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的映象《並存序列》、《存在粒子》
3月
31
2021
梅田宏明雙舞作《存在粒子》《並存序列》(臺中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69次瀏覽
林映先(藝文工作者)

走進臺中國家歌劇院的小劇場,可以看到一片毫無裝飾的舞臺空間,鋪掛了一片白色的屏幕,極為簡約,讓舞臺變化為承載舞者肢體、聲音和數位影像藝術的範圍,讓現實的空間成為綜合性藝術的延伸,這讓演出的整體狀態處在可延伸的、動態的、邊界模糊的流動性上,是對於一種藝術表現空間的存在本質的思考。

數位影像的虛構運動規則和身體運動,在現實空間中呈現出的物理規則,界定了衡量現實邊界知覺之可拆解性的強制程度。在演出的實際呈現上,這個問題持續地存在,舞者的每一個動作,每一秒的影像演算,都讓問題得到聚焦。貫穿整場演出,投影數位映象與聲響並行舞者的肢體動作,形成兩者不可分的關係,從極度細微的顫動,到舞者在布滿了影像的白色地板上以四肢和軀幹為軸心進行的翻滾轉圈,相互追逐、制約、定格,讓演出成為數位影像和肢體動作的對位(Counterpoint)辯證過程。

毫無疑問地,梅田宏明在探究視覺影像和不同文化脈絡的身體運動上的嘗試,表現在上半場的演出《並存序列》之中,五位舞者,具有不同的文化和身體發展脈絡,具有不同的肢體表現動作詮釋,展現出不同程度的動作細膩度和力道,讓即使是編舞家的同一種動作,也呈現出不一樣的樣態。這當然沒有好壞,只能說,在一個特定的命題上,舞者做出了基於身體樣態所達成的認知可能性。這種認知,與舞者發展身體的文化與藝術脈絡息息相關。於是,有的舞者具有街舞的舞蹈背景,有的舞者具有芭蕾的舞蹈背景,演出中有臺灣的舞者(凃立葦、王甯、洪翊博)、也有日本舞者(AYUMI、中村優希),在不同脈絡間交錯,兩者的身體差異性沒有相互壓制,但也沒有彼此融合或是超越差異,而是在獨舞和群舞之間,保持著一段可見的距離。編舞家為五位舞者保留了一段獨舞的空間和時間,在此時,電子聲響退位,出現了自然環境的聲音,他們各自在運動和靜止之時,展現了他們身體訓練的脈絡,或濃重、或輕盈、或緩慢、或迅速地回應自己處於影像之中的座標。舞臺的影像是在一片白色螢幕上的流形粒子,它並非是持續不斷的均速移動,而是隨著舞者肢體的運行而有暫停、抽換、速率變化。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即使流動的影像布滿了整個演出的空間,它也沒有成為一種宰制舞者身體狀態的存在,演出的實質核心依舊表現在舞者的身體之中。流動的影像粒子,沒有成為整合舞者身體訓練系統的介質,反而凸顯了差異。

下半場由梅田宏明本人擔當演出的舞作《存在粒子》,精彩地表現出了聲響、舞蹈和影像藝術結合的一場演出所能開展的可能性,對於「跨領域」表演藝術創作提出一個信服的答案。一開始,舞者靜止在舞臺的中間偏左,背後的螢幕投影出一條、進而是許多條的閃爍直線。隨著舞蹈動作的發展,舞者舞蹈動作的幅度和力量增強,在一系列反覆的動作中,舞者動作的軸心逐漸移向中央,舞者的雙腳為這一系列的動作提供了一個強而有力的支撐。演出呈現的動態感覺很大程度的來自於舞者的肢體動作和遍佈於背景和的地板的動態影像的結合,這讓人感覺到這是一場影像、肢體與聲響不可分割的演出。與之相伴的,影像也出現白色線條的演算式動態,從一個簡單的直線發展為彎曲交錯的繁複圖形,將舞者的動作置放在影像之中,構成了舞臺細密、驚人、超越邊界的量能。

如果我們將影像中白色線條視為一種描述能量動態性的向量軌跡,那麼在編舞家的動作和映象呈現之間,兼有彼此交互說明存在狀態與延滯的功能性,這讓《存在粒子》的演出,比起《並存序列》更多地能感受到它在整體構思與實際執行上的完整性。

《並存序列、存在粒子》

演出|編舞—梅田宏明
時間|2021/03/20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結合當代舞與街舞身體的日本編舞家梅田宏明,於2021臺灣國際藝術節(TIFA)推出包含了新、舊作的「雙舞作」製作⋯⋯雖然本製作是在上半場先演出新作《並存序列》,下半場才呈現舊作《存在粒子》,但就其創作理念與美學發展,此文必須先討論舊作中的身體與視覺美學,才能就其發展脈絡探討新作。(李宗興)
4月
06
2021
此製作的邊界(system boundary)位於東亞的物理空間及線上空間,跨越日臺等不同文化體,其設定的SQL Sequence是以生物性優先於文化性,從看似客觀的動物界生理運動基礎出發,此定序(collation)的目標是為尋求不再受限地域文化性,甚或不再受限個體差異性的編舞超越方法。(陳盈帆)
3月
25
2021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