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搏──《身體平台》
2月
18
2012
身體平台/竹藪中(劉人豪 攝,莫比斯創作圓環公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66次瀏覽
李時雍

我想起,鈴木忠志曾在《文化就是身體》中談到「貧窮空間」裡的劇場演出,使得那些大劇院內藉由「現代化」道具技術所創造的幻影,盡皆失效,因而,表演必須重新回到「本身肉體所湧現出的動物性能源」思考和創造;他將劇場比擬為「觸覺式的空間」,在其中,總是演出者和觀眾共同的呼吸和屏息。

如同早稻田小劇場,或者後來的利賀村山屋之於鈴木忠志,台北廢墟建築學院(位在西門町偏僻巷弄內一幢荒棄建築)之於這次《身體平台》的策展人謝東寧,或幾位創作者如陳柏廷、林宜瑾、姚尚德來說,或就是透過形式空間上的返簡歸零,試圖回到身體,回到演出者的肉體所能湧現出,以至回到劇場裡,演出者和所有觀眾們的一次肉搏。

三齣演出,以樓層為界。入口處橋懸花道般的木頭棧道,連接進入樓面第一層,陳柏廷的《竹藪中》,充滿儀式性的演出空間:觀眾分坐左右,牆角堆積有泥土,過道兩側和牆面孔隙間是搖晃不已的燭火,機械聲響中落下之鐵捲門,突顯、營造出的封閉感、密林的神祕性,或是在演出過程中換置的燈光色片。結合上包括鈴木忠志訓練、日本傳統舞俑等身體風格、身體文法,改編、呈現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故事。

到了二樓以上林宜瑾舞作《終》,演出和畫外聲響、光線始在樓層和樓層之間孔洞穿越,觀眾也得以在廢墟建築內部自由移動。舞者陳韻如手執盞燈,與身兼鼓手和角色的Coordt Linke在畫滿死亡暗示之人形輪廓的空間內,捕捉、搶奪著陰影和光源。

直到最高一層《驅。殼》,姚尚德在三溫暖般的木造密室內,僅著一件輕便雨衣,在堪可轉身的狹小走道內,呈現牙痛、嘔吐、口渴、排洩等身體症狀,進而以近乎裸裎之軀,近身與觀眾互動、刺探、挑釁。表演過程也一路從頂層移動、摔跌,以至回到一樓,甚而建築物室外的公共道路、防火巷深處。

謝東寧在策展文中提到,最初一個 (一如「動物性能源vs.非動物性能源」) 問題:「劇場,可不可以擺脫過多現代化的束縛,返回本質性的身體存在?」然而,在如此形式「軀殼」上的創作實驗、實踐中,是否呈現了其所謂「本質性的身體存在」的思考「肉身」和「內裡」,卻成為另一個問題。

形似跨界跨域的展演中,三齣作品首先就仍維持在既有的文類如戲劇、舞蹈、默劇的邊界範疇內。其次,身體的存在,以至身體和空間的關係,也未能突破既有的環境劇場已多所實驗過的(以台灣近期表演為例,就有去年下半年周書毅團隊分別以同一支舞作《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在不同表演場域之間的移動、變形的「舞蹈旅行」計劃,和同一公共空間北美館內發生、延異之作品《重演》)。

分別而論,《竹藪中》一齣在跨文化的身體實驗中,缺少更為細緻的文本轉譯工作,致使演出的基本調性、詮釋上出現問題;或無法進一步藉由儀式化、風格化的過程創造出動作「文法」。而《終》一齣的舞者陳韻如,在其上一齣個人獨舞作品《Playback》中,以「背」為題,較《終》之齣更為簡約、準確的提供了身體狀態的不同觀看視點。《驅。殼》則因無法將動作元素發展為敘事(或非敘事作為某種敘述上之策略),動作因之僅只在動作的初始萌芽階段,而無法像是比如伊歐涅斯柯(Eugne Ionesco)的荒謬劇《課堂驚魂》(The Lesson)中,藉由重覆性的牙痛病症,逼現角色的「本質性的身體存在」和境遇象徵。

我仍然想起,鈴木曾提到,現代社會中對於個人或他者身體的戮害的犯罪性問題,係緣於資訊社會下,對身體所感、同感的喪失,造成了「支離破碎的生活」;同樣謝東寧在此次策展中,也特別意識到現代科技生活與身體在場/缺席之間的弔詭:「各種模擬身體運作的科技產品與網路世界,亦不斷取代身體性的感受存在,剝奪了人與人、人與群體的身體『在場』presence交流。」身體支離破碎,成為亟待被展開的問題領域;而劇場在此或能提供我們感受、感知、甚而重組的空間場域,然而問題仍然是:形式軀殼之實驗或易,肉身的拾回實屬艱難。如何在邊界法則內外,以身試法,《身體平台》上,畢竟終於擺出了一個提問的姿勢,然而接下來創作者所需面對的近身肉搏,呼吸和屏息,才正將開始。

《身體平台》

演出|莫比斯圓環公社╳謝東寧策展
時間|2012/02/11 18:30
地點|台北市忠泰廢墟建築學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是三部創作,也是一個演出。在八十分鐘的時間裡,身體試圖用多種語言與我們對話。這樣多元的邏輯,也打破身心的二元對立。事實上,在「身體平台」看到的不只是身體,而是整體,包括聲音、空間、燈光,當然,也包括意義。三部作品的空間與燈光使用非常細膩,更加突顯各個創作的結構策略。( 陳佾均)
3月
05
2012
小劇場的抗爭早就因為自由開放失去「巨大的敵人」,而顯得蒼白虛弱。而今,在姚尚德的《驅。殼》裡,又重新借殼,看到他為「化身自願冷默與疏離的敵人」來奮戰。(陳品秀)
2月
14
2012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