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與競賽《你看看我》
12月
02
2016
你看看我(小事製作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57次瀏覽
樊香君(專案評論人)

第一次對張堅豪有印象,是鄭宗龍的《在路上》。那次記憶滿鮮明,一個貼著牆壁背對觀眾橫向行走的人,對比場上表演性強烈、三八搖擺的駱思維與江保樹,他其實有點突兀。不是想被看見的那種,而是拼命想藏,卻難躲觀眾對於高挑身形注視的那種。五年後,張堅豪首次發表個人長篇作品,大概也有點這樣的意味,那個總想躲起來的大男孩,這次被逼的要觀眾直視自己。竟還選個逃不掉的題目《你看看我》。都想逃了,還要人看,看什麼呢?

先不說「看」與權力二字的牽扯。就以這項感官活動來說,相較於其他感官如嗅、嚐、觸,其近身性是相對低的,與外部世界的距離感則相對高。「聽」不算在內,因為若以感知人類學者David Howes與Constance Classen所言,西方脈絡下,視聽除了在可見的身體位階上看似較接近思想中心的腦以外,也是識字率、印刷普遍後,得以大量與廣泛取得知識的重要身體途徑。也就是說,無論就知識取得而言,或與身體的親密感來說,「看」都是關於距離且難與親密感搭上邊的詞。而身體與世界之間的距離感,讓我們在第一次與世界交遇時,有了些時間在頭腦(思考)上面作用一下,各種價值觀與權力拉扯於焉而生。

更不用說,約翰.伯格精闢見解「女性的身份就是由審視者與被審視者所構成…女人身上的審視者是男性,被審視者是女性。她把自己轉換成對象,尤其是視覺的對象:一種景觀。」將場景轉移到舞蹈教育體制,倒是再真實不過了,大概可以換成「舞者身上的審視者是老師或編舞者,被審視者是舞者。」於是,多少追逐鏡中理想肢體的舞蹈班或舞蹈系學生,難逃因觀看而產生的焦慮,當然,享受觀看的也大有人在。不過,這種焦慮在女性舞者身上應該較男性舞者來的普遍。畢竟物以稀為貴,男性舞者在舞蹈領域佔少數,被觀看的壓力,即便有,可能也相對容易釋然。

不過張堅豪倒是有點特別,身材高挑、身體能力優秀如他,就觀看而言,理應釋然,但他卻總散發著逃避被看的訊息。於是就連宣傳DM上,他的四位舞者,不是頭埋水槽,就是冰箱或櫃子,有夠不想被看。為何不想被看?也許有一個貫穿整支作品的線索可循,關於競賽。從一開始舞者們在場上用身體即興地對應音樂,有古典聲樂,也有流行音樂,小小battle;到相互間身體部位即興的動力拋接,甚至後來,兩兩遊戲成為激烈競爭與控制;以及最後殘留場上的籃球比賽環境音等等,甚至直接以運球、傳球作為實驗身體動力的基礎。競賽的種種隱喻若隱若現,似乎剛好從另一個反面指向看似害羞、逃避觀看的編舞者內在心理狀態。無論是有關他從小生長的舞蹈教育體制、當代舞蹈生態甚至現代人緊繃的生存環境等等,都有可能是這個競賽氛圍所指向之處。

若暫且將「不想被看」與「競賽」視為一體兩面來理解《你看看我》,一件有趣的事從旁浮現,對比這位極度想逃離觀看作為一種權力的角力場,張堅豪找來的舞者,尤其是現任職於安養機構的25歲朝九晚五上班族,沈樂,根本很想享受被看。從外型上來看,也根本與張堅豪是兩個極端。沈樂似乎不高,體型中廣,大學才開始跳街舞,就當代舞蹈領域來說算是素人,但身體靈活度、節奏感倒是實實在在吸引著觀看的目光,他毫不閃躲。也許因著他的自在,與夥伴遊戲之間的有機,讓看與被看的距離感稍稍滑脫。

這裡,於是產生了一組反差滿大的對照:想逃離被看的專業舞蹈訓練下的編舞者,與享受被看的素人舞者。已經多多少少給出了具暗示性的方向,究竟是真的想躲藏?或其實想被看?或是透過什麼樣的面貌被看?作品是面鏡子,折射出來各種可能,編舞者自己看到了什麼呢?作為張堅豪第一次的長篇作品,他還沒有說得太多,也沒說得太深。躲藏與競賽,也許可以再玩味一下。

《你看看我》

演出|小事製作
時間|2016/11/26 19:30
地點|納豆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與其說張堅豪以籃球肢體動作與互動關係作為核心發想,更可以說是將這些動作分解與重組,在最後的籃球節奏中,回歸到原型裡。 (謝瑋秦)
12月
12
2016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