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代價,無人?或是造人? 《黃翊與庫卡》
7月
03
2015
黃翊與庫卡(黃翊工作室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50次瀏覽
樊香君(專案評論人)

去年,黃翊在《量身訂作》演後座談說了這麼一句:「所有事物都可以被理性分析,包括感性也是。」乍聽之下,以為是什麼理性至上的教條,殊不知,被二元論綁架的是我自己,在今年的《黃翊與庫卡》,也才體會到這句話的反面:所有的理性分析也源自於感性。理性、感性一體兩面,大概像是燒一道好菜,配方比例間的拿捏,只為了那一味,比例可以理性度量,味道卻需感性體會。

為了甚麼樣的味道,黃翊下了這些配方?其實從兩版《浮動的房間》與《量身訂作》大概都可以依稀嗅到,一種對於人、事、物極其專注深情地觀察下,煨煮鑽研獨特的實踐哲學,縝密、厚實地為其作品世界薰上一味。今年的《黃翊與庫卡》也不例外,作品入味不說,一層更大關於生命的味道也悄悄滲入,想起了曾看過一篇黃翊的訪談文章「為了不讓父母擔心,所以從小就要求自己要當一個完美的小孩。像機器人一樣完美:聽話、友善、表現優秀、不曾叛逆、沒有個性、為人著想。」他自述。 【1】為了甚麼樣的味道?我反覆琢磨著。

踏進雲門劇場,一陣「新」的味道撲鼻而來,坐定,映入眼簾,是波浪般緩緩起伏的燈軌;耳邊傳來,是燈軌運行的機械聲響,規律穩定,彷彿不會也不能有例外。視覺、嗅覺、聽覺接收的種種暗示:規律、科技感、一塵不染,而且無人。

舞台下,黃翊為庫卡編寫成為舞者的程式,一分鐘的舞動,需要十幾小時的程式編寫,黃翊透過視覺與聽覺賦予了庫卡可與人類共通的運動邏輯:庫卡的頂端作為人類面部帶動、關節間的牽動與聯動,並透過機械聲響具體化運動中的節奏感與律動性。舞台上,他們相遇、學習、共舞,或者說,一齣關於創造的寓言,逐漸支解在我們眼前。

黃翊彷彿不只希望庫卡成為舞者,成為人,也許他隱隱期望著,或是陪伴,在這偌大黑色實驗室中。慣性與時間感,都是人類情感上的特有產物。手動節拍器的指針左搖右擺,為黃翊與庫卡累積了律動的慣性,黃翊一手搭著庫卡的頭部,兩人溫柔地緩緩搖擺,然而,節拍器的聲響,同時象徵了時間滴答不停逝去,帶走了黃翊,他踽踽離去,庫卡繼續原地擺動,當節拍器停了,庫卡有如小孩般地頻頻回望,或是繼續啟動節拍器,期待黃翊再度出現,卻終究未果。他賦予了庫卡情感上的慣性,也點出了人類與人工智慧在生命與時間上永遠無法趨同的傷感。

片段間,他為庫卡調整,小心翼翼地,確保一切在安全範圍內,組裝上象徵人類眼睛的攝影機,與其說庫卡開始看見了,不如說,我們開始看見庫卡的看見了。透過科技之眼,一方固定的光區開始在投影幕上舞動,我們不只看到空間的更多可能,也看到了場上舞者更多的角度、細節、眼神、甚至因為呼吸以及運鏡動態而產生了更多的身體律動感,此外,也提供同一時空卻不同存在面向,以及舞者靈光產生的途徑正面臨新的可能等種種哲思。然而,不免遲疑的是,投影幕上的舞者林柔雯迷人眩惑,但怎麼好像蓋過了場上扎扎實實存在的舞者呢?場上的舞者,只為了投影幕上的自己而存在?若這樣的邏輯推到極致,還需要舞者在台上的真實存在嗎?人在哪裡?或者其實要重新定義「人」了?

如此看來,當舞者林柔雯與胡鑑乍看雙人其實三人(加上庫卡)的段落,就顯得耐人尋味了。林柔雯與胡鑑相對而坐,如偶般的戀人始終操控在庫卡如懸絲般的射線下,你來我往,彷彿相擁相愛,最終一刀兩斷。在表現上,舞者成為抽離主體的被動者,庫卡成為具操控性的主動者,也許宣告了機器作為主宰,再次無人的驚悚;不過對我來說,更有趣的在技術層次上,人為了與被編寫好程式的機器共存共舞(除了這段以外,黃翊與庫卡的共舞或是舞者們一起組裝庫卡的橋段皆是),必須具備無庸置疑的高度精準。如此,便造成一個有趣的對比,在黃翊的世界中,人因為需要配合機器所被要求的高精準理性,讓人成為刻板印象中的機器人;反之,機器人因被設定模擬人類運動邏輯與情感而趨近人類,尤其是機器人不得不被允許的失誤(且可能因此延後演出),讓人性中必須經歷的錯誤體驗可以不被裝飾與隱藏。這樣想,顯然人不是人了,雖然機器人實際上也不是人,但卻被試圖創造成黃翊世界中另一種「人」的可能。

回過頭來,我又想起,為了期待甚麼樣感性上的味道,讓黃翊下了這些精準的配方,醞釀一盅因為不容失誤而顯得精緻、縝密、完美卻令人微微窒息、壓抑、瀰漫灰色的料理。是為了「像機器人一樣完美的小孩」嗎?不知道。但這正是藝術與生命值得玩味處吧。

註釋

1、鄒欣寧。。http://www.flyglobal.tw/zh/article-304

《黃翊與庫卡》

演出|黃翊工作室
時間|2015/06/27 20:00
地點|淡水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與庫卡跳舞之舉措本身即具濃厚實驗氣味,大膽挑戰現代舞蹈的極限為何,直接讓機器人成為表演主體一部分,庫卡與黃翊似互為主體,看似有關聯,卻又能分開視為兩個主體,增加觀看主體的曖昧性。(楊璨寧)
11月
29
2012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