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循序與維度——《並存序列》、《存在粒子》
3月
25
2021
梅田宏明雙舞作《存在粒子》《並存序列》(臺中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33次瀏覽

陳盈帆(2021年度駐站評論人)


梅田宏明2021年新作《並存序列》(Concurrent Sequence)【1】的標題,令我的初始理解無法不從資料庫管理出發。如果DBMS【2】可作為《並存序列》的背景,以transaction(交易)/舞句(身體運動)和serializability(循序性)/編舞流程設計(choreography),來思考便是件合理的事。此製作的邊界(system boundary)位於東亞的物理空間及線上空間,跨越日臺等不同文化體【3】,其設定的SQL Sequence是以生物性優先於文化性,從看似客觀的動物界生理運動基礎【4】出發,此定序(collation)的目標是為尋求不再受限地域文化性,甚或不再受限個體差異性的編舞超越方法。

舞作大多數時間,每個表演者都是分散計算的transaction,分頭各自讀寫,甚至運行速度與密度不一。他們在三人或雙人執行多個片段時,沒有一個表演者需要等另一個表演者動作結束之後才能繼續,他們的共舞只是「好像」他們同時執行一樣。因此,如果做B動作不須依賴A動作,則動作sequence無須五人於時間或順序上的耦合。於此意義,表演者之間的確並非「平行」(parallel),而是「並行」(concurrent)。不過,綜合所有身體來看,大多身體運動與粒子運動畫面及聲音則為並行關係,三者是真的同時執行,即便因果無形難辨,仍具有一致性及持續性。即便觀眾眼前是黑白灰奔飛的線條和粒子,彷彿頗具星際科幻感,取材其實僅是放大了人類所能觀察到的自然物質運動狀態,以使觀眾的感官感知平日所感知不到的空間。


梅田宏明《並存序列》(臺中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於舞作後段,當五位表演者再度同時進入同一畫面,他們並行於一線,從對角線變換個體位置,直到調整為一橫線,而他們彼此的關係也轉為平行,將動作強化疊加於視覺及聽覺空間之上。此時,可以感受到並行的小小壞處是,上半部並行處理的時間感較平行處理的下半部長,而且《並存序列》整體的觀賞時間感並未產生如《存在粒子》(Intensional Particle)所造成的「失去時間維度」的感受。如何編排transaction之間正確的調度方式,舞蹈所仰賴的主要準則當然不只有數學,既然藝術並非僅僅在意資料正確性,自然也沒有像資料庫般的除錯需求。此作所仰賴的主要準則主要依舊歸於編舞家梅田宏明對人的觀察。梅田的觀察繞道於語言,於數列sequence之間結合不同的動作質地,說到底,他在意的其實僅是這五位舞者是怎樣的「人」。以動物生理學作為動作發展,反之,也強調了舞者個人身體的可能性,使個體突破原本不能突破的薄膜,是編舞家展現超越地域文化性或個體差異性的編舞嘗試。

《存在粒子》(Intensional Particle)是梅田宏明2015年的舊作重演,此作當時試圖重新建構身體、動作、影像。如今,梅田更加熟悉「新方法」的身體運作,演出也更加暢快淋漓,觀賞時我彷彿失去了時間,只存在於三維空間。無論他舞動或是靜止,我都被壓縮到一個去除時間維度的奇異空間之中。


梅田宏明《存在粒子》(臺中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這支舞不僅舞蹈動作,在聲響佔領的聽覺,和投影所佔領的視覺中,從畫面光條比例,到畫面運動速度與流程的運算基礎,皆依梅田的身體打造。對編舞家來說,此作出現的data(資訊)、聲響、音樂都是物件,物件出現的所產生的現象給予他刺激,他的舞蹈身體這項自然物件則反映了這一連串的過程。但也就是說,這樣的表演藝術作品無法複製,無法傳承,這是獨屬於梅田這個個體特有的作品。但如果我們這樣思考「個體」,如果將棲身於身體中的個體視為與其所處之環境連結的管道,若身體有所改變,則連結方式也將隨之改變。假設在未來,人的身體與外在世界的連結管道可以變形、可以增加,例如義體化【5】,則個體的概念必定也將隨之改變,可能會發展出比現在更加寬廣的定義。如此一來,表演藝術的一瞬可能穿越時間,未來的觀眾或許還有機會親眼見證梅田宏明「本人」重演《存在粒子》也說不定。


註釋

1、《並存序列》Concurrent Sequence演出時間三十分鐘,《存在粒子》Intensional Particle演出時間二十五分鐘。

2、DBMS(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 資料庫管理系統,transaction交易,SQL (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結構化查詢語言,Sequence定序,Serializability循序性。

3、依據2021/03/21演後座談,編舞家與舞者彼此之間主要語言為英語。

4、生物學定義地的動物,動物生理學。

5、見士郎正宗、押井守、神山健治、大山タクミ的《攻殼機動隊》漫畫及動畫。


補充資料

1、《存在粒子》之舞者為梅田宏明;《並存序列》舞者為凃立葦、王甯、洪翊博、AYUMI、中村優希。資料來源:https://www.opentix.life/program/eternal/1328970093165793284

《並存序列、存在粒子》

演出|編舞—梅田宏明
時間|2021/03/21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小劇場(Black Box)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結合當代舞與街舞身體的日本編舞家梅田宏明,於2021臺灣國際藝術節(TIFA)推出包含了新、舊作的「雙舞作」製作⋯⋯雖然本製作是在上半場先演出新作《並存序列》,下半場才呈現舊作《存在粒子》,但就其創作理念與美學發展,此文必須先討論舊作中的身體與視覺美學,才能就其發展脈絡探討新作。(李宗興)
4月
06
2021
走進臺中國家歌劇院的小劇場,可以看到一片毫無裝飾的舞臺空間,鋪掛了一片白色的屏幕,極為簡約,讓舞臺變化為承載舞者肢體、聲音和數位影像藝術的範圍,讓現實的空間成為綜合性藝術的延伸,這讓演出的整體狀態處在可延伸的、動態的、邊界模糊的流動性上,是對於一種藝術表現空間的存在本質的思考。(林映先)
3月
31
2021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