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______,看得見的《群眾》
12月
24
2021
群眾(代藝室提供/攝影劉振祥)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65次瀏覽

簡麟懿(專案評論人)


獲得2020年台新表演藝術獎的《群眾》,筆者很意外網路上雖有部分的得獎報導與創作者訪談,但卻沒有留下太多的演出評論。【1】《群眾》的創作發展在2016年,主創王世偉與舞蹈家田孝慈於巴黎駐村時開啟,而2016年同時也開始有人在問,繼總統大選過後,這是否也會是台灣2014年後社運文化的盡頭?但事實證明,不論是藝術家又或者是群眾,對於社會的探問始終是保持延續性的。儘管太陽花運動已經走過了七個年頭,台灣政治光譜的「時代力量」也幾經更迭,可符號的力量依舊不減,《群眾》中使用的煙霧與催淚彈依然給予震撼,屬於社運次文化產物的雨傘、布條、口罩等雖在作品的轉化下,挪移了原本的顏色與質量,但依舊可以做為人類思想的線索。而聲音作為昔日留下的波型,那怕未必能與現今的時代相互共鳴,但屬於這個時代的再創造,筆者認為時隔兩年疫情的隔絕氛圍下,《群眾》這支作品仍然具有程度上的群眾意義,或許它未必真能站在時代的高峰上發聲,但卻可以是未來人們作為省思的脈絡與路徑。


一群人的孤獨,一個人的狂歡

作為一支獨舞作品,《群眾》卻非獨自一人完成,筆者於此的描述也並非是形容一般業界尋求合作的跨領域模式,《小王子》的作者安托萬.德.聖修伯里曾說過愛情並非是相互凝視,而是一同注視相同的目標(Love does not consist in gazing at each other, but in looking outward together in the same direction.);同理,《群眾》的四位創作者所做的也並非僅僅陪襯、推疊,在整個演出的進行中,有許多聲音與場面的彷彿有各自獨特的個性,卻又隱隱然依附在作為表演者的田孝慈身上發生,沒有過度強調個體的簽名與浮水印,也沒有那種讓人驚呼:「這就是細節!」的那般渾然天成。

舞蹈的編排、劇場的編排幾乎濃縮到了表演者田孝慈的身上。作為社會抗爭的符號,《群眾》一開始背裹了龐大的透明塑膠袋在表演者身上,形成一種中水平的姿態在行走,同時也反映昔日群眾的心理壓力,那股來自空氣無聲的凝滯重量。而事實上,塑膠袋所乘載的也不是什麼實質上的物件,真的只是空氣而已。塑膠袋與田孝慈的身體作為一個容器,相對於觀賞群眾甫開場的靜止狀態,舞蹈身體的舉止形成了一種有距離的區隔,且同時穿梭在第四面牆當中,這有別於鏡框式劇場的感受,卻又強化了昔日一般民眾與參與群眾的微妙疏離感,一種有關係卻又無實質參與的共感正在醞釀。筆者認為,這件事情的存在與下一階段,Helmi Fita所使用的煙霧達到了一種點燃炸藥的效果,煙霧的渲染之於情緒,整場演出也是在那之後,即使觀眾失去了表演者的蹤跡,而整場演出卻仍在持續進行的要素之一。

順道一提,相當有趣的是田孝慈的演出中後段,順著低音節奏鼓掌,躁動了觀眾即時的熱鬧情緒,有人甚至直接躺在紅燈的表演區域中觀看田孝慈跳舞,這不僅僅反映當時「反送中運動」透過藝術延續社運能量的場景,同時也讓筆者好奇,我們是為了田孝慈鼓掌,還是為了這當下的事情在鼓譟。

群眾(代藝室提供/攝影王弼正)750x500


邊緣的邊緣正是中心所在

3號當晚的雲門劇場首演,據演後座談的王世偉所說是出乎意料混亂的。在2019年松菸的演出版本,觀眾相較之下比較安靜,於是乎當田孝慈依照作品的編排下走位,可以照顧到多數的觀眾與舞台邊緣;然而雲門劇場版本,筆者猜想,觀眾或許是因為疫情隔離過後,再重新回到劇場之後,擁有了更積極的能量與作品期待,又或者如多數觀眾所表達的,他們好奇這難道就不是《群眾》所期待的嗎?

《群眾》作為一個大標題,正如王世偉所說,這不僅僅是「我們」的作品,也是「你們」的作品。在失去第四面牆的限制過後,儘管王世偉表示仍需要準備更多策略,來因應今晚未曾料想過的局面發生,然而來自群眾的反饋則是,當田孝慈在表演奔跑中,走入人群又或者被移動的人群吞沒,所謂的「看不見」或許正是歷史背景的原本面貌也說不定。至此筆者也好奇,獲得群眾如此的反饋,那對於嚴謹的王世偉來說,這些聲音是否會成為明晚演出的全新策略,又或者說作品的中心所在,仍在一個以分散人群的劇場當中持續進行,這將會是一個富饒趣味的哲學題。


清洗不了的文化烙印

群眾(代藝室提供/攝影劉振祥)

在許多的文化藝術當中,舞蹈相較之下是較為仰賴符號、又或者即時/當時身體表現所延續的一門藝術,如果有一天人們停止舞蹈,那或許舞蹈會是諸子百家中最寂靜的滅絕。在《群眾》中,如果將記錄過去的聲音與舞台符號們捨去,我們可以探問田孝慈的身體表現,在經過一連串轉化之後,原先抗爭運動所使用到的肢體符號,是否還保有原先的意義?甚至,這樣的舞蹈編排是否真能與現今的社會起到對話的功能?然而若《群眾》的創作者們仍持續針對此議題進行探索與探問,那筆者認為作品中強大的張力與身體能量,即便在過個幾天後被群眾給淡忘,其舊作新製的力道也並非全然沒有,而前面所述的寂靜滅絕,也未必然是絕對的結果。

筆者前一篇評論〈反覆辯證的議題空間《以身為名》〉中提到,顏鳳曦認為墨水的使用之於作品,是一種洗不掉的文化渲染。可是在《群眾》過後,筆者認為真正洗不掉的並不是文化表徵,而是那些看不見的事物,在經歷過團隊所謂的混亂之後,看不見田孝慈在人群中的舞蹈,又或者是從舞台邊緣看見群眾移動圍繞的能量,這些都將是歷史與未來的時間軸中不斷輪迴的烙印與教訓。

當代舞蹈的能量於此刻不斷替換更新,即便疫情過後,我們以為的產業沒落以及線上劇場,【2】目前也沒有明顯的數據顯示正在發生,相反地摔得愈慘,重生的力道愈大。《群眾》作為一個非常態的演出形式,對於筆者來說,舞蹈其實並非最主要的一個部分,而這也透露某些議題的不變與可能,純肢體的美好、多元議題的探問,此時的舞蹈空間雖然不是朝著我們預期的方向,但或許正有一股強大的反動與衝擊正在發生也說不定?

註釋

1、相關評論參照白斐嵐:〈一個人的群眾──《群眾》〉,ARTALKS。魏婉容:〈讓我們一起孤獨—談《群眾》〉,ARTALKS。

2、此處筆者以個人觀點切入,對象主要為線上的即時演出,如2021年7月,丞舞製作推出的《愛麗絲》線上展演等等。

《群眾》

演出|王世偉、田孝慈、Helmi Fita、李慈湄
時間|2021/12/03 19:30
地點|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