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循序與維度——《並存序列》、《存在粒子》
3月
25
2021
梅田宏明雙舞作《存在粒子》《並存序列》(臺中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49次瀏覽

陳盈帆(2021年度駐站評論人)


梅田宏明2021年新作《並存序列》(Concurrent Sequence)【1】的標題,令我的初始理解無法不從資料庫管理出發。如果DBMS【2】可作為《並存序列》的背景,以transaction(交易)/舞句(身體運動)和serializability(循序性)/編舞流程設計(choreography),來思考便是件合理的事。此製作的邊界(system boundary)位於東亞的物理空間及線上空間,跨越日臺等不同文化體【3】,其設定的SQL Sequence是以生物性優先於文化性,從看似客觀的動物界生理運動基礎【4】出發,此定序(collation)的目標是為尋求不再受限地域文化性,甚或不再受限個體差異性的編舞超越方法。

舞作大多數時間,每個表演者都是分散計算的transaction,分頭各自讀寫,甚至運行速度與密度不一。他們在三人或雙人執行多個片段時,沒有一個表演者需要等另一個表演者動作結束之後才能繼續,他們的共舞只是「好像」他們同時執行一樣。因此,如果做B動作不須依賴A動作,則動作sequence無須五人於時間或順序上的耦合。於此意義,表演者之間的確並非「平行」(parallel),而是「並行」(concurrent)。不過,綜合所有身體來看,大多身體運動與粒子運動畫面及聲音則為並行關係,三者是真的同時執行,即便因果無形難辨,仍具有一致性及持續性。即便觀眾眼前是黑白灰奔飛的線條和粒子,彷彿頗具星際科幻感,取材其實僅是放大了人類所能觀察到的自然物質運動狀態,以使觀眾的感官感知平日所感知不到的空間。


梅田宏明《並存序列》(臺中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於舞作後段,當五位表演者再度同時進入同一畫面,他們並行於一線,從對角線變換個體位置,直到調整為一橫線,而他們彼此的關係也轉為平行,將動作強化疊加於視覺及聽覺空間之上。此時,可以感受到並行的小小壞處是,上半部並行處理的時間感較平行處理的下半部長,而且《並存序列》整體的觀賞時間感並未產生如《存在粒子》(Intensional Particle)所造成的「失去時間維度」的感受。如何編排transaction之間正確的調度方式,舞蹈所仰賴的主要準則當然不只有數學,既然藝術並非僅僅在意資料正確性,自然也沒有像資料庫般的除錯需求。此作所仰賴的主要準則主要依舊歸於編舞家梅田宏明對人的觀察。梅田的觀察繞道於語言,於數列sequence之間結合不同的動作質地,說到底,他在意的其實僅是這五位舞者是怎樣的「人」。以動物生理學作為動作發展,反之,也強調了舞者個人身體的可能性,使個體突破原本不能突破的薄膜,是編舞家展現超越地域文化性或個體差異性的編舞嘗試。

《存在粒子》(Intensional Particle)是梅田宏明2015年的舊作重演,此作當時試圖重新建構身體、動作、影像。如今,梅田更加熟悉「新方法」的身體運作,演出也更加暢快淋漓,觀賞時我彷彿失去了時間,只存在於三維空間。無論他舞動或是靜止,我都被壓縮到一個去除時間維度的奇異空間之中。


梅田宏明《存在粒子》(臺中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這支舞不僅舞蹈動作,在聲響佔領的聽覺,和投影所佔領的視覺中,從畫面光條比例,到畫面運動速度與流程的運算基礎,皆依梅田的身體打造。對編舞家來說,此作出現的data(資訊)、聲響、音樂都是物件,物件出現的所產生的現象給予他刺激,他的舞蹈身體這項自然物件則反映了這一連串的過程。但也就是說,這樣的表演藝術作品無法複製,無法傳承,這是獨屬於梅田這個個體特有的作品。但如果我們這樣思考「個體」,如果將棲身於身體中的個體視為與其所處之環境連結的管道,若身體有所改變,則連結方式也將隨之改變。假設在未來,人的身體與外在世界的連結管道可以變形、可以增加,例如義體化【5】,則個體的概念必定也將隨之改變,可能會發展出比現在更加寬廣的定義。如此一來,表演藝術的一瞬可能穿越時間,未來的觀眾或許還有機會親眼見證梅田宏明「本人」重演《存在粒子》也說不定。


註釋

1、《並存序列》Concurrent Sequence演出時間三十分鐘,《存在粒子》Intensional Particle演出時間二十五分鐘。

2、DBMS(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 資料庫管理系統,transaction交易,SQL (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結構化查詢語言,Sequence定序,Serializability循序性。

3、依據2021/03/21演後座談,編舞家與舞者彼此之間主要語言為英語。

4、生物學定義地的動物,動物生理學。

5、見士郎正宗、押井守、神山健治、大山タクミ的《攻殼機動隊》漫畫及動畫。


補充資料

1、《存在粒子》之舞者為梅田宏明;《並存序列》舞者為凃立葦、王甯、洪翊博、AYUMI、中村優希。資料來源:https://www.opentix.life/program/eternal/1328970093165793284

《並存序列、存在粒子》

演出|編舞—梅田宏明
時間|2021/03/21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小劇場(Black Box)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結合當代舞與街舞身體的日本編舞家梅田宏明,於2021臺灣國際藝術節(TIFA)推出包含了新、舊作的「雙舞作」製作⋯⋯雖然本製作是在上半場先演出新作《並存序列》,下半場才呈現舊作《存在粒子》,但就其創作理念與美學發展,此文必須先討論舊作中的身體與視覺美學,才能就其發展脈絡探討新作。(李宗興)
4月
06
2021
走進臺中國家歌劇院的小劇場,可以看到一片毫無裝飾的舞臺空間,鋪掛了一片白色的屏幕,極為簡約,讓舞臺變化為承載舞者肢體、聲音和數位影像藝術的範圍,讓現實的空間成為綜合性藝術的延伸,這讓演出的整體狀態處在可延伸的、動態的、邊界模糊的流動性上,是對於一種藝術表現空間的存在本質的思考。(林映先)
3月
31
2021
在原著裡,《卡門》所著重刻畫的還有另一位男性名為荷塞,其中有大量的篇幅,是在述說他如何身處道德與情感的誘惑當中猶疑與走火入魔,最終在極其糟糕的情境下謀殺了卡門,抹滅掉了一位熱愛自由且敢愛敢恨的吉普賽女性。
10月
02
2023
於是《舞到巷弄》不僅是在巷弄的空間,更也銜接了在地關係,藉由舞蹈表演連結了場域。雖然多數表演者為素人,然因動作發展與自身相關,使得表演美學嵌合關係,而能在限制中保有個人的特色。
9月
28
2023
人類和土地的關係,究竟是共生?還是破壞?隨著演出的進行,漸漸從作品裡得到答案。2020年首演的《吃土》,歷經疫情後,帶來更多的感動,也因為走過疫情,作品更能讓觀眾喚起群體意識,更懂得土地的珍貴。
9月
26
2023
我發現當代藝術眾多討論對於藝術能動性、提高互動連結的同時,很快的轉向「人類藝術家會被AI取代嗎?」、「藝術如何不怕被取代」的警覺,在此展開辯證的同時,另一腳已經伸入科技所提供的更迅速便捷的通往,享受人工智慧與虛擬真實、沈浸或疏離的想像的快感,疫情三年的身體,是被定位、鎖定的,被觀看的。
9月
18
2023
真正值得訾議的是字幕燈的文案告示。不是它作為statement(聲明)有問題,也不是它重複講述了生態危機的批判辭令,而是這個直白本身,枉費《Super》在展演手法上歷歷可見的能指經營。
9月
11
2023
對他來說,殖民主義所帶來的檔案發展正是侵毀剛果真正歷史的元兇,不僅使不擅文字的祖先被奪去聲音,更讓短短兩百年的檔案成為一種極其有限且難以信任的材料。
9月
06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