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捉迷藏《你看看我》
12月
12
2016
你看看我(小事製作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96次瀏覽
謝瑋秦(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碩士班)

與作品英譯”Hide and Seek”相違背的中文舞名《你看看我》,是小事製作成團以來創作的第三號作品。從創團首演《生活是甜蜜》開始,挑戰劇場形式的內心剖析、同步線性式的肢體結構,直至這次意圖解決表演者的狀態、習慣與融合,實驗作品的發展性成為目前為止的創作主軸,主要編創與團隊創辦人員為楊乃璇、林素蓮、蘇品文與特邀藝術家張堅豪,其四人之共通性為皆以編創者與表演者兩種身份活躍,本次作品的主要編創者張堅豪更是首次挑戰長篇舞作,其過往編創作品雖多,但通常既為編創也為表演,首次的純編導便是這次的作品。

《你看看我》不同於能夠容納百人的黑盒子空間(松菸LAB創意實驗室),而是僅容七十人的紅磚瓦屋:大稻埕納豆劇場。離開了黑色包廂,要視而不見場域或是將其融入,成為編創者在編舞之餘,更需要考量之事。觀眾進場時能夠聽見些微的工廠機械聲,可以聽出使用了滾動循環、顆粒性較高等聲響;回觀納豆劇場前身,在作為偶戲博物館前,是周進春茶行,觀眾進入空間,在不刻意察覺的情況下,接收了這個聲響,與場域做了第一次連結。開演前的燈暗可以聽到某種在鐵上震動的聲音,在燈光轉換的同時則可看見二樓迴廊上女舞者陳詣芩沿著黏貼在把手上的波浪板,往正對著觀眾席的紅磚瓦牆行走,作為開場第一段的獨舞,張堅豪選擇了先觀看場域,從與牆壁的肢體碰觸、行走在高低階上、如何摸到更高的磚塊等,觀眾跟著表演者的手,視線焦點座落在舞台以外的空間上。值得一提的是,被拿來當作表演者休息室側台,也成了舞台的一部分,透過開關門將想像空間延伸。

本次演出的燈光,由來自德國,曾於柏林人民劇院、荷蘭國家歌劇院、慕尼黑室內劇院擔任燈光設計的Jurgen Kolb作為燈光顧問,場上可見日光燈管、小太陽與展場照明燈,抬頭一看劇場燈則以最簡單的需求為主。舞作開頭藉由日光燈的交替,從白光轉換至黃色燈光使得空間的溫度與場域的線條更為明顯;而場上冰箱細縫所流洩出的白光,又比日光燈之色調更為冷冽,猶如冰封一般的將內容物保留其中。從表演者休息室所透出的光線,透過舞台上的鋁梯,在紅磚牆上打出了如電影分割鏡頭般的剪影畫面,轉換之間,像是快轉了時間,在五分鐘的時間讓觀眾有如從晨光至日落的錯覺。不禁讓筆者想起,小事製作創團首演《生活是甜蜜》在華山果酒禮堂也運用了燈光光線虛實交錯,對於時間的呈現,可以看出不只是使用純粹黑盒子空間,更是因地思量。

舞作大約可以分成三個段落:半即興遊戲方式、重複性的雙人、物件重組肢體抬舉。第一段在獨舞的靜默之後,其餘三位舞者出現至場上,在不斷的身軀轉換中,摘錄自London Arts Orchestra “Brindisi”的現場演出從掌聲開始,使用之版本也非完整樂曲(這裏所指的完整,並非指曲目長度,而是指樂曲的流暢程度)。樂曲開頭聲樂家的笑場、觀眾打斷樂曲進行、聲部變換不照傳統演唱等,似乎是以第三種方式傳遞─你聽,這才是真實的樣子。當肢體由模仿同伴轉至集中在搓揉男舞者沈樂的身體後,Cigarettes After Sex “Nothing's Gonna Hurt You Baby”的音樂緩慢流出,若單以音樂來看,這是一首以第一人稱作為主軸,與第二人稱訴說自述行流行歌曲,其中歌詞寫道:Always ends in a hazy shower scene(結局卻總停留在那朦朧的細雨中),呼應在舞台上的是男舞者初培榕與女舞者張雅媛在鋁梯後方的片段,以觀眾的視角,這似乎是一段以手為訴說主體的流動,然而,在第二段如電影分割鏡頭般的剪影,打出與視覺上相反的影子,如同悄悄話一般,輕聲細語,視覺上在觀看真實的手時,彷彿能夠從牆上的影子中得到更多未被提出的敘事。David Lang  “Stick Figure”是一首乍聽之下節奏平緩、循環反覆的歌曲,中段音樂將音軌收到最少,只留重拍節奏,四位舞者交錯的雙人舞,從日常的肢體碰觸與擷取運動中的攻守狀態,直至初培榕與張雅媛停留在原地,以抽搐、肌肉張力線條與較緩和的流線型肢體,所有的轉換點皆隨著沈樂與陳詣芩的移轉而產生變化,在速度堆疊中,情緒也從中找到了出口得以宣洩。

以球場與體育賽事播報作為最末段的聲音來源,試圖將氛圍拉回日常,或者說藉由聲音符號打破音樂堆積的節奏。至此,回想舞作之中也穿插著一些聲音,如機器運作聲、冰箱內部的體育賽事聲音等,同步的堆疊在最後完整呈現,與其說張堅豪以籃球肢體動作與互動關係作為核心發想,更可以說是將這些動作分解與重組,在最後的籃球節奏中,回歸到原型裡。演出過後,舞台上的冰箱中所存放的各種罐頭食品,彷彿各種無法被開啟的秘密,被封存在這個空間裡。

《你看看我》

演出|小事製作
時間|2016/11/24 19:30
地點|納豆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想逃離被看的專業舞蹈訓練下的編舞者,與享受被看的素人舞者。已經多多少少給出了具暗示性的方向,究竟是真的想躲藏?或其實想被看?或是透過什麼樣的面貌被看? (樊香君)
12月
02
2016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