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放自如的創新手法《夢•斷•情河》
12月
05
2019
《夢.斷.情河》(真雲林閣掌中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83次瀏覽

林慧真(專案評論人)


每當看掌中戲時,已逐漸習慣觀眾稀少的情景;無論是在野臺戲或文化場,掌中戲觀眾群的流失已是顯而易見的事實。然而,掌中戲劇團在這波衰退浪潮中努力找尋新形式、新劇本,展現了堅韌的草根性,其不斷適應室內表演空間的「大舞台」、觀察新一代觀眾審美品味;各種實驗或嘗試難免有失敗或不足之處,卻讓人彷彿看見牆縫中鑽出的枝枒,正奮力地透出窒礙的現實空間。

《夢•斷•情河》(以下簡稱《夢》劇)是一齣成功適應了「新表演空間」的演出,其所相對應的指涉是傳統彩樓與布景戲台。隨著文化場日漸增多,表演空間轉移至大鏡框舞台,小小戲偶如何適應大舞台,劇團各出其招──或直接將彩樓搬上舞台,進行空間的疊加;或利用大舞台放大戲偶演出空間,進行戲偶空間的突破。兩者各有優缺點,前者保留原汁原味,卻無法適應不同角度的觀眾視角;後者加大觀看視野,卻因戲偶尺寸小、舞台顯得過於空曠。而《夢》劇則在兩者之間找到適切的表演型態,對空間的運用收放自如,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夢》劇在舞台以黑色佈景遮擋四周、縮小表演空間,如同電視機之黑色邊框,使觀眾猶如觀看電視機,如此一來,戲偶有適當的表演空間,又能集中觀看視角。同時,這個黑色框架並非固定不動,在適應劇情需要時亦可打開、擴大表演範圍;如芙蓉公主被放逐至情河之上,下方佈景向兩側打開,呈現情河流動之景,不僅延伸了視覺效果、亦貼合劇情需要。像這類舞台設計巧思又如戲偶下場,戲偶背後置一黑木板,戲偶一轉身,燈光一收,便消失在觀眾的視線中。整體而言,舞台設計讓人感受到巧思與用心,對於空間運用嫻熟,化解了掌中戲進入大鏡框舞台的尷尬與進退兩難。

更重要的是,這些舞台技巧是在奠基在基礎上的跨越。主演李京瞱五音分明,對不同角色的氣口與聲調掌握得宜;加上口齒清晰、字字分明,不需要過度倚賴字幕來理解劇情以及對白。同時,字幕雖彰顯了情節架構與對白的固定化,但是李京瞱並不完全照本宣科,適當時候亦能彈性增加對白的口語性,使得整場演出的節奏相當順暢。在音樂方面的創新是使用歌仔戲後場樂器取代傳統音樂,一度讓人擔心是否過度搶戲,幸好音樂大多作為氛圍的襯托,並未因樂器的多樣性而搶了主演的主體性。在延續歌手唱曲的傳統時,又新編多首曲目,音樂性流動而悅耳。因此,我認為《夢》劇在舞台設計、口白與音樂性方面,是奠基在深厚基礎上的創新,並非一股腦地將所有「創新」大張旗鼓地展現在觀眾眼前,而是充分理解特性後的收放自如。

創新的野心也表現在題材的選擇上,《夢》劇改編自莎劇《李爾王》(King Lear),並將原劇中的長女與次女改為男性角色,符合掌中戲擅長的雄性爭霸天下的脈絡。劇中大宛國皇帝李禎為了虛偽的愛放逐了最疼愛的三女兒芙蓉公主,而將國土以情河為界,東岸予長子克文,西岸予次子克武。原著並非以河流為界分封國土,本劇改以情河兩岸作為長子與次子之國土,似乎隱現著臺灣與中國之現況,同時其部份情節亦呼應現代社會議題。

蔡諄任在〈情何以堪的悲劇《夢.斷.情河》〉一文中,將「大宛國」對應於中亞之國度,以遠方國度之設定更具有彈性創作空間,【1】我則認為「大宛國」在劇中的指涉更近於「臺灣」的閩南語舊稱──近音「大員」、「大灣」或「埋冤」等稱呼。同時,劇中時常出現「兩岸」一詞,對臺灣人而言,實為非常熟悉的政治語言,至於劇中所謂「兩岸不可私相往來」或「兩岸處罰條例」等,大約指兩岸尚未開放探親之時,難說是現今兩岸現況。其(政治)隱喻究竟是要暗示兩岸/手足殘殺的悲劇?還是僅僅點出相異政權的現況?劇中在不同的社會議題上,也同樣出現點到為止的情況。例如:克武原先答應為父皇打造的狩獵園,因環保的國際形象並未動工;或是平民黑霸霸與白爍爍的插科打諢,說道最恨虐狗人士等,這些對社會議題的「呼應」更像是即興語言、天外飛來一筆,並未深刻闡述理念。

如此,劇中的兩岸隱喻雖對原劇進行一定改寫,然整體而言並未脫離原劇的中心主旨;值得讚賞的是,《夢》劇對李禎皇帝一角的形象塑造相當深刻且鮮明。劇中第五場為李禎一角的獨腳戲,表現出他受到打擊後的顛狂,操偶師的身體語言亦隨李禎的情緒而動,讓人感受到人偶合一的震撼──那一刻可以因為李禎的癲狂忽略操偶師,也可以專注在操偶師的身體語言感受到戲偶情緒的波動。而後戲偶被拋至另一操偶師手上,他輕柔地撫摸著李禎的戲偶,彷彿戲偶有他獨立的生命力,被操偶師疼惜著。

掌中戲面臨失落的問題是不爭的事實,然而每進一次劇場,便能感受到掌中戲劇團努力突破困境的動能,展現民間劇團的韌性與適應力。真雲林閣掌中劇團的《夢.斷.情河》顯示了掌中戲適應於大鏡框舞台的處理能力,對舞台空間的運用能作到收放自如的程度,足見下過一番苦心。而這樣的苦心乃奠基在掌中戲基礎技巧的掌握,主演的五音分明、操偶師的靈活,根柢穩固,因此長出的新枝枒不會讓人感覺頭重腳輕、徒見聲光之效。縱然掌中戲的未來仍是晦暗不明,但是一絲絲的曙光也足夠讓人繼續前行。


註釋

1、蔡諄任:〈情何以堪的悲劇《夢.斷.情河》〉,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35988

《夢•斷•情河》

演出|真雲林閣掌中劇團
時間|2019/11/23 19:30
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善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兩個家庭,五種意識,一場抗爭,一座村莊,一位說書人成就了《冒壁鬼》的故事,試圖以故事面對白色恐怖的創傷。《冒壁鬼》披上民間文學的外衣,平和重述曾經不能說的灰色記憶,不過度渲染事件張力展現出奇妙的彈性。歷史重量因此被轉化成非教條形式,釋放歌仔戲的通俗魅力。
4月
18
2024
飾演本劇小生「許生」的黃偲璇,扮相極為清俊(甚至有些過瘦),但從他一出臺即可發現,腳步手路的力度相當妥適,既非力有未逮的陰柔、也無用力過度的矯作,使人眼睛為之一亮。黃偲璇不僅身段穩當、唱腔流暢、口白咬字與情緒都俐落清晰,在某些應該是導演特別設計的、搭配音樂做特殊身段並且要對鑼鼓點的段落,竟也都能準確達成且表現得很自然,相當不容易。
4月
18
2024
許生在劇中是引發荒謬的關鍵。角色被設定成因形色出眾備受喜愛的文弱士子。在許生的選角設定上,相較於貌美的乾生/男性生行演員,由坤生/女性生行演員進行跨性別扮演更形貼切。坤生/女性生行演員擁有介於兩性光譜間的溫朗氣質,相對容易展現出唯美質感;也因生理女性的先天優勢,與歌仔戲主要受眾女性群體有著更深刻的連結。
4月
18
2024
青春版《牡丹亭》刪修版的三本27齣,在20年來的不斷演繹之下,儼然成為當代崑曲作品的經典代表。一方面它有別於原著的質樸鋪陳,其加入現代美學的藝術概念,包含舞台設計展現輕巧變化,投影背景增加環境轉化,華美服飾提升視覺美感,舞隊互動帶來畫面豐富⋯⋯
4月
12
2024
以演員而言,現今二十週年的巡演仍舊為沈豐英和俞玖林,或許與當年所追求青春氣息的意義已然不同,但藝術的沈澱與累積,也讓崑曲藝術能真正落實。上本戲對沈豐英而言相當吃重,幾乎為杜麗娘的情感戲,前幾折的唱念時⋯⋯
4月
12
2024
然而,該劇在故事的拼接敘事呈現得有些破碎、角色的情緒刻畫有些扁平,沒有足夠的時間,展現整體故事表現的豐富程度。《1624》試圖再現歷史故事,並用不同族群進行故事發展,值得肯定,但本文希望針對歷史時間與觀點拼接、表演形式的拼接、與巨大美感的運用方面,進一步的提出以下的思考。
4月
08
2024
兩人初見在彩傘人群迎城隍,而江海的反擊/重生在假扮鬼魅還魂向白少威討報;戲裡以民俗儀式意象接地,戲外特邀霞海城隍廟主神城隍老爺及城隍夫人賞戲,戲裡戲外兩者巧妙呼應下,與大稻埕形成更強烈的地景連結。
4月
04
2024
反觀《借名》,抒情由內心情境的顯影表現,確實凸顯劇中人物行動的心理狀態,但密集情節讓這些設計難以察覺,更偏向填補場景過渡的接合劑。在唸白方面,使用大量四句聯提示角色身分背景資訊,末字押韻加強文字的聲調起伏自成音樂感。
4月
02
2024
這也更仰賴演員的表演與角色建構。三位主要演員王婕菱、陳昭婷與于浩威恰好表現出了三種表演方案——王婕菱可見戲曲表演的痕跡,又更靈活地挪用了自己的肢體與聲音特質,幾個耍帥的動作與神情可見她對人物的刻畫。陳昭婷是最趨近於歌仔戲的,特別是尾音、指尖這些細節都可以看到她相對拿捏在戲曲的表演系統裡。于浩威則明顯沒有戲曲身體,演唱方法趨近流行歌曲,也符合「國外返鄉青年」的人物設定。演員表演的細節,不只是劇場調度上給予了空間,更因他們的表演強化了空間的畫面感。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