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狂暴後的靜好溫暖《無盡的終章》
10月
26
2018
無盡的終章(新象.環境.藝之美文創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51次瀏覽
鄭宜芳(表演藝術工作者)

繼2012的《政治媽媽》、2016的《SUN》後,英國侯非胥·謝克特現代舞團再度帶來最新作品《無盡的終章》(Grand Finale),這支充滿末世寓言卻也是歡慶生命的舞作。

生命,從出生的那一刻就分分秒秒地面對著死亡,作品在全然的黑暗中緩緩開始,也在全然的黑暗中結束,正如生命的初始即是從黑暗中拉開序幕,在闔眼的那一刻回到黑暗裡。幕啟,在昏暗的燈光下,舞台上那一堵堵巨大的高牆在調度轉化間,可以是困頓生命的心牆,或是阻隔疆界/領土的高牆,或是記錄著人名的墓碑/紀念碑,或是那可容身的小小遮蔽。

現場樂團(類似弦樂四重奏的編制)響起優美的弦樂,舞者從充滿動律的踏步開始,隨著音樂層次的逐步開展,擊樂與電聲的加入,舞者們的身體轉而以充滿暴裂、狂亂的肢體持續舞動,並在動作中加入突然的靜止、停頓,再繼續動作,讓身體的動律性伴隨著巨大的鼓聲,不斷地堆疊、打破再堆疊,使身體的能動性完整地貼著音樂的律動走。而堆疊、打破再堆疊,也正是這個世代的面貌,城市與環境的建造與破壞,資本市場裡金融的競逐與幻滅,國家與國家之間協議的訂定與毀約。

生命的對立面是死亡,上一刻才在抖動手腳扭動身軀的狂歡舞者們,下一刻即癱軟在地化為屍體;兩兩共舞的雙人,柔和而美好,轉瞬間一人已墜落在地,只剩一人獨舞。生命的脆弱,世界的崩解,從來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此刻的擁抱或許就是永別。幸而在這最悲傷絕望的時候,現場弦樂團那帶著俄國民間曲調的主題旋律適時的進來,那場景有時像在廢墟中響起,有時又像宗教般的救贖。音樂帶給人心靈撫慰與希望的力量,讓人不禁想起《塞拉耶佛的大提琴家》、911、311、921等災難,喚起在地的傷痛的記憶。或許人們所仰賴的不過是在這巨大且混亂的世代,那一絲撫慰人心的平靜吧。

縱觀侯非胥.謝克特來台的三支舞作,《無盡的終章》可說是集編舞家所擅長之大成的作品。編舞家獨特的動作和音樂系統,可以將含納進來的各國民族舞蹈(中亞、東歐、蒙古等)/音樂元素加以變形成謝克特式的動作風格與音樂風格。動作上暴裂與溫柔、和協與不和協,強烈的震顫動律的肢體;音樂上抒情與狂熱,激烈的擊樂與電聲搖滾互相調度切換;音樂節奏與動作節奏的密合,樂聲質地與身體質地的轉化推移,皆在此作完美結合。

生命的旅途上,危難與死亡雖如影隨形,然而編舞家依然留下希望。舞作後段,在暖色的燈光下,舞者們抬頭看著透明細緻又脆弱的泡泡緩緩落下,在經歷了前面那麼多的黑暗時刻,此時的光明、溫暖、優美,令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與脆弱,那些逝去的親人、朋友,會因為愛,而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長存於我們的記憶,正如《可可夜總會》裡所說,因為記憶,所以永存。我們可以感受到在這充滿末世寓言的舞蹈作品裡,依然保有著溫暖和希望,正如那些走過各種不同樣貌的傷痛的生命,勇於面對傷痛並懷抱著希望,努力的活下去。

《無盡的終章》

演出|侯非胥.謝克特現代舞團
時間|2018/09/22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時空與時空間穿梭的舞者把觀眾又帶入似是而非的幻境,監獄中的規訓、小酒館的放蕩、象徵著屍體堆疊的山丘又不得不讓人思考著在權利關係的控制中,我們爆發吶喊過內心的壓抑後,剩下的日子該如何抉擇?(盛婕)
10月
02
2018
信手捻來融合多元的肢體型態,不管是主流的芭蕾、當代舞、街舞技巧,或是非主流的舞蹈風格,皆被塑造出「謝克特式」的身體性。同時因為跨文化所展現的「地方」(place)性,使得《無盡的終章》展現的人間道或芸芸眾生,皆能成為合理的詮釋。(石志如)
10月
02
2018
世界喧鬧吵雜漫無止盡,《無盡的終章》用現代舞完美轉譯,切換不留一點失誤。我們看到某些時刻:在親吻、歡聚、孤獨的片刻中,沒有哪一瞬間值得永久保存,在舞作中一切持續顯現一種在擺盪中規律的平衡。(羅倩)
10月
01
2018
集體狂歡,集體消殞,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意象不斷反覆出現,聲響不斷刺激,能量不斷噴發,不論在視覺、聽覺或能量接收上,皆交織出了一幅恢宏的景觀,與一個又一個渺小的個體相襯。(吳政翰)
10月
01
2018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