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的身體與城市《巴勒摩.巴勒摩》
3月
10
2015
巴勒摩.巴勒摩(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84次瀏覽
汪俊彥(2015年駐站評論人)

透過烏帕塔舞蹈劇場在世界各地的巡迴,碧娜.鮑許的作品建立起其全球的經典性。臺灣兩廳院也沒有在這個全球(化)的舞蹈版圖中缺席,包含今年在內,過去18年來,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六度訪台,包括:1997年《康乃馨》、2000年《交際場》、2007年《熱情馬祖卡》、2011年《水》、2013年《穆勒咖啡館》及《春之祭》,這次的演出則為1989年首演,以義大利西西里的首府巴勒摩(Palermo)為題創作的作品《巴勒摩、巴勒摩(Palermo Palermo)。

過去幾次有機會在臺灣觀賞碧娜.鮑許的作品,總是在劇場帶著滿滿的情緒,如對扭曲的中產身體的恣意訕笑、對咖啡館裡無以名狀的抑鬱悲傷、對舞台源源不絕溢出的狂放。毫無例外地,《巴勒摩、巴勒摩》在幕起時整片垂直牆面應聲而倒的震撼,或如舞台連續的槍聲在赤裸的劇場迴盪,碧娜.鮑許如她所意「作品能否找到理解的觀眾,其實無關緊要…我們不是只是來這裡取悅觀眾,而是不能不挑戰他們。」

在《巴勒摩、巴勒摩》中,碧娜.鮑許以劇場的所有(不)可能性挑戰觀眾。在最怕水與火的劇場大量潑水、放火;在舞者最需要平整空間的舞台上鋪滿碎石塊,在近似垃圾場之中起舞;在傳統往往期待看見舞者優美而精鍊的身體,卻大量暴露身體的「缺陷」、斷裂的線條、亦不跟從現代消費世界光鮮亮麗的青春軀體,再加上難以忍受的情緒、猥瑣,絲襪套頭上、蠟燭點手上、用熨斗烤火腿;缺乏動機的敘事、百無聊賴的日常身體互動,在教堂持續不斷而又千篇一律的鐘聲中,重複再重複。然而這一切雖然看似重複,卻在每一次重複之後,掀起觀眾與舞者更飽滿的情緒。我認為碧娜.鮑許以「揭露」作為她對於身體的詮釋,如同那一面牆,說倒就倒,毫無遲疑,也沒有半點說情。

因而《巴勒摩、巴勒摩》不是再現(representation)、也無意再現巴勒摩,而是巴勒摩必須被毫不扭捏地揭露。觀點因而不在於她如何再現或是敘述西西里的刻板印象(黑手黨?觀光客?無以名狀的荒蕪與寂寥?),而是她以揭露作為方法,直接略過了任何以舞蹈(或是劇場)模仿現實的企圖。

雖然不是再現巴勒摩,但舞者的身體卻當然是巴勒摩的。舞台上的破碎、無助、瘋狂、卑下、躲藏、驕傲與救贖(就算只有一刻、就算是諷刺),也都屬於巴勒摩。但我不是認為,如此一來巴勒摩的身體便與目前身在臺灣的我們無關;只是太快地感覺「巴勒摩就是我們」,以召喚巴勒摩(與世界任何一個地方)所具有的普世性,來呼應全球(化)的觀眾,其實反而輕易迴避而簡化了巴勒摩的歷史、政治,也弱化、抹去了碧娜.鮑許(以及舞蹈劇場)對於西西里身體政治的介入。接近舞作尾聲時,所有舞者在舞台如廢墟般的大地,前後兩列魚貫持蹲、沒有目光低頭行進,如同以極低的姿態祈禱倖存,然後以身體見證(並介入)現實的荒唐。我因此才正要開始認識巴勒摩…

《巴勒摩.巴勒摩》

演出|烏帕塔舞蹈劇場
時間|2015/3/8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種種實驗過程中的核心信仰之一:透過感知身體擴展意識的可能,達到某種絕對(absolute),不是美國現代舞時期所追尋的美國性(Americaness)的絕對,而是一種精神上的絕對與超越。(樊香君)
4月
15
2015
即使鮑許已逝去,烏帕塔舞蹈劇場仍有鮑許遺贈留下經典舞作legacy與多位資深舞者傳承,舞團未來與人類世界的一切,都在進行式持續不斷發生中。(段馨君)
3月
17
2015
數大磅礡的視覺、聲音與身體感的效果,讓觀者直接震懾在身體感官中。即使觀眾理智上無法掌握舞作的意義,還是能以肉身經驗直接受其撼動。(徐瑋瑩)
3月
11
2015
這是碧娜煉金術的所在。在舞台上我們可以觀看到異國文化的元素,卻有著共通的語言──「身體」。碧娜透過身體可以召喚起觀眾內在未被碰觸到沈潛深層的領域,亦可以引發悲欣交集、幽默與哀愁共冶一爐混雜的情緒反應。 (葉根泉)
3月
09
2015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