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寫實與真遊戲《2012新人新視野──戲劇篇》
11月
26
2012
新人新視野/約瑟夫‧維特杰(國藝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59次瀏覽
鴻鴻

由國藝會和兩廳院共同甄選、製作的《新人新視野》,提供「學院後」創作者與專業環境接軌的橋樑。今年戲劇篇的兩個製作,一個挪用西方文本試圖本土化,一個取材西方背景卻自由原創;一個貼近寫實、一個後設遊戲;不只風格迥異,更是兩種背道而馳的美學方向。

黎映辰導演的《媽媽我還要》是1983年普立茲得獎劇作《晚安母親》的刪節版,呈現一個女兒自殺前與母親的對話,陳述生活的種種不如意,母親力勸不果,最終不得不接受女兒的死亡。兩位經驗豐富的演員,不知為何採用相當通俗劇灑狗血的表演方法。在不大的實驗劇場內,卻選擇使用麥克風擴音,徒然讓表演更加失真。背景是一道傾斜的牆,只是指陳出這個家庭內部的傾斜,卻與表演完全無涉。導演用了少許手法,例如強調甜食的重要性,例如讓演員把桌子立起當作門,又例如添加最後一個畫面,讓母女對坐,落葉從天而降。但基本上還是在一種極其保守的「偽寫實」風格內,沒有經營出真正的寫實質感,也沒有新視野可言。

姜睿明導演的《約瑟夫‧維特杰》是由一批北藝大學生集體發展而成,取材一名入籍美國五十多年的前納粹份子被起訴的新聞。情節在法庭與往事間往返,看到一名德國少年如何隨熱中納粹的哥哥加入黨衛軍、如何在戰後與哥哥互換身份逃亡、以及在流亡中的多重匪夷所思的經歷,最終引出國家與個人認同的大哉問,也隱隱扣回台灣今日的現實,頗有布雷希特以西方筆墨借喻四川與高加索的意味。

這曲折的故事被導演以靈活的歌隊調度,快速切換角色與節奏,表演機智,主題耐人尋味,敘事方式出人意表,有小型史詩的架勢。可惜或者編導與演員仍太年輕,對於二戰時期德國社會的描寫與轉折,有不少不合情理的設想,在表演上也帶有太多當代台灣青年的氣息。空台上只有一根頂天斜柱,像把這飄忽不定的人生牢牢釘在台上。全場以現場鼓聲做為配樂主軸,時而宛如舞龍舞獅出場、時而彷彿非洲鼓附身,往往太跳tone。導演本人穿插的一段戲中戲,更有譁眾取寵、玩得過火之嫌。然而以遊戲性風格書寫龐大的國家權力與個人身份的命題,最終散發出一股深沈的漂泊感,堪稱舉重若輕,創意十足。只是,我忍不住會想,何必捨近求遠?從台灣近當代史中,豈不有更多如此乖謬的人生?倘若他們有心書寫,理應更能掌握真實的分寸,予觀眾更深的撞擊。

《2012新人新視野──戲劇篇》

演出|導演/黎映辰、導演/姜睿明
時間|2012/11/11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針對作品的意義來討論,本劇唯一的主題即是劇名,略顯單薄;縱然譯導楊世彭認為除了「真相」,還更深層討論了「謊言」的意義【1】;然則,也僅是一體兩面的層次。
12月
10
2024
從前作到此作,都讓人感到作品內裡含有一股很深的屈辱感,源自非常厚重、塵積的離散與剝奪,譬如當看到阿梅和Briggs在仿新村屋構的舞台上性交時,那是我們都有感的,殖民的傷痛。為什麼那麼痛的話要由女性來說?
12月
09
2024
讓我們能夠更進一步看清與推進思考,本劇所嘗試對話的當代難題:究竟什麼樣的「人」、「者」或者「眾」,才能夠在這個時代有效地統一起「沒有歷史」的主體形象,使之成為有效地置入歷史,乃至介入歷史的主角?
12月
09
2024
對導演來說,歷史事件的晦澀之處不只出自文化或歷史上的距離,更在於缺乏言論自由的討論正當性脈絡,就像大多數人明明知道這樣是有問題的,卻因為服膺於現實而陷入「雙重思想」(doublethink),導演也面臨了該不該解構議題的困境。
12月
09
2024
可惜的是,全劇收攏在計畫成果的樣板宣傳,無法深切開展劇中拋出諸多議題的辯證向度,像是身分認同、文化觀光、地方創生等,而是流於產官學體制交纏下的文化產品。
12月
06
2024
這並不是一齣攸關階級問題的社會寫實作品,相反地,在這個時時充斥著怪誕節奏與聲音的劇場空間中,支配著行動的並不是具體的物質條件,而是追求「正常/不正常」認同判斷而被抽空的精神狀態。
12月
04
2024
此次劇本由團長馮翊綱主筆,將金庸原著作為主菜,配以誇張的表情動作、幽默的橋段,並佐以少許成人幽默,呈現出一場輕鬆且富有娛樂性的演出。雖與十年前的《瓦舍說金庸》相比,劇本在深度及與原著的連結上稍有不足,但整體氛圍輕鬆歡樂,觀眾依然收穫了愉快的觀劇體驗
12月
04
2024
這齣音樂劇流暢的演出,不難想像在前置選曲和樂團編制中耗費的心力,它在歌詞和台詞之間相互呼應,以音樂演唱和戲劇表演推進情感
12月
03
2024
流行音樂與劇場不會也不該只是市場、產業的匯聚與結盟,反而能在兩者互文之間,既在此時此刻延展時空,也讓跨越時代的記憶與感受在此交織。
12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