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原住民:產官學交纏下的《霧台的迴與疊》
12月
06
2024
授權公版圖片/王景銘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71次瀏覽

文 徐國明(2023年度專案評論人)

由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傾力編導的音樂劇《霧台的迴與疊》,在產製脈絡上,其實是源自於教育部推行大學社會責任(USR)予以補助的「作為Native博物館的霧台――原民社會自然文化共構之永續學習計畫」【1】,雖然無從得知何以選擇音樂劇當作計畫成果的展現方式,但還是不難看出劇作本身處處錯落、體現著計畫內容的文化轉譯(cultural translation)痕跡,帶有高度的宣傳構造性質。並且,就像社會學者楊弘任指出的,經過1990年代社區總體營造的洗禮,「台灣社會的地方知識與在地範疇仍是會被守護於在地性邊界之內,但必然是轉譯專家知識後的地方知識以及轉譯外來範疇後的在地範疇」【2】。如此一來,不免令人想追問的是,這樣通過教育部政策資源和高等教育體制、甚或是表演藝術專業三者共構而成的作品,究竟是如何重現魯凱族文化課題?

事實上,若是稍加留意中山大學近幾年執行的社會實踐相關計畫,便能察知校內計畫團隊經常採用不同形式的戲劇方法來作為地方實踐的行動策略,一來擾動社區、二來採集故事、三來共創成果,並且,大多選擇「讓人們走出私領域,成為一個『集體』以進行社會性的表達」【3】的社區劇場培力模式【4】。然而,相較於以往,同樣歸屬社會實踐計畫成果的《霧台的迴與疊》,除了選定製作門檻繁難的音樂劇形式,更不見任何一位魯凱族人現身舞台,均是由非原住民身分的年輕演員扮演部落族人。可想而知,整齣音樂劇的演出顯得十分尷尬,最為明顯的應該就是每位演員試圖模仿「原住民口音」,不只延續、強化了台灣社會對於原住民口說華語的刻板印象【5】,也清楚呈現製作團隊想像的原住民形象。更有甚者,在演繹魯凱族角色的過程中,舞台演員僅能憑藉著幾個單薄的族語詞彙,像是sabaw(你好)、ama(父親)、abay(食物名)和Muni(女性名)加以展演,本是至關重要的族群連結看來不堪一擊。

具體來看,《霧台的迴與疊》在劇情創作上相當淺顯直白,主要刻劃一位父系魯凱族、母系日本人的男性青年,懷著父親的遺志,遠從日本飄洋過海抵達霧台部落尋根的故事。從一開始的部落觀光,到慢慢接觸、認識部落親友,最後留在部落數年時間,與部落青年共同搭建石板屋作為傳承魯凱族文化的基地,以致開啟部落發展的嶄新篇章。但值得留意的是,這樣看似溫馨、勵志的美好故事,同時也安排了一位留學深造後決定返回部落的女性族人,旁述其如何全心全意地為文化復振和部落觀光奔波努力,卻遭受在都市謀職的部落青年冷眼對待,多少觸及部落營造過程不得不面對的地方政治(local politics)難題。可惜的是,全劇收攏在計畫成果的樣板宣傳【6】,無法深切開展劇中拋出諸多議題的辯證向度,像是身分認同、文化觀光、地方創生等,而是流於產官學體制交纏下的文化產品。

最後,必須一提的是,作為一齣以魯凱族為主題的原創音樂劇,在曲目編寫上皆是新創的華語歌曲,縱使劇中設定青年父親曾經於林班地工作,而舞台演員在某個段落也輕哼了幾句〈魯凱的姑娘〉,但匪夷所思的是,全劇並未選用可供重新填詞、編曲且具有重要文化意義的林班歌作為演出曲目。這樣一來,一如對於前作《來自山中的聲音》的提問,為什麼還是選擇原住民?【7】


注解

1、有關這個計畫的內容簡介和團隊組成,可參見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網頁所刊載的「作為NATIVE博物館的霧台――原民社會自然文化共構之永續學習計畫」

2、楊弘任,〈何謂在地性?:從地方知識與在地範疇出發〉,《思與言》49卷4期(2011.12),頁11-12。

3、黃新高,〈劇場,讓社區成為什麼樣的集體?〉,《劇場事》7期(2009.07),頁18。

4、舉例來說,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實踐相關計畫產出的社區劇場作品,就有《穿越魔幻舊左營》(2019)、《前鎮草衙我家的事》(2019)、《十月銀座街》(2020)、《左營是個記憶的所在》(2021)等,相關評論可分別參見黃馨儀,〈劇場總體空間敘事的集合探索《穿越魔幻舊左營》〉,《表演藝術評論台》(2019.06.26),以及洪子婷,〈面向高雄的地方創生《前鎮草衙我家的事》〉,《表演藝術評論台》(2019.11.28)。

5、影評人Yawi Nokex(亞威.諾給赫)就提到,自1987年《報告班長》電影公開上映後,當中由原住民演員施孝榮飾演的「皮蛋」一角,遭到配音員強加「的啦」的語末助詞,自此以後社會大眾就認為原住民說話會有「的啦、的啦」的口音,可參見法白作者,〈不是每個人都會唱歌跳舞:藝文活動中族群意象的呈現與歧見〉,《法律白話文運動》(2023.09.23)。

6、有關這個計畫部分成果的相關報導,可參見校友服務暨社會責任中心、西灣學院,〈台日協力保種50年 中山大學促流失小米品種回霧台〉,《中山新聞》(2023.08.21)。

7、徐國明,〈「莎韻之鐘」的幽靈:《來自山中的聲音》的弱勢再現〉,《表演藝術評論台》(2024.07.31)。

《霧台的迴與疊》

演出|國立中山大學
時間|2024/11/15 14:00
地點|駁二正港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若像本劇的潛台詞那樣認為開放部落、引進「體驗部落」文創商機就有活路,無疑是忽略了地方治理的複雜性,也忽略觀眾對複雜現實的理解力。
11月
25
2024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
在本劇中,表演竟又成了拉起虛構劇本與現實的等號,使得原先試圖拆散的符號,再一次被叢集在了一起,亦即:外省人主導的政治暴力,閹割了本省男人、威壓著本省女人。
1月
09
2025
以被拆除的台南秋茂園遺址為發想,《萬象園》讓消失的景點融合被隱藏的回憶,闡述一段無法輕言的曾經,由主角找尋並走入回憶,開啟這段以記憶和情感為核心的集體創傷過往。
1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