不斷在選擇如何in(進入)和 out(離開),最終找到安身立命的依歸。

有趣的是不管說地方、空間或土地,已經從傳統的實體認知演變成包含實體與雲端網路線上,因此這齣戲刻意從冰冷數位科技格式化的舞台意象開始,拋接湧出大量現下青少年的網路流行用語,伴隨著語調激昂快捷的台詞,既說明了網路與這個世代的緊密牽繫,也呈現了汰換更新卻也快速到讓人措手不及。尤其近三年來人們又共同經歷著疫情,線上更頻繁替代了實體的交流連結,我們必然也要思考生命與生命之間的聚合碰撞模式,是不是有些本質在改變了?


邀請您進入青少年的軌道

這齣戲以流行用語開頭,雖然可能造成年紀長者一頭霧水聽不懂,但觀眾只要耐住性子更積極勇敢進入劇場呈現的世界,接下來的寫實,不管是在學校廁所裡的打鬧,中英混血兒的自我身分認同,對東西方文化觀念迥異的思索,或者來自偏遠鹽分地帶女孩的生活與逐夢,一點一點如鹽山堆積在日光下閃亮有光⋯⋯一段段拼接起來的故事,時而引人歡笑,時而使人笑中帶淚,有滋有味的咀嚼中,觀眾似乎都忘記了台上的青少年是在表演,而更像是在真誠地訴說自己與他人的故事。

戲劇作為一個媒介,成為這群青少年與家人、與世界溝通的一種管道。

所以這群青少年可以一面正經的表演著拾荒阿嬤的艱辛,又一面無厘頭的把撿來的玩具,和巴斯光年、神奇寶貝等動漫角色附會在一起,活潑瘋狂地詮釋出青少年次文化的歡樂遊戲動能。寫實與超現實的穿插之間,俱展現了年輕世代看世界的角度。青春若是一列火車,大人們能不能接軌相迎不讓孩子脫軌?聆聽演出之後,現場台上台下諸多真情流露的座談分享,答案自在心中了。

   

《i》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20/08/14 14:0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