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放自如的創新手法《夢•斷•情河》
12月
05
2019
《夢.斷.情河》(真雲林閣掌中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21次瀏覽

林慧真(專案評論人)


每當看掌中戲時,已逐漸習慣觀眾稀少的情景;無論是在野臺戲或文化場,掌中戲觀眾群的流失已是顯而易見的事實。然而,掌中戲劇團在這波衰退浪潮中努力找尋新形式、新劇本,展現了堅韌的草根性,其不斷適應室內表演空間的「大舞台」、觀察新一代觀眾審美品味;各種實驗或嘗試難免有失敗或不足之處,卻讓人彷彿看見牆縫中鑽出的枝枒,正奮力地透出窒礙的現實空間。

《夢•斷•情河》(以下簡稱《夢》劇)是一齣成功適應了「新表演空間」的演出,其所相對應的指涉是傳統彩樓與布景戲台。隨著文化場日漸增多,表演空間轉移至大鏡框舞台,小小戲偶如何適應大舞台,劇團各出其招──或直接將彩樓搬上舞台,進行空間的疊加;或利用大舞台放大戲偶演出空間,進行戲偶空間的突破。兩者各有優缺點,前者保留原汁原味,卻無法適應不同角度的觀眾視角;後者加大觀看視野,卻因戲偶尺寸小、舞台顯得過於空曠。而《夢》劇則在兩者之間找到適切的表演型態,對空間的運用收放自如,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夢》劇在舞台以黑色佈景遮擋四周、縮小表演空間,如同電視機之黑色邊框,使觀眾猶如觀看電視機,如此一來,戲偶有適當的表演空間,又能集中觀看視角。同時,這個黑色框架並非固定不動,在適應劇情需要時亦可打開、擴大表演範圍;如芙蓉公主被放逐至情河之上,下方佈景向兩側打開,呈現情河流動之景,不僅延伸了視覺效果、亦貼合劇情需要。像這類舞台設計巧思又如戲偶下場,戲偶背後置一黑木板,戲偶一轉身,燈光一收,便消失在觀眾的視線中。整體而言,舞台設計讓人感受到巧思與用心,對於空間運用嫻熟,化解了掌中戲進入大鏡框舞台的尷尬與進退兩難。

更重要的是,這些舞台技巧是在奠基在基礎上的跨越。主演李京瞱五音分明,對不同角色的氣口與聲調掌握得宜;加上口齒清晰、字字分明,不需要過度倚賴字幕來理解劇情以及對白。同時,字幕雖彰顯了情節架構與對白的固定化,但是李京瞱並不完全照本宣科,適當時候亦能彈性增加對白的口語性,使得整場演出的節奏相當順暢。在音樂方面的創新是使用歌仔戲後場樂器取代傳統音樂,一度讓人擔心是否過度搶戲,幸好音樂大多作為氛圍的襯托,並未因樂器的多樣性而搶了主演的主體性。在延續歌手唱曲的傳統時,又新編多首曲目,音樂性流動而悅耳。因此,我認為《夢》劇在舞台設計、口白與音樂性方面,是奠基在深厚基礎上的創新,並非一股腦地將所有「創新」大張旗鼓地展現在觀眾眼前,而是充分理解特性後的收放自如。

創新的野心也表現在題材的選擇上,《夢》劇改編自莎劇《李爾王》(King Lear),並將原劇中的長女與次女改為男性角色,符合掌中戲擅長的雄性爭霸天下的脈絡。劇中大宛國皇帝李禎為了虛偽的愛放逐了最疼愛的三女兒芙蓉公主,而將國土以情河為界,東岸予長子克文,西岸予次子克武。原著並非以河流為界分封國土,本劇改以情河兩岸作為長子與次子之國土,似乎隱現著臺灣與中國之現況,同時其部份情節亦呼應現代社會議題。

蔡諄任在〈情何以堪的悲劇《夢.斷.情河》〉一文中,將「大宛國」對應於中亞之國度,以遠方國度之設定更具有彈性創作空間,【1】我則認為「大宛國」在劇中的指涉更近於「臺灣」的閩南語舊稱──近音「大員」、「大灣」或「埋冤」等稱呼。同時,劇中時常出現「兩岸」一詞,對臺灣人而言,實為非常熟悉的政治語言,至於劇中所謂「兩岸不可私相往來」或「兩岸處罰條例」等,大約指兩岸尚未開放探親之時,難說是現今兩岸現況。其(政治)隱喻究竟是要暗示兩岸/手足殘殺的悲劇?還是僅僅點出相異政權的現況?劇中在不同的社會議題上,也同樣出現點到為止的情況。例如:克武原先答應為父皇打造的狩獵園,因環保的國際形象並未動工;或是平民黑霸霸與白爍爍的插科打諢,說道最恨虐狗人士等,這些對社會議題的「呼應」更像是即興語言、天外飛來一筆,並未深刻闡述理念。

如此,劇中的兩岸隱喻雖對原劇進行一定改寫,然整體而言並未脫離原劇的中心主旨;值得讚賞的是,《夢》劇對李禎皇帝一角的形象塑造相當深刻且鮮明。劇中第五場為李禎一角的獨腳戲,表現出他受到打擊後的顛狂,操偶師的身體語言亦隨李禎的情緒而動,讓人感受到人偶合一的震撼──那一刻可以因為李禎的癲狂忽略操偶師,也可以專注在操偶師的身體語言感受到戲偶情緒的波動。而後戲偶被拋至另一操偶師手上,他輕柔地撫摸著李禎的戲偶,彷彿戲偶有他獨立的生命力,被操偶師疼惜著。

掌中戲面臨失落的問題是不爭的事實,然而每進一次劇場,便能感受到掌中戲劇團努力突破困境的動能,展現民間劇團的韌性與適應力。真雲林閣掌中劇團的《夢.斷.情河》顯示了掌中戲適應於大鏡框舞台的處理能力,對舞台空間的運用能作到收放自如的程度,足見下過一番苦心。而這樣的苦心乃奠基在掌中戲基礎技巧的掌握,主演的五音分明、操偶師的靈活,根柢穩固,因此長出的新枝枒不會讓人感覺頭重腳輕、徒見聲光之效。縱然掌中戲的未來仍是晦暗不明,但是一絲絲的曙光也足夠讓人繼續前行。


註釋

1、蔡諄任:〈情何以堪的悲劇《夢.斷.情河》〉,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35988

《夢•斷•情河》

演出|真雲林閣掌中劇團
時間|2019/11/23 19:30
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善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