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人的展演《新!王冠度假村》(下)
9月
02
2020
新!王冠度假村(莎妹工作室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99次瀏覽

陳泰松(特約評論人)


活體裝置

不只如此,玻璃屋的設置還引出另一個徵兆,讓人想到Claire Bishop在《人造地獄》書中所說的「代理式的展演」(delegated performance),副標題「將真實性外包」(outsourcing authenticity)。【4】就《村》而言,製作單位原本屬於劇團,但演出者在此缺席,或隱身為線上直播主,跟參與者進行連線,參與者則是從觀者的位階升級而來,而這個升級若沒有《村》的授予則是不可能。《村》是代理式的展演(劇場也行),而參與者在此作為代理人,無論是如何演出都會在玻璃屋系統化與規格化所散發的冷冽氛圍下顯然無足輕重──譬如說,很入戲,投入互動,或者相反很木然、呆滯如土星的極致負面到死。再強調一次,即使把自己弄得像是木乃伊,仍是玻璃屋的景觀,被製造的內容。若要啟動自己的主體化,那就逃,不能甘心做它的內容物,但若沒進入密室,逃就不會產生意義——這表示你可能在天堂,不然便是密室的建造者。若有人說,太嚴肅了吧,玩玩而已,何必當真?然而,把世界泛遊戲化正是新自由資本主義的美學邏輯,符合其利益的標準託辭,那裡的聰明人會告訴你說「認真就輸了」。沒錯,但要改寫一下,不想認真的不是玩的內容、故事或產品本身,而是它的形式、制度與規則。

致命的問題:參與性不是無條件的,是有制度性的。就《村》來看,它的整個作業程序是代理式的。關於這類展演,Claire Bishop為它起了一個語帶玄機的名詞:「活人裝置」(live installation)。這讓人想到Live Art,或是RoseLee Goldberg所說的「現場表演」(Live Performance),【5】但這類演出是由藝術家本人擔綱,《村》則是尋求他人的代理,把他人帶往我所謂的「人物導向」的維度。在此,我們不妨把Claire Bishop的「活人裝置」改譯為活體裝置。《村》的生命政治便在於此,不是根據它對疫情的指涉,而是很實質出現在作品身上:玻璃屋這個活體裝置。

新!王冠度假村(莎妹工作室提供)

我們應如何看待《村》的政治實踐?

當藝術不再是有權冥想的殿堂,而是人人可參與的活動,弔詭的時刻有時是人被當成活體裝置,是科技時代裡民主政治的傾覆,因為人們參與的是互動系統的人造設備,是供給它運作的生物電池。有兩件分屬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又彼此交會的創作可資參照,一是2018年,周育正在耿畫廊的個展,【6】找來合作的清潔公司「潔客幫」,接受觀眾預約,在指定時間派員到場進行打掃清潔的工作,觀眾可在現場觀看這項活動。雖然「潔客幫」只是部份內容,是組成裝置的眾多修辭之一(展場有雕塑物件、木構、麵條與吸塵機或空氣清淨機等等),但涉及的代理制具有概念上的重要意義。另是2017年,正是洪唯堯執導、進港浪製作的《人類派對》(松菸Lab新主藝),觀眾可加入展場各個攤位的遊戲或活動,結束後則被帶領往被單透鏡隔開的展場後方,窺看下一組觀眾在玩他們剛剛玩過的活動,如此循環,反觀著人被遊戲規則或制度擺弄的事實。

就《人類派對》來說,第十七屆台新獎給予入圍的肯定,【7】《村》則可說是它的續發之作,尤其藉由COVID-19的指涉,或許回應了張敦智對前作的過往批評與期許──特別是其所謂的對「社會、政治、空間、甚至生命狀態更深刻的反思」。【8】這也是本文肯定《村》對當前疫情的藝術構思,作出敏捷的反應,包括對自我換位的反觀與反諷式的批判給予長期的探索——也就是說,《人類派對》是歷時性的反諷(我當初竟是這樣),發展到《村》的即時性(此刻我怎會這樣)。然而,對於外部指涉的疫情及其政治性,我們多少知情,而真正讓《村》帶有教誨意義反而是內在於它自身的藝術政治性,也就是關於參與的政治性,其敘事內容之豐富與可能性並不比前者少;這時,我們至少需要有海王星的吉會。

註釋

4、克萊兒.畢莎普(Claire Bishop),林宏濤譯:《人造地獄:參與式藝術與觀看者政治學》(Artificial Hells: Participatory Art and the Politics of Spectatorship),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15年,頁371-402。

5、Goldberg Roselee, Performance Now : Live Art for the 21st Century, Ed,Thames & Hudson, 2018.

6、個展名稱很長,「刷新、犧牲、新衛生、傳染、清新、機器人、空氣、家政、潔客幫、香煙、戴森、現代人。三」。

7、張敦智:〈空轉的狂歡《人類派對》〉,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27639

《新!王冠度假村》

演出|Baboo、洪唯堯、張暉明、孫瑞鴻
時間|2020/08/15 14:00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就《村》來看,我不從觀者角度來看「間離」,而是參與者,因而不是在劇場空間裡用來鍛鍊批判意識,而是在影音互動的展演空間裡做出行動:如何自處,發明脫逃或反饋策略。這互動,說是發生在密室裡亦無不可,但不是指它的實體空間,而是它的規制與運作;這是透明系統的密室,製作單位指稱的「環形監獄」,說是進行(監)看與被(監)看、偷窺狂和暴露癖的共構,一種合法化的共謀。(陳泰松)
9月
01
2020
簡單歸納財劃法的修法效果,即2026 年起,國家會將更多的總稅收分給地方政府,使中央政府可支配的稅收將縮減,地方政府分得的財源則相對增加。但國家總體資源沒有增加,理想上地方政府則必須承擔更多公共政策的責任,中央及地方政府應該要商討,隨著財劃法改動,中央有什麼公共任務必須移交由地方政府執行。而主計總處也指出,在中央政府不另闢財源的前提下,各部會預算將平均刪減 28%,以因應中央政府減少的收入。
9月
05
2025
補助的初衷,是要為文化公共價值撐出空間。但當它成了唯一的航道,便失去了讓創作自由航行的可能。 我們需要的是另一種制度想像──一種願意長期共擔風險的補助機制、一種能讓藝術在市場之外存活的社會支持系統。
8月
29
2025
《紅妝舞韻》巧妙地透過「一人分飾多角」的「遊戲副本」框架,將歷代女性身體從規範、過渡到解放的歷程,以「緋」字串聯成華美且詩化的系列意象,藉由跨媒介、跨舞臺形式的實驗,讓觀眾在參與與遊戲感之中,以歷史與身體的感受,在水袖的柔韌、旗袍的曲線、國標舞的伸展之間,體驗歷史流動的女性姿態。
8月
27
2025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透過聲響裝置、戲曲程式與手語語法的交織,《語言邊界》並未試圖修補語言的缺口,反而在斷裂處生成新的轉譯路徑,讓觀眾不再依賴「看懂什麼」的思維,而是進入「感受如何」的空間。
8月
13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