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得也好,最好 █ 忘掉——苗栗店仔藝穗節《忘了你也忘了我自己:日落》
10月
21
2022
忘了你也忘了我自己:日落(王怡方提供/攝影張翎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40次瀏覽

在苗栗市磨咖啡的二樓座席,隔著玻璃窗外的馬路紛嚷,鄭淑芬踏著赤足靜靜上場。她洗練的眼神和端正的姿態,讓人幾乎要忘記她是一個年逾70餘歲,近幾年才接觸表演的半素人。她緩緩而鄭重地向觀眾道出劇場禮儀,卻在最後幾句卡頓、斷裂、無法言語,《忘了你也忘了我自己:日落》(下稱《日落》)於焉展開了她的關懷:失智者。

三位正值風華的年輕舞者簇擁而上,為鄭淑芬溫柔的穿上罩衫和鞋子。她們牽起手共舞,「先左腳」、「摘」、「笑」,這些標示動作的口訣讓這一幕像是一場舞蹈練習,但流轉三人之間的長者欣喜卻遲緩的行動,又提醒著觀眾,台上這場練習課所想要喚醒或尋回的,或許遠比舞蹈要來的更多。

忘了你也忘了我自己:日落(王怡方提供/攝影張翎沄)


忘了你也忘了我自己:日落(王怡方提供/攝影張翎沄)

隨著作品推進,鄭淑芬的節奏逐漸與其他三人抽離。她扔出了一顆球給女孩們,然後忘了遊戲、開始整理盆栽;她喚女孩們來堆積木,然後忘了遊戲、在堆滿垃圾的箱子裏頭翻找自己也不確定要找什麼的什麼。老人與女孩們在《日落》之間不斷錯身的節奏距離,詩意又痛徹地【1】表現出失智者與正常世界之間的時差。

但讓我困惑的是,除了第一個段落巧妙的結合舞蹈練習與失智者試圖重拾生活技能的場景,大多時候我無法清晰地理解舞蹈本身在這部作品的定位。無論其他三名舞者是否正與鄭淑芬(失智者)互動,《日落》都還是為她們編排了一些舞蹈動作。而這些肢體表演在我看來並沒有補述、強調或是延伸出任何東西,我無法明確地釐清它們在這部作品的功能是什麼。

從王怡方《忘了你也忘了我自己》系列的《重複》【2】到《日落》,目前這個系列創作仍專注在探索失智者與正常社會的關係與斷裂。而從王怡方的演後分享,也不難看出她如何基於生命經驗,而萌發完成這個創作計畫的使命感。


忘了你也忘了我自己:日落(王怡方提供/攝影張翎沄)

但也因此我不禁想問,王怡方作為親身見證失智者從虛弱至凋謝的陪伴者,在她的創作裡有沒有為自己留一個位置,同時對失智者身邊,正經歷另一種失去的照顧者給予一些關照?無論是不是以系列作的形式呈現,我都期待這個創作計畫能同時關注失智者以外,仍在「正常」軸線上的人事物。或許藝術不能為任何人找回已然偏離、迷失的至愛,但至少創作者或觀者或許有機會從中拾得一些吉光片羽以供惋惜——無論是記得的人們、亦或是已忘記的人們。

 

註解:

  1. 在我所觀演場次的演後座談裡,一位觀眾提出了他的生命經驗——有些失智者因為無法清晰分辨身旁的人事物而衍生妄想,出於防衛而對身邊的照顧者或陪伴者出現暴力傾向,對於《日落》以唯美的筆觸描繪失智者,就他而言有些無法諒解。而我做為沒有相關經驗的一般觀眾,《日落》的溫柔質感反而更能襯托創作者內心的不捨與痛楚。但這樣的落差也再一次提醒我們,當作品涉及嚴肅的當代議題的時候,作品如何適切回應與創作者(在同一個議題上)有不同生命經驗的觀者,是何等重要的功課。
  2. 王怡方《忘了你也忘了我自己》系列的前一部《重複》在今年四月首演於2022艋舺國際舞蹈藝術節;《日落》的首演則是八月在臺北藝穗節。我未能親炙《重複》的演出現場,但從王怡方的親身分享及演出片段來看,應當是一部王怡方親自揣摩失智者狀態的獨舞。《重複》演出介紹可參見:https://www.wantodancefestival.com/22prog/18

《忘了你也忘了我自己:日落》

演出|王怡方
時間|2022/10/15 19:30
地點|More café 磨咖啡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