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得也好,最好 █ 忘掉——苗栗店仔藝穗節《忘了你也忘了我自己:日落》
10月
21
2022
忘了你也忘了我自己:日落(王怡方提供/攝影張翎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87次瀏覽

在苗栗市磨咖啡的二樓座席,隔著玻璃窗外的馬路紛嚷,鄭淑芬踏著赤足靜靜上場。她洗練的眼神和端正的姿態,讓人幾乎要忘記她是一個年逾70餘歲,近幾年才接觸表演的半素人。她緩緩而鄭重地向觀眾道出劇場禮儀,卻在最後幾句卡頓、斷裂、無法言語,《忘了你也忘了我自己:日落》(下稱《日落》)於焉展開了她的關懷:失智者。

三位正值風華的年輕舞者簇擁而上,為鄭淑芬溫柔的穿上罩衫和鞋子。她們牽起手共舞,「先左腳」、「摘」、「笑」,這些標示動作的口訣讓這一幕像是一場舞蹈練習,但流轉三人之間的長者欣喜卻遲緩的行動,又提醒著觀眾,台上這場練習課所想要喚醒或尋回的,或許遠比舞蹈要來的更多。

忘了你也忘了我自己:日落(王怡方提供/攝影張翎沄)


忘了你也忘了我自己:日落(王怡方提供/攝影張翎沄)

隨著作品推進,鄭淑芬的節奏逐漸與其他三人抽離。她扔出了一顆球給女孩們,然後忘了遊戲、開始整理盆栽;她喚女孩們來堆積木,然後忘了遊戲、在堆滿垃圾的箱子裏頭翻找自己也不確定要找什麼的什麼。老人與女孩們在《日落》之間不斷錯身的節奏距離,詩意又痛徹地【1】表現出失智者與正常世界之間的時差。

但讓我困惑的是,除了第一個段落巧妙的結合舞蹈練習與失智者試圖重拾生活技能的場景,大多時候我無法清晰地理解舞蹈本身在這部作品的定位。無論其他三名舞者是否正與鄭淑芬(失智者)互動,《日落》都還是為她們編排了一些舞蹈動作。而這些肢體表演在我看來並沒有補述、強調或是延伸出任何東西,我無法明確地釐清它們在這部作品的功能是什麼。

從王怡方《忘了你也忘了我自己》系列的《重複》【2】到《日落》,目前這個系列創作仍專注在探索失智者與正常社會的關係與斷裂。而從王怡方的演後分享,也不難看出她如何基於生命經驗,而萌發完成這個創作計畫的使命感。


忘了你也忘了我自己:日落(王怡方提供/攝影張翎沄)

但也因此我不禁想問,王怡方作為親身見證失智者從虛弱至凋謝的陪伴者,在她的創作裡有沒有為自己留一個位置,同時對失智者身邊,正經歷另一種失去的照顧者給予一些關照?無論是不是以系列作的形式呈現,我都期待這個創作計畫能同時關注失智者以外,仍在「正常」軸線上的人事物。或許藝術不能為任何人找回已然偏離、迷失的至愛,但至少創作者或觀者或許有機會從中拾得一些吉光片羽以供惋惜——無論是記得的人們、亦或是已忘記的人們。

 

註解:

  1. 在我所觀演場次的演後座談裡,一位觀眾提出了他的生命經驗——有些失智者因為無法清晰分辨身旁的人事物而衍生妄想,出於防衛而對身邊的照顧者或陪伴者出現暴力傾向,對於《日落》以唯美的筆觸描繪失智者,就他而言有些無法諒解。而我做為沒有相關經驗的一般觀眾,《日落》的溫柔質感反而更能襯托創作者內心的不捨與痛楚。但這樣的落差也再一次提醒我們,當作品涉及嚴肅的當代議題的時候,作品如何適切回應與創作者(在同一個議題上)有不同生命經驗的觀者,是何等重要的功課。
  2. 王怡方《忘了你也忘了我自己》系列的前一部《重複》在今年四月首演於2022艋舺國際舞蹈藝術節;《日落》的首演則是八月在臺北藝穗節。我未能親炙《重複》的演出現場,但從王怡方的親身分享及演出片段來看,應當是一部王怡方親自揣摩失智者狀態的獨舞。《重複》演出介紹可參見:https://www.wantodancefestival.com/22prog/18

《忘了你也忘了我自己:日落》

演出|王怡方
時間|2022/10/15 19:30
地點|More café 磨咖啡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