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堆童孺縱行歌,新埤斑白歡游詣——《頭擺頭擺,伯公講》
4月
28
2022
頭擺頭擺,伯公講(不可無料劇場提供/攝影六堆庄頭劇場策展團隊)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73次瀏覽

曾冠菱(專案評論人)


柳暗花明又一村【1】

六堆,是目前居住在高屏地區的客家區域的統稱,屏東新埤與佳冬屬六堆範圍最南的「左堆」。遼闊的新埤,演出地在大路旁蜿蜒的小巷內,隱身在如常與平常中。直到抵達演出地才有了不同的景象,頗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趣味。

抵達演出地,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白色帳篷的市集,每一攤都販賣新埤特色名產,民眾嘴裡叨念著的大多是客家話。促進經濟、消費的市集是如此,演出場域的表演者與觀眾更為如此。從演出反應來看,在地鄉親佔一大部分。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2】

戲劇演出在新埤開庄伯公廟前廣場,廟正面掛有「福德祠」,是為地方鄉里的土地神祇。廟前面是以鐵皮搭建的拜亭,兩旁各放置木椅,平時提供在地鄉親休息與聚會處,如今這些年齡層跨度從國小至八十幾歲的鄉親換上戲服,穿起表演者身分,演出也從這裡開始。


頭擺頭擺,伯公講(不可無料劇場提供/攝影六堆庄頭劇場策展團隊)

在專業演員徐淳耕的說書開場開始,開基伯公、石頭伯公、頓水伯婆等伯公伯婆在輕快、可愛與熱鬧節奏中,講述先民在水源上的傳說。屏東縣新埤鄉客家歌謠促進會的八音,加上地方民眾齊唱歌謠,為演出奠定類似慶典般歡樂的基調。

先民們嚷嚷著「保衛家園」的同時,他們為了爭取水源地,準備與鄰村打石戰,表演者分別站在舞台區與觀眾席後,形成兩排對立。打石戰除了情節需要外,是讓兩側的表演者互丟客家花布包,由夾在中間的觀眾區拾起,此一舉動讓在地鄉親本就哄鬧的氣氛更為活絡。打石戰時,開基伯公出面調節,正巧當時有位有錢地主欲找一塊風水寶地以庇蔭子孫,開基伯公遂請他鑿井取水造福鄉民。以此故事,欲從水源的重要,延伸到對於先民開墾或日常待人處事皆需飲水思源此一意旨。

四散的表演者與360度的觀看視角中,觀眾們在演出裡隨意走動,自在拍攝正在表演的親友。此外,表演者自選配戴與古裝年代不符、略微顯眼的變色眼鏡,甚至,在較長的停頓(興許是換裝?)中有觀眾逕自到演員休息的廟前拜亭拍照、聊天、與之互動。這一切的組成都讓演出充盈輕鬆、自由與熱鬧。消弭觀看與演出之間壁壘分明的區隔,在戲劇與慶典兩者交錯的形式與氛圍中,不論是演出還是觀眾,皆共同歡樂與參與,作為外地人,依然深受這樣的氛圍渲染。相比戲劇性,更能感受到的是來自地方真切之意,在觀看中滲浸於此。


頭擺頭擺,伯公講(不可無料劇場提供/攝影六堆庄頭劇場)


怡然有餘樂,「方能」勞智慧【3】

正戲結束後,讓我最感興趣的是演後分享。由飾演地主的新埤鄉鄉長林志成主持,加上地方素人演員的分享,使其彷彿是里民大會般,乘著演出後的歡快與感動,鼓舞地方鄉親。再再顯示這一切地方的推動,需要仰賴地方魅力領袖與組織攏聚,地方對於公共,乃至戲劇的參與遂有深厚凝聚。不只是如此,地方素人表演者的投入與演出的完整,展現了演出團隊從進入新埤社區、藝術參與甚至是介入皆為融洽,才能使得演出順利,打動表演者、觀眾(包括作為外地人的我)。

將地方的歷史記憶、先民開墾以藝術的方式傳承給下一代,認真踏實地將文化紮根於此,更重要的是,地方民眾從開始、投入到籌備/觀看演出,這一過程中所深耕的凝聚力與對公共的參與。若藝術節的定位僅是如此,那目標已經達成。在六堆庄頭劇場活動過後,如何持續在這地方上的耕耘與推動,成了至關重要的問題。


頭擺頭擺,伯公講(不可無料劇場提供/攝影康展彰)

然而,若藝術節已不僅滿足於演出製作過程中凝聚的地方感,如同本文開頭提到的市集所展現,藝術節同時以販售屬於新埤當地的特色商品,試圖透過商品讓外地人消費、觸及此地文化等等。如此,對於當日主要由在地民眾組成的觀眾來說,似乎無用武之地。那麼,藝術節服務的對象與觀眾包含誰?而六堆庄頭劇場此一活動,對於地方來說所扮演的角色、效果又是什麼?這些都是日後規劃與策展上值得深入思索的。


註解:

1、取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2、取自陶淵明《桃花源詩》,描繪兒童與老者皆歡樂與玩樂此一景象。
3、改寫自陶淵明《桃花源詩》,原本詩句為「怡然有餘樂,于何勞智慧」,道出生活非常快樂、安逸,哪裡需要智慧?為貼近本文意旨,筆者在此更動為「『方能』勞智慧」,在這由鄉長主持之鄉親具有凝聚力、參與、歡樂及遊樂等過程中,反而是更讓筆者進一步覺察到公共參與的路徑。

《頭擺頭擺,伯公講》

演出|不可無料劇場
時間|2022/4/17 15:00
地點|左堆/新埤開庄伯公廟前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它的開創性或許不在於再現的政治正確,而是,在演員一轉身、一抬手、聲帶一緊的那一瞬間,我們看到酷兒主體的乍現──那些轉瞬、飄移、尚未完全進入特定角色的眼神、聲音、姿態
5月
27
2025
杰哈與朵琳的雙聲對話,使得故事的形狀被重新構建,讓我們在這段跨越半世紀的關係中,看見思想的碰撞與生活的協商,聆聽對愛情本質的深刻探問,感受死亡與離別所激起的深沉情感。
5月
22
2025
儘管在問題的揭露上,《奧賽羅 2.0 / 3.0》出色地透過這些形式而成功提問,但作為一種本身也具有著悲劇性色彩的實驗,它也無可避免地在這樣的自我檢討中,具有著宿命論式的困境。
5月
19
2025
這場畢業製作最珍貴的饋贈,不在於它駛出了多遠,而在於它讓我們聽見:在那個被貴族遺棄的孤島上,卡利班敲打鐵鏈的聲響,正與觀眾席中此起彼伏的呼吸,漸漸匯成同一片潮汐。
5月
18
2025
身首分離所象徵的流離,一旦作為一種被指認為「異人」的悲劇性後果,而本身具有流動性的內在特徵時,尋找親人的強烈慾望與回歸身體的形式表現,似有被解消掉能動性的擔憂。
5月
16
2025
劇場不再是召喚國族記憶的祭壇,在這裡,鬼魂不求平反、死亡不能被意義化。這正是《落頭氏》的批判力道——不是出自特定政治議程的批判,而是持續召喚那個尚未到來的、幽靈般的政治。
5月
16
2025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