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與競賽《你看看我》
12月
02
2016
你看看我(小事製作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47次瀏覽
樊香君(專案評論人)

第一次對張堅豪有印象,是鄭宗龍的《在路上》。那次記憶滿鮮明,一個貼著牆壁背對觀眾橫向行走的人,對比場上表演性強烈、三八搖擺的駱思維與江保樹,他其實有點突兀。不是想被看見的那種,而是拼命想藏,卻難躲觀眾對於高挑身形注視的那種。五年後,張堅豪首次發表個人長篇作品,大概也有點這樣的意味,那個總想躲起來的大男孩,這次被逼的要觀眾直視自己。竟還選個逃不掉的題目《你看看我》。都想逃了,還要人看,看什麼呢?

先不說「看」與權力二字的牽扯。就以這項感官活動來說,相較於其他感官如嗅、嚐、觸,其近身性是相對低的,與外部世界的距離感則相對高。「聽」不算在內,因為若以感知人類學者David Howes與Constance Classen所言,西方脈絡下,視聽除了在可見的身體位階上看似較接近思想中心的腦以外,也是識字率、印刷普遍後,得以大量與廣泛取得知識的重要身體途徑。也就是說,無論就知識取得而言,或與身體的親密感來說,「看」都是關於距離且難與親密感搭上邊的詞。而身體與世界之間的距離感,讓我們在第一次與世界交遇時,有了些時間在頭腦(思考)上面作用一下,各種價值觀與權力拉扯於焉而生。

更不用說,約翰.伯格精闢見解「女性的身份就是由審視者與被審視者所構成…女人身上的審視者是男性,被審視者是女性。她把自己轉換成對象,尤其是視覺的對象:一種景觀。」將場景轉移到舞蹈教育體制,倒是再真實不過了,大概可以換成「舞者身上的審視者是老師或編舞者,被審視者是舞者。」於是,多少追逐鏡中理想肢體的舞蹈班或舞蹈系學生,難逃因觀看而產生的焦慮,當然,享受觀看的也大有人在。不過,這種焦慮在女性舞者身上應該較男性舞者來的普遍。畢竟物以稀為貴,男性舞者在舞蹈領域佔少數,被觀看的壓力,即便有,可能也相對容易釋然。

不過張堅豪倒是有點特別,身材高挑、身體能力優秀如他,就觀看而言,理應釋然,但他卻總散發著逃避被看的訊息。於是就連宣傳DM上,他的四位舞者,不是頭埋水槽,就是冰箱或櫃子,有夠不想被看。為何不想被看?也許有一個貫穿整支作品的線索可循,關於競賽。從一開始舞者們在場上用身體即興地對應音樂,有古典聲樂,也有流行音樂,小小battle;到相互間身體部位即興的動力拋接,甚至後來,兩兩遊戲成為激烈競爭與控制;以及最後殘留場上的籃球比賽環境音等等,甚至直接以運球、傳球作為實驗身體動力的基礎。競賽的種種隱喻若隱若現,似乎剛好從另一個反面指向看似害羞、逃避觀看的編舞者內在心理狀態。無論是有關他從小生長的舞蹈教育體制、當代舞蹈生態甚至現代人緊繃的生存環境等等,都有可能是這個競賽氛圍所指向之處。

若暫且將「不想被看」與「競賽」視為一體兩面來理解《你看看我》,一件有趣的事從旁浮現,對比這位極度想逃離觀看作為一種權力的角力場,張堅豪找來的舞者,尤其是現任職於安養機構的25歲朝九晚五上班族,沈樂,根本很想享受被看。從外型上來看,也根本與張堅豪是兩個極端。沈樂似乎不高,體型中廣,大學才開始跳街舞,就當代舞蹈領域來說算是素人,但身體靈活度、節奏感倒是實實在在吸引著觀看的目光,他毫不閃躲。也許因著他的自在,與夥伴遊戲之間的有機,讓看與被看的距離感稍稍滑脫。

這裡,於是產生了一組反差滿大的對照:想逃離被看的專業舞蹈訓練下的編舞者,與享受被看的素人舞者。已經多多少少給出了具暗示性的方向,究竟是真的想躲藏?或其實想被看?或是透過什麼樣的面貌被看?作品是面鏡子,折射出來各種可能,編舞者自己看到了什麼呢?作為張堅豪第一次的長篇作品,他還沒有說得太多,也沒說得太深。躲藏與競賽,也許可以再玩味一下。

《你看看我》

演出|小事製作
時間|2016/11/26 19:30
地點|納豆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與其說張堅豪以籃球肢體動作與互動關係作為核心發想,更可以說是將這些動作分解與重組,在最後的籃球節奏中,回歸到原型裡。 (謝瑋秦)
12月
12
2016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