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聞悲情、不見悲劇的紀實焦慮《牛仔褲》
10月
20
2014
牛仔褲(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29次瀏覽
吳政翰(專案評論人)

2014/10/11 19:30

創作者並非世界的掌控者,而是先死心塌地接受世界存在著種種不自由的前提,再把這種不自由當作「有趣」的因素……無論影片的目的有多麼崇高,拍攝之前便先有結論就不能稱為紀錄片。拍攝本身就是發現,揚棄口號和意識型態,才是拍攝紀錄片的方法。

──是枝裕和,《宛如走路的速度》

針砭社會時事、反映世界現況的劇場型態早已不限於真人演出,此次由偶戲藝術家楊輝與瑞士洛桑劇院共同製作的《牛仔褲》,省思新自由主義時代下的全球化景況,以看似日常平凡的牛仔褲為創作發想起點:表面上牛仔褲商品前人人平等,但製作牛仔褲過程的背後卻充斥階級分明、公義失衡的剝削經濟。如此極富批判性的切入視角,必須用偶來呈現的理由為何?或者反過來思考,該如何藉由偶戲本質,讓這樣的題材能夠說得獨特、講得高妙?

為了加強直接控訴的批判力道,全戲著眼於角色水深火熱的生活困境,將戲劇衝突建構在環境對角色的壓制。劇中不同角色以真人或偶演出,主線相當簡單,講述一位女孩茉莉(以偶呈現)出走家庭,從鄉村走進城市,來到牛仔褲製作工廠謀生,但工作環境極其壓榨,使她不堪負荷而昏倒,被上司誤以為偷懶,最後黯然離去。劇情發展至此,以一般敘事架構來說,只演完了三分之一,問題才剛剛發生,困境才開始出現,戲卻已然匆匆落幕。角色陷於困境,但卻沒有任何企圖解決或訴諸行動,毫無拒絕、抵抗或掙扎,進而選擇更積極或超脫的主動態勢,取而代之的,是一連串停滯不前的沮喪和無奈,彷彿完全喪失自由意志,一方面無止盡地遭到迫害,另一方面又順理成章地接受迫害,似乎直接象徵人在如此低劣困境下,如傀儡,如戲偶。

即便如此,劇中所呈現出早已放棄治療的角色奴性,並非消磨、受制而趨漸轉化之後的結果,反倒像是種與生俱來的無可迴逆。面對這樣從一而終的角色刻劃,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失去「態度」、徒見「狀態」的樣板原型,不僅使得角色建構單調、薄弱,亦讓戲很難持續延展下去。由於無法立基於敘事,劇情只好轉而一味擴大迫害者之邪惡、加深受迫者之悲情,截然二分的善惡對立塑型了此戲的「通俗劇」架構,但卻又缺乏通俗劇角色推進向上的動力,可能造成劇情只聞悲情而不見悲劇、觀者徒有憐憫而無以同理的窘況,終究恐怕難以引起共鳴。

靈感取材自范立新(Lixin Fan)的紀錄片《歸途列車》(Last Train Home)及米夏.派雷(Micha X. Peled)的《中國正藍─女工哀歌》(China Blue, ce que cache le ‘Made in China’),《牛仔褲》不僅背景和議題呼應前兩作品,敘事架構也帶有類紀錄片的概念。趨近劇末,舞台上後方投影播放真實工廠勞工現身說法的紀錄片段,像是為戲裡存在的一切立下註腳,佐證戲中真實存在,因此整齣戲猶如紀實縮影,好比一部紀錄片般再現實例、實境。然而,敘事手法危險之處即在於此。在故事不完整、角色不立體、辯證空間匱乏的情況下,此戲只是重述、複製一種既存現象,像是依附影片中清楚直白的事件敘述和標語備註而存在,但弔詭的是,透過這些真實影像文字描述,戲中真實度及客觀性得以「確認」,某種程度也偷渡彌補了故事本身的缺陷──不管故事是真是假是好是壞,一切都真實發生且存在著。不過,戲本身仍脈絡、辯證和論述不足,缺乏導向路徑,觀點無以對話,如此一來,不論再怎樣直白的批判,觀者可能都還是立場兩分: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牛仔褲》紀錄片劇場風格不僅見於敘事架構中,亦體現在視覺調度上。透過實物、實景投影於舞台側邊架立的兩排屏幕及後上方懸吊的長幕,加上中央旋轉舞台流動,戲中諸多場景轉換,如花草、山水、城市、街道、工廠、辦公室、廁所、佛寺等,宛如電影鏡頭般不斷迅速且豐富地切換(例如,門景投映在屏幕上,當屏幕左右打開即表示門開;前一秒上司在辦公室裡講電話,下一秒變成女孩工廠裡燙熨牛仔褲),令人目不暇給,頓時看似將生活萬象實實在在地引入劇場之中。如此欲將場景透過寫實(realism)傳達真實(reality)、以再現式(representational)取代表現式(presentational)呈現的手法,不僅顯示此戲亟欲擬仿紀錄片一樣寫實的企圖,另一方面,是否也同時揭露創作者永遠無法複製真實的焦慮?矛盾的是,此劇以偶戲呈現,自身就已存在「以假代實」的前提,因此當2D影像與偶和物件兩種異質並置時,愈多寫實影像突現,愈是暴露偶件本身之虛假,也就更加破壞偶戲語彙所建構的真實。於是,寫實景觀將物件定義導向單一,偶戲及物件劇場所特有的開放性亦不復存在,而形成一種詮釋閉鎖狀態。

甚至,更為諷刺的是,此戲以紀實手法重現並批判全球資本主義所包藏的集權體制,但不論其敘事形式或詮釋導向上由於缺乏開放、交流所呈現的單向思考、單一解答,卻隱隱透露其壟斷、強壓思維之下的霸權本質。一如始終噤聲的茉莉,觀眾鮮有選擇、思辨的餘地。

《牛仔褲》

演出|楊輝&瑞士洛桑劇院
時間|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也許這齣戲最缺乏的,正是其劇場性。已有這麼多影像作品(特別是紀錄片)以此為題,那麼以劇場形式、或者是楊輝本人所擅長的偶戲手法呈現的《牛仔褲》,又帶來了什麼不一樣的啟發呢?換句話說,《牛仔褲》中,劇場/偶戲之「必要」究竟是什麼?(白斐嵐)
10月
13
201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