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垣殘壁之後,性、互文性與希望《巴勒摩.巴勒摩》
3月
17
2015
巴勒摩.巴勒摩(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24次瀏覽
段馨君(交通大學族群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碧娜.鮑許(Pina Bausch,1940-2009)與瑪莎.葛萊姆(Martha Graham,1894-1991)所編的舞作都相當觸動人心,《巴勒摩・ 巴勒摩》(Palermo, Palermo)具劇場性(theatricality)與故事性。

一、視覺意象強烈,含性與裸體,先鋒前衛實驗性質高

打破劇場慣例:如火、抽煙、槍響、水、狗、地面遍撒垃圾,呼應戰後殘破紛亂。舞蹈動作突破傳統美學觀念,舞者說話、獨白,與第一排觀眾互動。鮑許不隱諱加強情色、裸體、男女兩性相處、男舞者著女裝等裸露身體特色。不論視覺、肢體、語言,皆明顯大膽前衛挑戰觀眾對保守、傳統、習慣的舞蹈觀念尺度。

二、性別

複雜面向的舞者由拜瑞寧(Andrey Berezin)演出(仿如集義大利黑手黨(Malfi )+扮裝皇后( drag queen) +性虐待與被虐待者(sadomasochist)眾多面向)。 赤裸上身,穿細黑高跟鞋,弔帶短褲,掛一咖啡色動物毛圍巾(於臀部交叉打結),肩披拿著彎曲長蛇(象徵性)與手持蘋果(或象徵禁果)。

他雖開槍象徵義大利黑手黨的權勢與力量,但在鮑許剝除其外衣下,或許有幽暗幽微不為人知的一面,如塗指甲油、男同性戀扮裝皇后般,煙視媚行地慢慢扭動身體由左前舞台媚視觀眾環顧全場走到右前舞台,再走回來,交叉雙腿坐下,仍看著觀眾。我認為這是典型鮑許標記,打破成規,既「反男性凝視」(against the male gaze),又反轉觀眾的窺視(reverse the audience members’peeking)。

以兩種男女相處模式極端來對比。一女(歐美面孔)強悍頭到尾指使兩男 vs. 另一女子(亞洲台灣女舞者Tsai-Chin Yu余采芩著黑長衣裙)符合父權制度下大男人們對柔順女性的期待,則被眾男簇擁呵護。相對其後強烈視覺意象,此女舞者拿出一裝水的長寶特瓶,夾放在兩腿胯下,此象徵如男人陽具,打開保特瓶開口,水在半空中以一弧度流洩而下,如男子如廁動作。或許隱喻外表柔弱女子,內心陽性氣質與反抗霸權一面。

三、互文指涉

鮑許舞作有許多片段精心設計,互文指涉。如有一男舞者在舞台右後方,燈光微暗,將衣服脫掉,裸身以坐側背面望向觀眾的角度,恰是望向以上那位複雜面向男舞者先前坐的位置。

如貧富不均的議題即有好幾景相互映照。以潘娜黛蘿(Nazareth Panadero)重複強調說:”This is mime.”「這是我的」。另一景水由眾人接。以及另一景如宴會場景般,持玻璃高腳杯,穿晚禮服女子,任意將水撒出,強烈對照前景有一女於餐廳點一杯水卻被女侍者以其信用卡額度低而不賣水給她。資本主義下有些富人浪費揮霍,但有些窮人卻連基本維生的水都無法獲得,資源分配不均,額外諷刺。

此舞作使用突破常規的特殊劇場手法與身體展演方式,除舞台、服裝設計吸睛,天空佈景撒下咖啡色粉塵的視覺景觀頗美。雖林懷民擔憂沒有了鮑許之後的烏帕塔舞團前景,但我想即使鮑許已逝去,烏帕塔舞蹈劇場仍有鮑許遺贈留下經典舞作legacy與多位資深舞者傳承,「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如結尾一男舞者口述寓言,迄今仍不斷祈禱,舞團未來與人類世界的一切,都在進行式持續不斷發生中,即使如「潘朵拉的盒子」打開,但還有最後一項東西留給人們--希望。

《巴勒摩.巴勒摩》

演出|烏帕塔舞蹈劇場
時間|2015/03/06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種種實驗過程中的核心信仰之一:透過感知身體擴展意識的可能,達到某種絕對(absolute),不是美國現代舞時期所追尋的美國性(Americaness)的絕對,而是一種精神上的絕對與超越。(樊香君)
4月
15
2015
數大磅礡的視覺、聲音與身體感的效果,讓觀者直接震懾在身體感官中。即使觀眾理智上無法掌握舞作的意義,還是能以肉身經驗直接受其撼動。(徐瑋瑩)
3月
11
2015
舞台上的破碎、無助、瘋狂、卑下、躲藏、驕傲與救贖(就算只有一刻、就算是諷刺),也都屬於巴勒摩。但我不是認為,如此一來巴勒摩的身體便與目前身在臺灣的我們無關。(汪俊彥)
3月
10
2015
這是碧娜煉金術的所在。在舞台上我們可以觀看到異國文化的元素,卻有著共通的語言──「身體」。碧娜透過身體可以召喚起觀眾內在未被碰觸到沈潛深層的領域,亦可以引發悲欣交集、幽默與哀愁共冶一爐混雜的情緒反應。 (葉根泉)
3月
09
2015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