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的映象《並存序列》、《存在粒子》
3月
31
2021
梅田宏明雙舞作《存在粒子》《並存序列》(臺中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73次瀏覽
林映先(藝文工作者)

走進臺中國家歌劇院的小劇場,可以看到一片毫無裝飾的舞臺空間,鋪掛了一片白色的屏幕,極為簡約,讓舞臺變化為承載舞者肢體、聲音和數位影像藝術的範圍,讓現實的空間成為綜合性藝術的延伸,這讓演出的整體狀態處在可延伸的、動態的、邊界模糊的流動性上,是對於一種藝術表現空間的存在本質的思考。

數位影像的虛構運動規則和身體運動,在現實空間中呈現出的物理規則,界定了衡量現實邊界知覺之可拆解性的強制程度。在演出的實際呈現上,這個問題持續地存在,舞者的每一個動作,每一秒的影像演算,都讓問題得到聚焦。貫穿整場演出,投影數位映象與聲響並行舞者的肢體動作,形成兩者不可分的關係,從極度細微的顫動,到舞者在布滿了影像的白色地板上以四肢和軀幹為軸心進行的翻滾轉圈,相互追逐、制約、定格,讓演出成為數位影像和肢體動作的對位(Counterpoint)辯證過程。

毫無疑問地,梅田宏明在探究視覺影像和不同文化脈絡的身體運動上的嘗試,表現在上半場的演出《並存序列》之中,五位舞者,具有不同的文化和身體發展脈絡,具有不同的肢體表現動作詮釋,展現出不同程度的動作細膩度和力道,讓即使是編舞家的同一種動作,也呈現出不一樣的樣態。這當然沒有好壞,只能說,在一個特定的命題上,舞者做出了基於身體樣態所達成的認知可能性。這種認知,與舞者發展身體的文化與藝術脈絡息息相關。於是,有的舞者具有街舞的舞蹈背景,有的舞者具有芭蕾的舞蹈背景,演出中有臺灣的舞者(凃立葦、王甯、洪翊博)、也有日本舞者(AYUMI、中村優希),在不同脈絡間交錯,兩者的身體差異性沒有相互壓制,但也沒有彼此融合或是超越差異,而是在獨舞和群舞之間,保持著一段可見的距離。編舞家為五位舞者保留了一段獨舞的空間和時間,在此時,電子聲響退位,出現了自然環境的聲音,他們各自在運動和靜止之時,展現了他們身體訓練的脈絡,或濃重、或輕盈、或緩慢、或迅速地回應自己處於影像之中的座標。舞臺的影像是在一片白色螢幕上的流形粒子,它並非是持續不斷的均速移動,而是隨著舞者肢體的運行而有暫停、抽換、速率變化。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即使流動的影像布滿了整個演出的空間,它也沒有成為一種宰制舞者身體狀態的存在,演出的實質核心依舊表現在舞者的身體之中。流動的影像粒子,沒有成為整合舞者身體訓練系統的介質,反而凸顯了差異。

下半場由梅田宏明本人擔當演出的舞作《存在粒子》,精彩地表現出了聲響、舞蹈和影像藝術結合的一場演出所能開展的可能性,對於「跨領域」表演藝術創作提出一個信服的答案。一開始,舞者靜止在舞臺的中間偏左,背後的螢幕投影出一條、進而是許多條的閃爍直線。隨著舞蹈動作的發展,舞者舞蹈動作的幅度和力量增強,在一系列反覆的動作中,舞者動作的軸心逐漸移向中央,舞者的雙腳為這一系列的動作提供了一個強而有力的支撐。演出呈現的動態感覺很大程度的來自於舞者的肢體動作和遍佈於背景和的地板的動態影像的結合,這讓人感覺到這是一場影像、肢體與聲響不可分割的演出。與之相伴的,影像也出現白色線條的演算式動態,從一個簡單的直線發展為彎曲交錯的繁複圖形,將舞者的動作置放在影像之中,構成了舞臺細密、驚人、超越邊界的量能。

如果我們將影像中白色線條視為一種描述能量動態性的向量軌跡,那麼在編舞家的動作和映象呈現之間,兼有彼此交互說明存在狀態與延滯的功能性,這讓《存在粒子》的演出,比起《並存序列》更多地能感受到它在整體構思與實際執行上的完整性。

《並存序列、存在粒子》

演出|編舞—梅田宏明
時間|2021/03/20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結合當代舞與街舞身體的日本編舞家梅田宏明,於2021臺灣國際藝術節(TIFA)推出包含了新、舊作的「雙舞作」製作⋯⋯雖然本製作是在上半場先演出新作《並存序列》,下半場才呈現舊作《存在粒子》,但就其創作理念與美學發展,此文必須先討論舊作中的身體與視覺美學,才能就其發展脈絡探討新作。(李宗興)
4月
06
2021
此製作的邊界(system boundary)位於東亞的物理空間及線上空間,跨越日臺等不同文化體,其設定的SQL Sequence是以生物性優先於文化性,從看似客觀的動物界生理運動基礎出發,此定序(collation)的目標是為尋求不再受限地域文化性,甚或不再受限個體差異性的編舞超越方法。(陳盈帆)
3月
25
2021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
全場觀眾呆呆坐著,面對著是否該積極地去理解這些流動的刺眼與挑釁究竟意味著什麼而無動於衷?又或是令人岔題雜想,編舞家當真要三部曲翻了你個底朝天:莫非這裡的音樂是用來看的,視覺是通過震動方可見,而舞蹈本身就是飛蚊症?難道這是一個新的山神巨獸神話傳奇的懸絲傀儡戲?果真眼前的都不是眼前,唯有鳴謝支持我們繼續跳舞是真?真的是這樣?政治正確就是理所當然?
10月
08
2024
《我忘記舉手》藉由樂齡族群、青年族群及青壯年族群,讓觀眾重新反思人生階段所面臨的議題,具教育意涵以及人生觀,探討人生哲理……
10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