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破界,众生瘋《跳舞ㄚ嬤》
10月
09
2019
跳舞ㄚ嬤(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87次瀏覽
羅倩(專案評論人)

看完《跳舞ㄚ嬤》,回想錯過前陣子臺北藝術節安銀美舞團帶來的《南韓跳,北韓舞》,心想真是太可惜了。因為《跳舞ㄚ嬤》是非常有趣的作品,在每一段落都讓你覺得:只有這樣而已嗎?而下一秒,又帶來驚喜。不得不說,安銀美是非常優秀的編舞家與藝術家。

《跳舞ㄚ嬤》有幾個顯著的特色,首先是舞者們非常會跳,一直到最後都保持著滿點的身體強度與輕盈。舞台相當簡潔,以銀色圓點的五層布簾,在左右兩邊間隔排列作為襯底,搭配滿版的燈光投影,整體視覺色彩飽滿鮮豔,台上舞者五顏六色花花綠綠的衣服,以燈光持續變化轉換視覺效果,是觀看的一大饗宴。最後是作品的結構,安銀美細心縝密架構,使影像、素人、舞者、音樂(包含無聲)在舞台上,隨著時間慢慢相互交疊交織,最後將每個人都可以跳舞這件事,確實傳達給台下的觀眾。

怎麼安排的呢?就在結尾ㄚ嬤與舞者們掛上迪斯可球,隨著發光球體往上升高時,音樂突然靜音,舞球繼續轉,台上繼續跳舞(有光、無聲)。觀眾席前方降下超大顆的迪斯可球,將跳舞的舞台用銀色光球延展到整個歌劇院空間,然後演出結束,觀眾回以掌聲。正以為此刻與平常謝幕沒有什麼差別時,感謝致詞中的安銀美先用中文說「我愛你」,講著講著就說:請觀眾上來跳舞吧!用韓國舞曲把南臺灣高雄的觀眾聯繫在一起了。不只常(众)民還超接地氣,突破語言與文化隔閡,利用「動身體」,把韓國舞團、ㄚ嬤和台灣觀眾以及舞蹈確實是會「動」就可以這幾件事一齊完成。整個晚上的觀看,驚喜連連。

接著想分享兩點,一是關於作品結構安排,我認為它相當完整;二是關於我後排觀眾的反應,兩者細節,在以下細述。

《跳舞ㄚ嬤》的結構可分為前言、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謝幕。開演前的影像,反覆播放著車窗外的旅途風景,安銀美作為藝術家之姿現身,緩慢行走在銀幕前沿,突然停住,倒退,再走到舞台中間,與不停流動的影像產生有趣且顯著的對比,安銀美以本人(藝術家)現身打開了舞台上即將開始的時間與空間。(直到最後謝幕才知道一開始的表演者是安銀美)

第一段,重複類似極簡音樂,連續、階段與規律的主題聲響不停循環,專業舞蹈者的動作如甩手、運動中左右晃動身體、跑、跳躍、翻滾、頓、丟、甩,女性則讓長髮狂亂紛飛,動作給人自由、奔放、野性、動感、癲狂、輕盈,富有流動的律動感。燈光不停轉換顏色,紫色、金黃色、水藍色、綠色、藍色(勸世藍)、灰色、銀色、紅色(舞者躺著狂跳段落)。尤其紅色段落舞者在聚光燈下一個個緩慢起身站立,頗有眾人皆嗨(地上狂舞)我獨醒的視覺對比。顏色以主色調銀色——褪色照片的那種銀色,呼應舞台設計、銀髮族與迪斯可球。

第二段由一對老夫妻靜止的影像開始,婦人開始跳起舞來,並連續剪接了非常多女性自由擺動身體的片段,整個第二段以默片無聲呈現,讓原本被上一段重複調性音樂轟炸的耳朵有了一段長時間休息的機會。大部分拍攝對象為女性,在鏡頭前開始自由隨性的舞動身體:摘水果時、推行走輔具時、在理髮店、鄉間、穀物前、田邊、海產店、市場、藥妝店、海邊、電話亭、路邊、公園健身器材、工地、插秧時等等,最後以公園一群人帶動跳(臺灣也常見)作結,鏡頭縮小浮現出所有播放過的影片視窗。應證了即使在日常路邊,只要有人跳舞,就是表演,觀眾自然會好奇停下來,觀望。

大概就是在第二段開始不久,後排的媽媽們開始不耐煩了,後方媽媽一位接起電話說她「正在看演出」。另兩位媽媽說:「這沒意思,看電影還比這個有價值。」、「不能出去,沒開門不讓人出去。」又試圖第二次拿起相機想要拍照,惹得更後方觀眾生氣的說:「演出就是不能拍照,為什麼一直要拍呢!」那位媽媽小小聲的回應:「拍個照有什麼關係呢。」這樣的日常情境,讓我思索,這些媽媽級觀眾雖然不斷破壞劇院規矩,卻也代表了,即使作品與她們想像的有很大落差,《跳舞ㄚ嬤》仍然讓平常不進劇院的人走進了劇場。

第三段則可以視為結合第一段與第二段的綜合版,如果說第一段是屬於職業舞者傳達動身體的表現,第二段則可以視為以無聲影片採集眾多日常女性/ㄚ嬤的自由跳身體,超瘋狂的舞者,對應到日常素人的自然舞動感,動身體搖擺的她們看起來非常快樂。這段開始加入多首如臺客舞曲般的快節奏韓國歌曲,也安排多段ㄚ嬤單人或一組上台小段落的舞動身體,搭配詼諧的影像,如火箭發射升空後,不停水平飛翔在空中;小圓框中孔雀頭的自然律動而後放大影像;海底的海龜、魟魚、小丑魚等,增添許多視覺趣味。舞者拿著麥克風狂笑,放聲大笑,並轉傳給韓國ㄚ嬤們來大笑,不為什麼,就是大笑,看著也感覺釋放出不少壓力。

到這裡或許我們也明白了,一個作品如果要讓素人跳舞還要好看,究竟要怎麼安排結構好呢?安銀美的選擇是加入紀錄影像,在專業舞者與素人ㄚ嬤之間取的平衡,跳得很亂很狂,眾人大聲笑,跳得開心就好。最後影像也不忘放入舞者們在拍攝這些素人女性的日常空間中玩起單格串連動作的連續影像。

不要被作品名稱騙了,不待到最後一刻,會無法理解《跳舞ㄚ嬤》這個作品有多瘋、舞者多會跳,有多ㄎㄧㄤ。觀眾可以平等欣賞众身體(不論是素人或是專業舞者)自由舞動的自然快樂,以及安銀美如何以藝術家的個人魅力,精準的調動觀眾反應,傳達作品精神。

《跳舞ㄚ嬤》

演出|安銀美舞團
時間|2019/10/05 19: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歌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