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捉迷藏《你看看我》
12月
12
2016
你看看我(小事製作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81次瀏覽
謝瑋秦(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碩士班)

與作品英譯”Hide and Seek”相違背的中文舞名《你看看我》,是小事製作成團以來創作的第三號作品。從創團首演《生活是甜蜜》開始,挑戰劇場形式的內心剖析、同步線性式的肢體結構,直至這次意圖解決表演者的狀態、習慣與融合,實驗作品的發展性成為目前為止的創作主軸,主要編創與團隊創辦人員為楊乃璇、林素蓮、蘇品文與特邀藝術家張堅豪,其四人之共通性為皆以編創者與表演者兩種身份活躍,本次作品的主要編創者張堅豪更是首次挑戰長篇舞作,其過往編創作品雖多,但通常既為編創也為表演,首次的純編導便是這次的作品。

《你看看我》不同於能夠容納百人的黑盒子空間(松菸LAB創意實驗室),而是僅容七十人的紅磚瓦屋:大稻埕納豆劇場。離開了黑色包廂,要視而不見場域或是將其融入,成為編創者在編舞之餘,更需要考量之事。觀眾進場時能夠聽見些微的工廠機械聲,可以聽出使用了滾動循環、顆粒性較高等聲響;回觀納豆劇場前身,在作為偶戲博物館前,是周進春茶行,觀眾進入空間,在不刻意察覺的情況下,接收了這個聲響,與場域做了第一次連結。開演前的燈暗可以聽到某種在鐵上震動的聲音,在燈光轉換的同時則可看見二樓迴廊上女舞者陳詣芩沿著黏貼在把手上的波浪板,往正對著觀眾席的紅磚瓦牆行走,作為開場第一段的獨舞,張堅豪選擇了先觀看場域,從與牆壁的肢體碰觸、行走在高低階上、如何摸到更高的磚塊等,觀眾跟著表演者的手,視線焦點座落在舞台以外的空間上。值得一提的是,被拿來當作表演者休息室側台,也成了舞台的一部分,透過開關門將想像空間延伸。

本次演出的燈光,由來自德國,曾於柏林人民劇院、荷蘭國家歌劇院、慕尼黑室內劇院擔任燈光設計的Jurgen Kolb作為燈光顧問,場上可見日光燈管、小太陽與展場照明燈,抬頭一看劇場燈則以最簡單的需求為主。舞作開頭藉由日光燈的交替,從白光轉換至黃色燈光使得空間的溫度與場域的線條更為明顯;而場上冰箱細縫所流洩出的白光,又比日光燈之色調更為冷冽,猶如冰封一般的將內容物保留其中。從表演者休息室所透出的光線,透過舞台上的鋁梯,在紅磚牆上打出了如電影分割鏡頭般的剪影畫面,轉換之間,像是快轉了時間,在五分鐘的時間讓觀眾有如從晨光至日落的錯覺。不禁讓筆者想起,小事製作創團首演《生活是甜蜜》在華山果酒禮堂也運用了燈光光線虛實交錯,對於時間的呈現,可以看出不只是使用純粹黑盒子空間,更是因地思量。

舞作大約可以分成三個段落:半即興遊戲方式、重複性的雙人、物件重組肢體抬舉。第一段在獨舞的靜默之後,其餘三位舞者出現至場上,在不斷的身軀轉換中,摘錄自London Arts Orchestra “Brindisi”的現場演出從掌聲開始,使用之版本也非完整樂曲(這裏所指的完整,並非指曲目長度,而是指樂曲的流暢程度)。樂曲開頭聲樂家的笑場、觀眾打斷樂曲進行、聲部變換不照傳統演唱等,似乎是以第三種方式傳遞─你聽,這才是真實的樣子。當肢體由模仿同伴轉至集中在搓揉男舞者沈樂的身體後,Cigarettes After Sex “Nothing's Gonna Hurt You Baby”的音樂緩慢流出,若單以音樂來看,這是一首以第一人稱作為主軸,與第二人稱訴說自述行流行歌曲,其中歌詞寫道:Always ends in a hazy shower scene(結局卻總停留在那朦朧的細雨中),呼應在舞台上的是男舞者初培榕與女舞者張雅媛在鋁梯後方的片段,以觀眾的視角,這似乎是一段以手為訴說主體的流動,然而,在第二段如電影分割鏡頭般的剪影,打出與視覺上相反的影子,如同悄悄話一般,輕聲細語,視覺上在觀看真實的手時,彷彿能夠從牆上的影子中得到更多未被提出的敘事。David Lang  “Stick Figure”是一首乍聽之下節奏平緩、循環反覆的歌曲,中段音樂將音軌收到最少,只留重拍節奏,四位舞者交錯的雙人舞,從日常的肢體碰觸與擷取運動中的攻守狀態,直至初培榕與張雅媛停留在原地,以抽搐、肌肉張力線條與較緩和的流線型肢體,所有的轉換點皆隨著沈樂與陳詣芩的移轉而產生變化,在速度堆疊中,情緒也從中找到了出口得以宣洩。

以球場與體育賽事播報作為最末段的聲音來源,試圖將氛圍拉回日常,或者說藉由聲音符號打破音樂堆積的節奏。至此,回想舞作之中也穿插著一些聲音,如機器運作聲、冰箱內部的體育賽事聲音等,同步的堆疊在最後完整呈現,與其說張堅豪以籃球肢體動作與互動關係作為核心發想,更可以說是將這些動作分解與重組,在最後的籃球節奏中,回歸到原型裡。演出過後,舞台上的冰箱中所存放的各種罐頭食品,彷彿各種無法被開啟的秘密,被封存在這個空間裡。

《你看看我》

演出|小事製作
時間|2016/11/24 19:30
地點|納豆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想逃離被看的專業舞蹈訓練下的編舞者,與享受被看的素人舞者。已經多多少少給出了具暗示性的方向,究竟是真的想躲藏?或其實想被看?或是透過什麼樣的面貌被看? (樊香君)
12月
02
2016
所以,「跳舞的劉奕伶」或「脫口秀的劉奕伶」,孰真,孰假?跳舞的劉奕伶必是真,但脫口秀的劉奕伶難免假,此因寄託脫口秀形式,半實半虛,摻和調劑,無非為了逗鬧觀眾,讓觀眾享受。
7月
21
2024
作品《下一日》不單再次提出實存身體與影像身體的主體辯證,而是藉由影像之後的血肉之軀所散發的真實情感,以及繁複的動作軌跡與鏡頭裡的自我進行對話;同時更藉自導自演的手法,揭示日復一日地投入影像裡的自我是一連串自投羅網的主動行為,而非被迫而為之。
7月
17
2024
無論是因為裝置距離遠近驅動了馬達聲響與影像變化,或是從頭到尾隔層繃布觀看如水下夢境的演出,原本極少觀眾的展演所帶出的親密與秘密特質,反顯化成不可親近的幻覺,又因觀眾身體在美術館表演往往有別於制式劇場展演中來得自由,其「不可親近」的感受更加強烈。
7月
17
2024
「死亡」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彷彿如影隨形,但展現上卻不刻意直面陳述死亡,也沒有過度濃烈的情感呈現。作品傳達的意念反而更多地直指仍活著的人,關於生活、關於遺憾、關於希望、以及想像歸來等,都是身體感官記憶運作下的片段。
7月
12
2024
以筆者臨場的感受上來述說,舞者們如同一位抽象畫家在沒有相框的畫布上揮灑一樣,將名為身體的顏料濺出邊框,時不時地透過眼神或軀幹的介入、穿梭在觀眾原本靜坐的一隅,有意無意地去抹掉第四面牆的存在,定錨沉浸式劇場的標籤與輪廓。
7月
10
2024
而今「春鬥2024」的重啟,鄭宗龍、蘇文琪與王宇光的創作某程度上來說,依舊維持了當年與時代同進退的滾動和企圖心。畢竟自疫情以來,表演藝術的進展早已改頭換面不少,從舞蹈影像所誘發的線上劇場與科技互動藝術、女性主義/平權運動所帶來的意識抬頭、藝術永續的淨零轉型,甚至是實踐研究(Practice-as-Research)的批判性反思,也進而影響了三首作品的選擇與走向
7月
04
2024
當她們面對「台灣唯一以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作為基礎專業」的利基時,如何嘗試調和自身的文化慣習與族群刺激,從而通過非原住民的角度去探索、創發原住民族表演藝術的樣態,即是一個頗具張力的辯證課題。事實證明,兩齣舞作《釀 misanga'》和《ina 這樣你還會愛我嗎?》就分別開展兩條實踐路線:「仿效」與「重構」。
6月
27
2024
現實的時空不停在流逝,對比余彥芳緩慢柔軟的鋪敘回憶,陳武康更像帶觀眾走進一場實驗室,在明確的十一個段落中實驗人們可以如何直面死亡、好好的死。也許直面死亡就像余彥芳將回憶凝結在劇場的當下,在一場關於思念的想像過後,如同舞作中寫在水寫布上的家族史,痕跡終將消失,卻也能數次重複提筆。
6月
2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