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的身體與城市《巴勒摩.巴勒摩》
3月
10
2015
巴勒摩.巴勒摩(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20次瀏覽
汪俊彥(2015年駐站評論人)

透過烏帕塔舞蹈劇場在世界各地的巡迴,碧娜.鮑許的作品建立起其全球的經典性。臺灣兩廳院也沒有在這個全球(化)的舞蹈版圖中缺席,包含今年在內,過去18年來,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六度訪台,包括:1997年《康乃馨》、2000年《交際場》、2007年《熱情馬祖卡》、2011年《水》、2013年《穆勒咖啡館》及《春之祭》,這次的演出則為1989年首演,以義大利西西里的首府巴勒摩(Palermo)為題創作的作品《巴勒摩、巴勒摩(Palermo Palermo)。

過去幾次有機會在臺灣觀賞碧娜.鮑許的作品,總是在劇場帶著滿滿的情緒,如對扭曲的中產身體的恣意訕笑、對咖啡館裡無以名狀的抑鬱悲傷、對舞台源源不絕溢出的狂放。毫無例外地,《巴勒摩、巴勒摩》在幕起時整片垂直牆面應聲而倒的震撼,或如舞台連續的槍聲在赤裸的劇場迴盪,碧娜.鮑許如她所意「作品能否找到理解的觀眾,其實無關緊要…我們不是只是來這裡取悅觀眾,而是不能不挑戰他們。」

在《巴勒摩、巴勒摩》中,碧娜.鮑許以劇場的所有(不)可能性挑戰觀眾。在最怕水與火的劇場大量潑水、放火;在舞者最需要平整空間的舞台上鋪滿碎石塊,在近似垃圾場之中起舞;在傳統往往期待看見舞者優美而精鍊的身體,卻大量暴露身體的「缺陷」、斷裂的線條、亦不跟從現代消費世界光鮮亮麗的青春軀體,再加上難以忍受的情緒、猥瑣,絲襪套頭上、蠟燭點手上、用熨斗烤火腿;缺乏動機的敘事、百無聊賴的日常身體互動,在教堂持續不斷而又千篇一律的鐘聲中,重複再重複。然而這一切雖然看似重複,卻在每一次重複之後,掀起觀眾與舞者更飽滿的情緒。我認為碧娜.鮑許以「揭露」作為她對於身體的詮釋,如同那一面牆,說倒就倒,毫無遲疑,也沒有半點說情。

因而《巴勒摩、巴勒摩》不是再現(representation)、也無意再現巴勒摩,而是巴勒摩必須被毫不扭捏地揭露。觀點因而不在於她如何再現或是敘述西西里的刻板印象(黑手黨?觀光客?無以名狀的荒蕪與寂寥?),而是她以揭露作為方法,直接略過了任何以舞蹈(或是劇場)模仿現實的企圖。

雖然不是再現巴勒摩,但舞者的身體卻當然是巴勒摩的。舞台上的破碎、無助、瘋狂、卑下、躲藏、驕傲與救贖(就算只有一刻、就算是諷刺),也都屬於巴勒摩。但我不是認為,如此一來巴勒摩的身體便與目前身在臺灣的我們無關;只是太快地感覺「巴勒摩就是我們」,以召喚巴勒摩(與世界任何一個地方)所具有的普世性,來呼應全球(化)的觀眾,其實反而輕易迴避而簡化了巴勒摩的歷史、政治,也弱化、抹去了碧娜.鮑許(以及舞蹈劇場)對於西西里身體政治的介入。接近舞作尾聲時,所有舞者在舞台如廢墟般的大地,前後兩列魚貫持蹲、沒有目光低頭行進,如同以極低的姿態祈禱倖存,然後以身體見證(並介入)現實的荒唐。我因此才正要開始認識巴勒摩…

《巴勒摩.巴勒摩》

演出|烏帕塔舞蹈劇場
時間|2015/3/8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種種實驗過程中的核心信仰之一:透過感知身體擴展意識的可能,達到某種絕對(absolute),不是美國現代舞時期所追尋的美國性(Americaness)的絕對,而是一種精神上的絕對與超越。(樊香君)
4月
15
2015
即使鮑許已逝去,烏帕塔舞蹈劇場仍有鮑許遺贈留下經典舞作legacy與多位資深舞者傳承,舞團未來與人類世界的一切,都在進行式持續不斷發生中。(段馨君)
3月
17
2015
數大磅礡的視覺、聲音與身體感的效果,讓觀者直接震懾在身體感官中。即使觀眾理智上無法掌握舞作的意義,還是能以肉身經驗直接受其撼動。(徐瑋瑩)
3月
11
2015
這是碧娜煉金術的所在。在舞台上我們可以觀看到異國文化的元素,卻有著共通的語言──「身體」。碧娜透過身體可以召喚起觀眾內在未被碰觸到沈潛深層的領域,亦可以引發悲欣交集、幽默與哀愁共冶一爐混雜的情緒反應。 (葉根泉)
3月
09
2015
所以,「跳舞的劉奕伶」或「脫口秀的劉奕伶」,孰真,孰假?跳舞的劉奕伶必是真,但脫口秀的劉奕伶難免假,此因寄託脫口秀形式,半實半虛,摻和調劑,無非為了逗鬧觀眾,讓觀眾享受。
7月
21
2024
作品《下一日》不單再次提出實存身體與影像身體的主體辯證,而是藉由影像之後的血肉之軀所散發的真實情感,以及繁複的動作軌跡與鏡頭裡的自我進行對話;同時更藉自導自演的手法,揭示日復一日地投入影像裡的自我是一連串自投羅網的主動行為,而非被迫而為之。
7月
17
2024
無論是因為裝置距離遠近驅動了馬達聲響與影像變化,或是從頭到尾隔層繃布觀看如水下夢境的演出,原本極少觀眾的展演所帶出的親密與秘密特質,反顯化成不可親近的幻覺,又因觀眾身體在美術館表演往往有別於制式劇場展演中來得自由,其「不可親近」的感受更加強烈。
7月
17
2024
「死亡」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彷彿如影隨形,但展現上卻不刻意直面陳述死亡,也沒有過度濃烈的情感呈現。作品傳達的意念反而更多地直指仍活著的人,關於生活、關於遺憾、關於希望、以及想像歸來等,都是身體感官記憶運作下的片段。
7月
12
2024
以筆者臨場的感受上來述說,舞者們如同一位抽象畫家在沒有相框的畫布上揮灑一樣,將名為身體的顏料濺出邊框,時不時地透過眼神或軀幹的介入、穿梭在觀眾原本靜坐的一隅,有意無意地去抹掉第四面牆的存在,定錨沉浸式劇場的標籤與輪廓。
7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