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堆童孺縱行歌,新埤斑白歡游詣——《頭擺頭擺,伯公講》
4月
28
2022
頭擺頭擺,伯公講(不可無料劇場提供/攝影六堆庄頭劇場策展團隊)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77次瀏覽

曾冠菱(專案評論人)


柳暗花明又一村【1】

六堆,是目前居住在高屏地區的客家區域的統稱,屏東新埤與佳冬屬六堆範圍最南的「左堆」。遼闊的新埤,演出地在大路旁蜿蜒的小巷內,隱身在如常與平常中。直到抵達演出地才有了不同的景象,頗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趣味。

抵達演出地,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白色帳篷的市集,每一攤都販賣新埤特色名產,民眾嘴裡叨念著的大多是客家話。促進經濟、消費的市集是如此,演出場域的表演者與觀眾更為如此。從演出反應來看,在地鄉親佔一大部分。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2】

戲劇演出在新埤開庄伯公廟前廣場,廟正面掛有「福德祠」,是為地方鄉里的土地神祇。廟前面是以鐵皮搭建的拜亭,兩旁各放置木椅,平時提供在地鄉親休息與聚會處,如今這些年齡層跨度從國小至八十幾歲的鄉親換上戲服,穿起表演者身分,演出也從這裡開始。


頭擺頭擺,伯公講(不可無料劇場提供/攝影六堆庄頭劇場策展團隊)

在專業演員徐淳耕的說書開場開始,開基伯公、石頭伯公、頓水伯婆等伯公伯婆在輕快、可愛與熱鬧節奏中,講述先民在水源上的傳說。屏東縣新埤鄉客家歌謠促進會的八音,加上地方民眾齊唱歌謠,為演出奠定類似慶典般歡樂的基調。

先民們嚷嚷著「保衛家園」的同時,他們為了爭取水源地,準備與鄰村打石戰,表演者分別站在舞台區與觀眾席後,形成兩排對立。打石戰除了情節需要外,是讓兩側的表演者互丟客家花布包,由夾在中間的觀眾區拾起,此一舉動讓在地鄉親本就哄鬧的氣氛更為活絡。打石戰時,開基伯公出面調節,正巧當時有位有錢地主欲找一塊風水寶地以庇蔭子孫,開基伯公遂請他鑿井取水造福鄉民。以此故事,欲從水源的重要,延伸到對於先民開墾或日常待人處事皆需飲水思源此一意旨。

四散的表演者與360度的觀看視角中,觀眾們在演出裡隨意走動,自在拍攝正在表演的親友。此外,表演者自選配戴與古裝年代不符、略微顯眼的變色眼鏡,甚至,在較長的停頓(興許是換裝?)中有觀眾逕自到演員休息的廟前拜亭拍照、聊天、與之互動。這一切的組成都讓演出充盈輕鬆、自由與熱鬧。消弭觀看與演出之間壁壘分明的區隔,在戲劇與慶典兩者交錯的形式與氛圍中,不論是演出還是觀眾,皆共同歡樂與參與,作為外地人,依然深受這樣的氛圍渲染。相比戲劇性,更能感受到的是來自地方真切之意,在觀看中滲浸於此。


頭擺頭擺,伯公講(不可無料劇場提供/攝影六堆庄頭劇場)


怡然有餘樂,「方能」勞智慧【3】

正戲結束後,讓我最感興趣的是演後分享。由飾演地主的新埤鄉鄉長林志成主持,加上地方素人演員的分享,使其彷彿是里民大會般,乘著演出後的歡快與感動,鼓舞地方鄉親。再再顯示這一切地方的推動,需要仰賴地方魅力領袖與組織攏聚,地方對於公共,乃至戲劇的參與遂有深厚凝聚。不只是如此,地方素人表演者的投入與演出的完整,展現了演出團隊從進入新埤社區、藝術參與甚至是介入皆為融洽,才能使得演出順利,打動表演者、觀眾(包括作為外地人的我)。

將地方的歷史記憶、先民開墾以藝術的方式傳承給下一代,認真踏實地將文化紮根於此,更重要的是,地方民眾從開始、投入到籌備/觀看演出,這一過程中所深耕的凝聚力與對公共的參與。若藝術節的定位僅是如此,那目標已經達成。在六堆庄頭劇場活動過後,如何持續在這地方上的耕耘與推動,成了至關重要的問題。


頭擺頭擺,伯公講(不可無料劇場提供/攝影康展彰)

然而,若藝術節已不僅滿足於演出製作過程中凝聚的地方感,如同本文開頭提到的市集所展現,藝術節同時以販售屬於新埤當地的特色商品,試圖透過商品讓外地人消費、觸及此地文化等等。如此,對於當日主要由在地民眾組成的觀眾來說,似乎無用武之地。那麼,藝術節服務的對象與觀眾包含誰?而六堆庄頭劇場此一活動,對於地方來說所扮演的角色、效果又是什麼?這些都是日後規劃與策展上值得深入思索的。


註解:

1、取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2、取自陶淵明《桃花源詩》,描繪兒童與老者皆歡樂與玩樂此一景象。
3、改寫自陶淵明《桃花源詩》,原本詩句為「怡然有餘樂,于何勞智慧」,道出生活非常快樂、安逸,哪裡需要智慧?為貼近本文意旨,筆者在此更動為「『方能』勞智慧」,在這由鄉長主持之鄉親具有凝聚力、參與、歡樂及遊樂等過程中,反而是更讓筆者進一步覺察到公共參與的路徑。

《頭擺頭擺,伯公講》

演出|不可無料劇場
時間|2022/4/17 15:00
地點|左堆/新埤開庄伯公廟前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罪・愛》編導有強大的企圖心,要以一個相對簡單明確的敘事結構,從(陳怡靜的)單一視角,同時檢視、處理多個繁雜難解的議題——媒體生態、新興宗教、家庭暴力、司法正義、創傷記憶,從個人生命與集體意識交會糾結的亂碼謎團中,釐出一條符合因果邏輯的動作軌跡,為那些深陷迷惘深淵的人們,描繪出一幅不同於新聞報導或媒體傳播所呈現的,能讓我們同理、同情的生命圖像。
12月
04
2023
劇中各角色有冤,有怨,無論是女兒無情誤解了父親,妻子無意外遇造成了悲劇,女學生無心害死了老師,如果這些冤結要解決,就必須被打開,才會有可能痊癒。做為女兒的陳怡靜活在惡夢中,反覆輪迴,直到遇見黃巧雲。⋯⋯德國學者韋伯(Max Weber, 1864-1920)談到宗教團體,其領袖經常有克里斯瑪特質(charisma),這來自基督教傳統,象徵得到上帝的幫助,造就跟一般人不同。
11月
30
2023
《神諭之時》編導在這趟從百年後的未來,回返當下的旅程中,以神秘學符碼,交織穿插在連結歷史現實的物件(寶特瓶與幻燈片)與事件(月光社區反迫遷與WDI獨立運動)的脈絡中,建構一則我們並不陌生的末世寓言——先進科技的發展,無法阻止生存環境的崩壞、人類社會的沈淪(確確實實地沉入地下),而這一切都肇因於反覆發生的災異。
11月
29
2023
俗套,乍聽負面,卻是編劇的絕佳手筆。編劇鄭國偉來自香港,《好日子》也為香港話劇團而寫;但場景轉換後仍有效符合臺灣,並與觀眾達到共鳴——這其實就是俗套的功能。
11月
29
2023
從舞台意象來說,導演將「盈虧」的概念發揮的淋漓盡致,整合了繽紛的燈光與壓低視覺的燈桿、肢體,提煉了潛藏在亂世中的焦慮和紊亂⋯⋯
11月
29
2023
藉由疫情這柄放大鏡,讓原本隱形的邊緣立體而真實的跳了出來。以失業社畜變成愛情事業兩得意的人生勝利組為基準,對比主流價值之外的議題。穩定收入與彈性自由的工作,社交無礙與社交恐懼、異性戀與(偽)同性戀,財富焦慮、情感焦慮、階級焦慮⋯⋯各種焦慮迎面襲來⋯⋯
11月
28
2023
面對「跨性別不是存在,只是創作議題」的戲劇產業,出校園連徵選機會都沒有的表演學研究生涯。不用解釋性別,也不被理解存在的助選員職涯。雖然不用解釋,其實解釋也沒用的社會人生活。
11月
27
2023
「保持清醒,非常重要⋯⋯」,這是在《一個沒有神的地方》開場,表演者用饒舌在提醒著觀眾⋯⋯ 創作者選擇以麥克・艾佛(Mike Alfreds)創立的說故事劇場(storytelling theatre)形式,以及《灰姑娘》、《傑克與魔豆》、十五世紀的《愚人船》情節和形象相互交糅、提喻和移植,來道出東南亞移工群體,包含非法黑工、遠洋漁業工人、外籍家庭看護工等,在勞動現場所遇到的實相。
11月
22
2023
《一欉樹仔》建立出視覺上的自然空間擬態,卻又能從其中看見布料、不織布、毛線的材質差異,看見硬挺或柔軟、細緻或粗糙、滑順或毛絨絨的質感差異,看見心曠神怡、幽暗隱微、暗夜可怖、生機盎然的氛圍差異。整座手工布質立體森林,激發筆者從視覺到觸覺,甚至到體感的感官想像力。從一座布製森林,體驗千年台灣杉林的生命經驗。
11月
14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