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迷養成所——演員劇場的實證《黃宇琳專場》
7月
12
2022
黃宇琳專場(國光劇團提供/攝影賴慧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695次瀏覽

紀慧玲(駐站評論人)


字幕剛打出《活捉》,觀眾掌聲就炸棚了。《盜仙草》主角白素貞還沒登場,鶴童黃世苰剛一亮相,也拿了碰頭采。這一兩年來,國光劇團主舞台臺灣戲曲中心看戲場合總是這股熱浪,觀眾有點腎上腺過亢般,唯恐叫好落於人後。這等演唱會級激動,至少應證了戲曲該有的一項美好傳統,觀眾可以隨時叫好,用力拍掌,這不僅是給予演員最貼心回饋,也是身為觀眾甘心也得意享受看戲趣的特有權利之一。

京劇在台灣,從國家到國立劇團保護制度迄今,這幾年,因為上下一心,惟命維艱,藝術總監王安祈身念藝學繫於一,老中青三代將士用命,一波波炒熱了票房與舞台,甚且達於過往未曾有的熱度。這多少跟傳統戲重登台有關,因為傳統戲以戲保人或人保戲,人戲一體,總要相輔相成,才能好上加好,才能讓觀眾適時不吝惜地給好。觀眾識得了演員,說起演員的好,臉書自帶宣傳不遺餘力。從這個角度看,除了歌仔戲粉絲熱從沒斷層過,台上紅紙現金可為明證之外,京劇舞台的當下這波演員熱潮甚至有過之無不及。

 

黃宇琳專場(國光劇團提供/攝影賴慧君)

9日晚打著「黃宇琳專場」標題,從科班時期即備受肯定的青衣花旦黃宇琳,終於加入國光,當晚雙貼拿手戲《癡夢》、《活捉》。黃宇琳的《癡夢》不若台灣也曾看過的大陸南京崑劇院名伶張繼青,厭苦、悔怨全在氣口聲情裡;也不若上海崑劇團另一名伶梁谷音,驚疑、嘻嘲寫在身上,貫成了人生悲劇。有說黃宇琳習京劇荀派孫毓敏較多,但荀派做派外放,黃宇琳又不若這般用力。她一出場,臉上平庸,眼神鬆怠,情態與身上就是村婦狀,不修飾精緻,也幾乎不著亮采。不與觀者交流,活在粗鄙村婦狀態裡,真讓人倒吞一口氣,什麼樣的自信才敢把青衣的正旦形色「盡掃落地」呢!她自顧自回溯自身,戲中有三次笑聲,第一次讓人感到粗俗,第二次誇張,讓人感到悲劇來臨的荒謬,到第三次夢醒夢碎,零碎的笑聲自嘲自怨,緩慢退場,真讓人痛到揪心。無知女子把自己置於死地,黃宇琳也把角色置於淖地,她的崔氏讓人相信此人既無美色,又無智慧,只會叨唸,徒留癡夢一場。這是何等的琢磨與體會。難怪去年本事劇團為她改編實驗劇《崔氏》,黃宇琳的崔氏如此接地氣,無一不工,卻渾然無痕,讓人相信歷來她參與的屏風表演班、歌仔戲演出,多少對她產生了表演內化的影響。

 

黃宇琳專場(國光劇團提供/攝影賴慧君)

 

黃宇琳專場(國光劇團提供/攝影賴慧君)

《活捉》亮點是蹻工,與她搭配的陳清河,兩人完美結合,無聲不歌,無歌不舞。踩蹻演幽魂,最是看腳下細碎步伐,搭配圓場,如冥河靜水,悠來盪去,像個空心人偶,上身不動,腳下疾行。第一景燈光太做戲了,如同黃宇琳手上拿的鬼臉面具,有點太寫實了些,映得第二景進入張文遠家中頓時白亮顯得反差過大,也讓戲的節奏忽得加速。只見陳清河身手俐落,趲平、鑽桌、上桌,毫不費力,保持了覷覦美色的奸滑狎昵,又好似青春少男才有的豐姿,不免讓人遐想連翩。相形之下,黃宇琳的閻惜姣反倒情態少了些,似乎冶艷嬌媚可以再加多些。這戲她與陳清河搭配十餘年,已是經典裡的經典,時光荏苒,兩人表演狀態依舊維持,雖眼花撩亂之餘有點顧不得閻惜姣與張文遠的曖昧,但演員一身功夫太讓人心疼也感動,沒什麼可苛求的,為她/他們身為演員保持了最佳狀態鼓掌。也難怪觀眾未演先爆棚的掌聲了。

 

黃宇琳專場(國光劇團提供/攝影賴慧君)

 

黃宇琳專場(國光劇團提供/攝影賴慧君)

同場還有開場的張珈羚武旦戲《盜仙草》,與下半場李家德、潘守和《呂布試馬》。張珈羚連環踢槍、反手接槍,肩、背、腰全身開弓應戰,而不疾不徐,緊合密縫,又保有白蛇的旦行柔軟身姿,一場戲下來,贏得不少觀眾與師長肯定,入行明星之列。應該可以自封為「國光一條腿」的李家德,已是國光超新星宇宙新人,大概也是《呂布試馬》太燙熱了,觀眾冷不下來,才接著看到《活捉》劇名字幕一出就爆掌聲。

這股掀頂般的叫好勁頭,讓人感覺戲曲與觀眾的雙重希望。如同王安祈在她的臉書寫道,【1】民國七、八十年的國軍文藝中心儘管還有戲,但觀眾凋零,氣氛落寞。炸鍋的熱潮從1993年兩岸交流中國戲曲團來台演出,才又重新銜接早年光景。而倏忽三十年,台灣京劇又熱絡了起來,又是覷著演員,各自追捧,說起唱腔、身段、武功、流派如何如何的戲迷風流。看戲,人人都可以是評家,愈是看得多,愈得出各自品味,不囿於少,也不縮於內。因此,作為國家劇團,國光更該規劃更多常態傳統戲演出,甚且與民間同台交流。明華園老團長陳明吉的名言:濟戲濟人看(戲愈多,愈多人看),愈多(年輕)人能說得一口好戲,愈多懂得叫好的(年輕)觀眾,戲迷之復興不遠矣。


注釋

  1. 見王安祈2022.7.11臉書「寫在國光27 年團慶」。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A7E6eV1MQDkAy9UDCXTsqMkKAsEL24xtLaMTH8TyTWuAGjbSCixXzTZTNX14diMXl&id=100002269788158 搜尋日期2022.7.11

《黃宇琳專場》

演出|國光劇團
時間|2022/07/09.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