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慢的告別《櫻桃園》
4月
06
2023
櫻桃園(亞維儂藝術節提供/攝影Christophe Raynaud de Lage)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71次瀏覽

文 洪郁媗(專案評論人)

相較於另三部契訶夫較為著名的劇本,如《海鷗》(1896)、《凡尼亞舅舅》(1897)、《三姐妹》(1901),《櫻桃園》(1903)似乎平淡許多,那些無疾而終的糾結情感和隱於字裡行間的失落並不輕易流露,契訶夫藉一樁不情願但必然的買賣和衰頹的地主階級,點出時代變革下的眾生相。在《櫻桃園》,我們過去認識的那些不過度渲染卻幾近窒息的生離死別,與艱難拾起對生活希望的人們,並未以熟悉的姿態現身,這層的差異指向的是劇本最初的指示——一部「喜劇」。「喜劇」在此並非作為悲劇的倒反形式,或如俗諺常言的「喜劇反面是悲劇」,而是將字句確實轉換為錯落的文意和不合時宜的趣味此般的笑料。

過去,對於本劇的詮釋多為撥開其喜劇的外殼而直取悲劇的核心,將《櫻桃園》轉手理解為向舊日封建社會告別的最後輓歌。提亞戈・羅提吉斯並未違抗這行之有年的傳統,但他相當程度地將幽默的部份具現化,而非以告別昨日世界的傷感作為唯一的主調。農奴搖身變為富商的羅巴金在第三幕結束時可以向觀眾吐槽:「契訶夫大可以結束在第三幕。」或是放棄以典雅的交際舞呈現舞會,改以讓角色各自以奇特的姿態搖擺。無論加深原先劇作配角們對話一來一往卻接不上話的荒謬感,或導演自行發想的片段和即時樂隊的加入,皆引出了《櫻桃園》幽默的一面。與莊園內部生活對比的是劇本設置的時代,十九世紀末,政治與經濟恰逢變革之際,是個舊封建社會的磚瓦逐漸剝落、新社會的藍圖尚在起草、處處潛藏不安,所謂「一切堅固的都煙消雲散」的時刻。

舞台上,具有工業風格的櫻桃樹和地板上的鐵軌暗示產業迅速變遷;開場時井然有序的椅子經歷了秩序、混亂、重新排列,恰如失穩秩序的重新構建。巧妙地是,起初濃厚的時代氛圍並未帶給櫻桃園強勁的衝擊,直到拍賣會的結果揭曉並伴隨著ㄧ聲巨響,居處在此地的人們終於踏出莊園依舊繁盛的幻貌走入現實,逼不得已迎接告別的到來。關於由伊莎貝・雨蓓飾演的女主角柳柏芙,也是櫻桃園的女主人,演員自身稍顯疏離、與外界保持距離的氣質與導演的安排,使這個無法控制揮霍金錢且並不總是惹人喜歡的地主,產生有趣的火花。當生活在此處的人們和自巴黎返回故園的一行人表現得和樂融融,只有柳柏芙本人疏離、帶點莫名地坐在中央旁觀這些歡快的人們,貌似重返故里的喜悅並不足以洗去旅程的疲倦,又或是她意識到眼前所見的美好僅在一瞬間閃現。在最後即將離去時,當她最後的手勢落下時,克制但不言明的傷感才平靜地流露。伊莎貝・雨蓓發揮了這角色虛榮但未至於輕浮的一面,柳柏芙仿若自嘲般遠遠地看著眾人的打鬧和莊園的拍賣卻不加以挽救。對比其他對保留櫻桃園還有一絲希望的人,她似乎早已預知不可逆反的命運。

《櫻桃園》

演出|亞維儂藝術節x提亞戈.羅提吉斯
時間|2023/03/12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