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的映象《並存序列》、《存在粒子》
3月
31
2021
梅田宏明雙舞作《存在粒子》《並存序列》(臺中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55次瀏覽
林映先(藝文工作者)

走進臺中國家歌劇院的小劇場,可以看到一片毫無裝飾的舞臺空間,鋪掛了一片白色的屏幕,極為簡約,讓舞臺變化為承載舞者肢體、聲音和數位影像藝術的範圍,讓現實的空間成為綜合性藝術的延伸,這讓演出的整體狀態處在可延伸的、動態的、邊界模糊的流動性上,是對於一種藝術表現空間的存在本質的思考。

數位影像的虛構運動規則和身體運動,在現實空間中呈現出的物理規則,界定了衡量現實邊界知覺之可拆解性的強制程度。在演出的實際呈現上,這個問題持續地存在,舞者的每一個動作,每一秒的影像演算,都讓問題得到聚焦。貫穿整場演出,投影數位映象與聲響並行舞者的肢體動作,形成兩者不可分的關係,從極度細微的顫動,到舞者在布滿了影像的白色地板上以四肢和軀幹為軸心進行的翻滾轉圈,相互追逐、制約、定格,讓演出成為數位影像和肢體動作的對位(Counterpoint)辯證過程。

毫無疑問地,梅田宏明在探究視覺影像和不同文化脈絡的身體運動上的嘗試,表現在上半場的演出《並存序列》之中,五位舞者,具有不同的文化和身體發展脈絡,具有不同的肢體表現動作詮釋,展現出不同程度的動作細膩度和力道,讓即使是編舞家的同一種動作,也呈現出不一樣的樣態。這當然沒有好壞,只能說,在一個特定的命題上,舞者做出了基於身體樣態所達成的認知可能性。這種認知,與舞者發展身體的文化與藝術脈絡息息相關。於是,有的舞者具有街舞的舞蹈背景,有的舞者具有芭蕾的舞蹈背景,演出中有臺灣的舞者(凃立葦、王甯、洪翊博)、也有日本舞者(AYUMI、中村優希),在不同脈絡間交錯,兩者的身體差異性沒有相互壓制,但也沒有彼此融合或是超越差異,而是在獨舞和群舞之間,保持著一段可見的距離。編舞家為五位舞者保留了一段獨舞的空間和時間,在此時,電子聲響退位,出現了自然環境的聲音,他們各自在運動和靜止之時,展現了他們身體訓練的脈絡,或濃重、或輕盈、或緩慢、或迅速地回應自己處於影像之中的座標。舞臺的影像是在一片白色螢幕上的流形粒子,它並非是持續不斷的均速移動,而是隨著舞者肢體的運行而有暫停、抽換、速率變化。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即使流動的影像布滿了整個演出的空間,它也沒有成為一種宰制舞者身體狀態的存在,演出的實質核心依舊表現在舞者的身體之中。流動的影像粒子,沒有成為整合舞者身體訓練系統的介質,反而凸顯了差異。

下半場由梅田宏明本人擔當演出的舞作《存在粒子》,精彩地表現出了聲響、舞蹈和影像藝術結合的一場演出所能開展的可能性,對於「跨領域」表演藝術創作提出一個信服的答案。一開始,舞者靜止在舞臺的中間偏左,背後的螢幕投影出一條、進而是許多條的閃爍直線。隨著舞蹈動作的發展,舞者舞蹈動作的幅度和力量增強,在一系列反覆的動作中,舞者動作的軸心逐漸移向中央,舞者的雙腳為這一系列的動作提供了一個強而有力的支撐。演出呈現的動態感覺很大程度的來自於舞者的肢體動作和遍佈於背景和的地板的動態影像的結合,這讓人感覺到這是一場影像、肢體與聲響不可分割的演出。與之相伴的,影像也出現白色線條的演算式動態,從一個簡單的直線發展為彎曲交錯的繁複圖形,將舞者的動作置放在影像之中,構成了舞臺細密、驚人、超越邊界的量能。

如果我們將影像中白色線條視為一種描述能量動態性的向量軌跡,那麼在編舞家的動作和映象呈現之間,兼有彼此交互說明存在狀態與延滯的功能性,這讓《存在粒子》的演出,比起《並存序列》更多地能感受到它在整體構思與實際執行上的完整性。

《並存序列、存在粒子》

演出|編舞—梅田宏明
時間|2021/03/20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結合當代舞與街舞身體的日本編舞家梅田宏明,於2021臺灣國際藝術節(TIFA)推出包含了新、舊作的「雙舞作」製作⋯⋯雖然本製作是在上半場先演出新作《並存序列》,下半場才呈現舊作《存在粒子》,但就其創作理念與美學發展,此文必須先討論舊作中的身體與視覺美學,才能就其發展脈絡探討新作。(李宗興)
4月
06
2021
此製作的邊界(system boundary)位於東亞的物理空間及線上空間,跨越日臺等不同文化體,其設定的SQL Sequence是以生物性優先於文化性,從看似客觀的動物界生理運動基礎出發,此定序(collation)的目標是為尋求不再受限地域文化性,甚或不再受限個體差異性的編舞超越方法。(陳盈帆)
3月
25
2021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