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新」不可《新費城之音》
6月
19
2014
新費城之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81次瀏覽
林采韻(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不敵金融風暴,費城管絃樂團2011年申請破產,成為當年全球交響樂團大事之一。這支曾經瀕臨危機的百年名團,如今浴火重生再訪台灣,過去的底氣還保有多少?再加上當今樂團的領導者,是一位40歲不到的加拿大指揮亞尼克(Yannick Nézet-Séguin),老店配上年輕主廚,古早味又剩幾分?

費城管絃樂團1900年成立,風采縱橫20世紀,尤其是1936年至1980年在指揮家奧曼第(Eugene Ormandy)44年的掌舵下,奠定馳名世界的「費城之音」。何謂「費城之音」其實有點抽象,渾厚具有光澤是經常性的描述,也有人說「費城之音」的傳奇,必需要在地利的情況下才能感受,「地利」意指樂團的老家「The Academy of Music」。樂團2001年搬入新家「The Kimmel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地利也就消失了。

費城的傳奇或傳統,被視為重要資產,但在變化已成常態的今日,樂團又如何能以不變應萬變?在6月5日的音樂會上,樂團以「新費城之音」呼應了時代,如此聲響或許不同於CD裡的歷史紀錄,與1999年樂團首度的台灣行(由指揮薩瓦利許Wolfgang Sawallisch率領)差距也甚大。但不可否認的是,你可以不喜愛這樣的費城,卻無法不正視他們的新聲。

樂團個性的塑造,與音樂總監密切相關。2010年樂團任命亞尼克2010至2013年樂季接任音樂總監時,外界很難沒有疑惑。那時36歲的亞尼克為鹿特丹愛樂首席指揮,他雖然是樂壇竄起中的新生代,但是與費城過去前幾屆音樂總監(藝術顧問)包括薩瓦利許、艾森巴赫、杜特華等相較顯得生嫩。

音樂會安排兩首曲目--莫札特最後一首交響曲《邱比特》和馬勒第一號交響曲《巨人》。亞尼克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而且不加掩飾的表現出來。他的《邱比特》不侷限在古典樂派的詮釋框架中,注入更多浪漫的精神。一般習於追求莫札特音樂質感的輕盈悠揚不是他的味,他要求華麗溫暖的音色,樂句展現更強烈的對比性。如此音樂會的開場,也預告《巨人》不會太乖順。

亞尼克身材不高,大概在165公分上下,但在指揮台上儼然是位小巨人,這位小巨人絕大部份的時間,整個身體彷彿躍入樂團聚集人氣,搭配那強而有力的手勢,試圖彌補領袖氣質的不足。在他使勁的帶動下,樂團很難不被他點火成功。

亞尼克鋪陳馬勒第一號交響曲,從頭到尾沒有冷場,律動起伏大,對比分明,具有極為強烈的戲劇性。簡單地說,漂亮的樂段,他不怕被說處理的太油膩,激情的樂段,他不怕被罵施力過頭,他要樂團享受那暢快、奔放的極致,近乎不收斂的去追求他要的效果,但同時保有自信,無論樂團跑得多遠多快,他必能收得回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當亞尼克把架構搭造成無比巨大時,他試想在其中刻畫細節,就成為不易之事,經常可聽到他的意念剎那浮現,但往往很快就被一波又一波的聲響給掩蓋過。

這場音樂會顯示樂團和這位新生代音樂總監已培養出一定默契。整個樂團從前排至後排每位成員,都拚命三郎般努力拉奏,傳遞出榮耀與自信,遠遠把過去幾年風雨飄搖的日子拋諸腦後。這是樂團和指揮間奇妙的化學作用,也展現一種革命情感。據說2011年8月樂團宣告破產4個月後,當時還未正式上任的亞尼克自願與樂團工作一周不領取任何一分報酬,表達他對樂團的支持。

亞尼克就任費城管絃樂團兩年,透過這場音樂會,可以感受他對樂團帶來的新刺激。對於資深樂迷來說,那熟悉的「費城之音」已成過往,總會抱持些許遺憾。但是一個樂團能夠自信迎接新時代,努力排除大環境的障礙活在當下,更值得給予掌聲。

《新費城之音》

演出|費城管絃樂團
時間|2014/06/05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