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pei Taipei《歡聚今宵》
8月
31
2018
歡聚今宵(臺北藝術節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50次瀏覽
杜秀娟(專案評論人)

傑宏.貝爾(Jérôme Bel)的《歡聚今宵》(Gala)是一齣探討關於什麼是劇場、舞蹈與身體的表演。開演初始的十分鐘,螢幕投射出各式劇場的樣貌,有像兩廳院的劇場、歌劇院的觀眾席與舞台、戶外的舞台(如希臘的劇場遺墟、海濱架設的表演舞台)、日本傳統的劇場、司令台、於百貨公司一角搭設的舞台……等等。除了有各式舞台,還有各式的座椅,如戲劇院歌劇院的豪華座椅,還有塑膠椅、樹幹……等等排列而成的觀看區。

投射螢幕拉起後,一位表演者拿著告示牌上場,告訴我們將演出「芭蕾」的橋段。表演者一個接一個上台,作出芭蕾的動作(如微蹲、旋轉、跳躍)。我們看到不同的表演者,有老有小,有胖有瘦,有高有矮,也有一位坐輪椅的表演者。因為每個人的背景不同,也就「跳」出不同的芭蕾舞,有從容的、優雅的,有耍酷的、笨拙的……。筆者在這時已經忍不住笑了,因為傑宏.貝爾根本不是要我們欣賞舞蹈,而是要我們看人是如何跳舞(It is not about dance/movement, but a piece about what is dance/movement),而且他不要表演者跳出芭蕾「完美」的動作,而是他/她們自己的芭蕾。接下來的「華爾滋」兩兩配對,因著身體與背景的不同,表演者彼此「協商」,對於彼此的不協調毫不遮掩。這樣的舞蹈結構凸顯表演者的身體,舞蹈退位,讓我們看見雙人舞者彼此的身高、年齡、技巧與性別(比如華爾滋有兩位男性配對)。三分鐘全體無聲的即興,除了明顯地標示出表演者的身體是重點,更讓我們感受到時間。在「一般」的舞蹈表演裡,觀眾沉浸在再現的幻覺裡而不察時間,在這裡沒有幻覺,卻有表演者的在場(presence),這樣的觀看性質是理性的。

「麥可傑克森」則是風趣與討喜,這裡傑宏.貝爾玩的是符號與造人運動(symbolization),我們都知道麥可傑可森是誰,但他在大眾所印記的形象,主要是由他的造型,還是他的歌舞,還是他的身體?(當然是全部的組合啦)只是當我們看到大大小小、有胖有瘦、倒退滑溜與不滑溜的麥可傑克森,已開心到不行了。「謝幕」的安排更是引人深思,這裡是在表演謝幕,也可以當作過場來看,為下一階段的「獨舞」和「舞團舞團」作準備。「獨舞」由一位表演者跳著一段舞句後,全體表演者上場,跟著再跳一次獨舞的動作,開啟「舞團舞團」的片段。由一位表演者帶領,所有人在後面跟著「學」舞,我們看到各式的舞蹈風采,有芭蕾、民俗舞、彩帶舞……等。因著表演「學」舞而來的秒差、動作差、詮釋差所呈現的趣味而發笑,也因著戲劇因素的注入,讓觀眾渾然忘我,尤其最後一段描摹「紐約紐約」歌舞劇,在歌詞「紐約紐約」的時候,唱Taipei Taipei,把觀眾的情緒帶到最高潮,為作品畫下歡樂的句點。

傑宏.貝爾的作品看似討喜易懂,其實是很深刻的。他擅長將學術上艱澀的概念融入舞蹈的結構與語法,讓我們很容易接受,營造「懂的看門道,不懂的看熱鬧」的效應。這個作品不僅在討論何為舞蹈,何謂劇場,何謂群聚(community),更在提問,身體是什麼?為什麼人要跳舞?,也就是說,這是一齣思考人類文明起源的作品。唯一唯一叫舞評人期待的是,若傑宏.貝爾能將台灣或台北的劇場形式加入他的投影片中(如廟會或電子花車),那我就完全被收買了。

參考文獻

杜秀娟(2006),Made In Taiwan?, 評新舞風2006<<泰國製造>>,劇場事3,台南人劇團出版。

林人中(2018),最好懂的當代舞蹈其實是傑宏貝爾

http://www.taipeifestival.org/blogContent.aspx?ID=885 (2018/8/26查詢)

林人中(2018),我說我不會跳舞,傑宏貝爾說你當然會—《GALA》

http://www.taipeifestival.org/blogContent.aspx?ID=882 (2018/8/26查詢)

The New York Times的評論,Jérôme Bel - gala - 2015 - trailer (videos: http://www.jeromebel.fr/),出自2018臺北藝術節網站的錄像2:20處。

原文是:Gala forces audience expectations to the fore, and blurs the lines between failure and success in performance as it suggests that theater is community, both onstage and off.

http://www.taipeifestival.org/blogContent.aspx?ID=885 (2018/8/26查詢)

《歡聚今宵》

演出|創作概念  傑宏.貝爾
時間|2018/08/25 19: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最後,台上那些平時不受注目的凡夫俗子們,仍然跟不上各種變換的舞步,仍然沒有跳出自己舞步的機會。那麼整場演出的尾聲中,所打造出烏托邦的理想世界,是否真的這麼理想?留下了一個耐人尋味的伏筆。(吳政翰)
9月
03
2018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