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動故我在《歡聚今宵》
Sep
03
2018
歡聚今宵(臺北藝術節提供/編輯室編輯)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41次瀏覽
吳政翰(2018年度駐站評論人)

法國當代編舞家傑宏貝爾(Jérôme Bel)於之前備受爭議的舞作《障礙者劇場》(Disabled Theater)中,動用了多位身心障礙人士作為表演者,整場一個接著一個在台上「舞動」,在叩問舞蹈本質的同時,也挑戰觀眾既定的道德觀感。此次來台作品《歡聚今宵》(Gala),概念上延續前作,同樣使用了一堆素人,不同的是,這次涵括了形形色色的人,除了有專業舞者、身心障礙人士、外國人之外,更多的是在路上看見可能不會讓人特別注意的一般人。與《障礙者劇場》相較,《歡聚今宵》不再以獵奇出發,因為在那些大多數的一般人身上無「奇」可獵,而是進一步地藉由並置社會規範底下「正常」與「異常」的身體符號,探索其中的相對關係,進而消弭人與群體、人與規則之間的界線,從殊異中找到共同性,在群體裡看到獨特性。

演出一開始並未馬上以舞蹈開場,而是先接續投影出多個不同的展演空間,包括了不同風格建築的歌劇院、演奏廳、黑盒子實驗劇場、古希臘劇場、中東戶外劇場、日本傳統劇場、搭建在海邊的環境劇場、教會空間、公園廣場、校園司令台、購物中心的臨時舞台、宴會型的大舞台、度假村的戶外劇場、家庭式的小空間、手作劇場模型等。在這些展演場地上,清一色的空台,只看到了空間,這「空的空間」卻早已被賦予了展演的特性,有大有小,有正規劇院也有臨時舞台,有明顯劃分的區域也有無明顯界限的一隅,從室內拉到室外,從國內延伸至國外,這一連串圖像的出現,不僅暗示著空間與展演的關係,似乎也點出了處處皆有舞台、時時皆有展演、人人皆被觀看的現象,為整場演出揭開了序幕。

幕啓之後,在偌大的空台上,一位芭蕾舞者從容地走出,手拿一塊立牌放在一旁,上頭寫著「芭蕾」,接著,配合著背景曼妙的音樂,優雅地轉圈,以這個簡單的芭蕾基本動作,建立起了傳統上對於舞蹈認知的基礎。爾後,舞者一個接著一個上場,身型、年齡、膚色、性別不一,有胖瘦,有高矮,包括了婦女、阿伯、大學生、社會人士、女性化的男人、男性化的女人、白人、新住民、唐寶寶、坐著輪椅的人、少女、小女孩、小小女孩等,各自穿著各有特色的服裝,有人穿芭蕾舞裙,有人走原民風,有人是亮片滿身,更有不少人是混搭到了極致,像個全身拼貼的小丑。眾人一一複製著第一位舞者的芭蕾標準轉圈,有人完美呈現,有人動作到位但失了精神,有人僵硬不已;有人合拍,有人拖拍,有人完全錯亂。

整場下來,音樂就像是一種催眠指令,將這些人推上了舞台。原本服裝上獨樹一格的每人,遵循著音樂,像是進入了生產線一般,試圖重複著一樣的動作,不論自我意念如何,不論天生節奏感如何。爾後,每人或每組進行了華爾滋雙人舞,也模仿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著名的「月球漫步」。有人精準流暢,也有人完全無法執行,身體像是被這些音樂所束縛,必須服膺音樂所激起的節拍、樂句,得去套入音樂所制定的框架。到了「無聲即興三分鐘」的片段,眾人開始隨性舞動,恣意找尋自認為的舞步,讓身體因擺脫了外在音樂的控制、找到了內在音樂的節奏,而變得自由。

於是,這同一舞台上,承載著多種身體的樣貌,呈現出了多種層次的對比。有訓練有素的身體,也有平凡無奇的身體;有結實窈窕的身體,也有鬆垮臃腫的身體;有馴化的身體,也有失控的身體。如此並置,兩兩相襯,一方面專業的身體越是專業,拙劣的身體就越是拙劣;另一方面,從拙劣的身體中看到了技巧的缺乏,卻也看到了人味的存在,而從專業的身體中看見了精湛的舞藝,也看見了人體因機械化的複製,而失去了人性。台下的觀眾期待精準,也期待失誤,兩者都成了展演。

整場過程中,不時笑聲四起,是對這些拙劣舞步的訕笑,是對可愛人性的燦笑?抑或,是對這些像是跑錯棚的小丑們褻瀆舞台、解放舞蹈的驚笑,那麼一來,是否也間接笑著那些仍被舞蹈規範所定義、趨於機械規律的身體?接著的「謝幕」,換來了掌聲,這掌聲充滿了多種層次的複雜意涵:是對專業舞者技藝的讚揚,對常人表現的鼓勵,對邊緣化身體的憐惜及對其所帶來正向力量的感謝,對笑者與被笑者的權力關係展現,抑或也是對神聖舞台被褻瀆顛覆的集體狂歡?

在最後的「舞團」中,輪流由一人領導,播放著該人所選定的音樂,跳著該人自己的舞步,其他人同時必須跟上,亦步亦趨,像在學習,像被牽制,但沒有人能夠完全跟上主舞人的腳步,就連原本舞藝高超的舞者們,也是有一拍沒一拍。此時的主舞人,肆無忌憚地舞動,皆像成了宇宙的重心,成了社會的標準,由他們各自獨特的身體和韻律來定義舞蹈,而非讓舞蹈來定義身體,不僅讓人看見了無比的生命力,而且也反轉了正常與異常、中心與邊緣的相對關係。

只不過,此段演出中的主舞人,大多是身體或存在被社會異化的人,而非讓在場所有人都有機會擔任,而每個人都是如此地不同,雖說可能不若其他人來得鮮明。於是,到了最後,台上那些平時不受注目的凡夫俗子們,仍然跟不上各種變換的舞步,仍然沒有跳出自己舞步的機會。那麼整場演出的尾聲中,試圖藉由眾人共舞《台北台北》(改編自歌曲《紐約紐約》)所打造出烏托邦的理想世界,是否真的這麼理想?或者,只是戲中夢幻到散戲過後現實的接軌?留下了一個耐人尋味的伏筆。

《歡聚今宵》

演出|傑宏貝爾(Jérôme Bel)
時間|2018/08/25 19:30
地點|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個作品不僅在討論何為舞蹈,何謂劇場,何謂群聚(community),更在提問,身體是什麼?為什麼人要跳舞?也就是說,這是一齣思考人類文明起源的作品。(杜秀娟)
Aug
31
2018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Oct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Oct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Oct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Oct
09
2024
全場觀眾呆呆坐著,面對著是否該積極地去理解這些流動的刺眼與挑釁究竟意味著什麼而無動於衷?又或是令人岔題雜想,編舞家當真要三部曲翻了你個底朝天:莫非這裡的音樂是用來看的,視覺是通過震動方可見,而舞蹈本身就是飛蚊症?難道這是一個新的山神巨獸神話傳奇的懸絲傀儡戲?果真眼前的都不是眼前,唯有鳴謝支持我們繼續跳舞是真?真的是這樣?政治正確就是理所當然?
Oct
08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Oct
08
2024
《我忘記舉手》藉由樂齡族群、青年族群及青壯年族群,讓觀眾重新反思人生階段所面臨的議題,具教育意涵以及人生觀,探討人生哲理……
Oct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