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挑戰的華格納之旅——NSO《準.馬寇爾的指環旅程》
8月
04
2022
準.馬寇爾的指環旅程(NSO國家交響樂團提供/攝影鄭達敬)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52次瀏覽

徐韻豐


本應作為上個樂季收尾的華格納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本樂季依然無法完整呈現;暑假檔次取而代之的,是一場史特勞斯專場與兩場華格納專場音樂會。

對於交響樂團而言,演奏歌劇與音樂會,無論排練或是演出方式皆截然不同(尤其是演出篇幅近四小時的華格納歌劇),而本次主辦單位選以替代的三檔節目,算是誠意相當十足,份量也相當吃重。演出的挑戰也從原先演出歌劇的挑戰(即要求樂團長時間維持理想的狀態),轉變為屬於音樂會的另一種挑戰——儘管困難的樂段不全擠在同一晚演完,但要在密集地排練中,讓樂手一口氣吃下這些曲目。

 

準.馬寇爾的指環旅程(NSO國家交響樂團提供/攝影鄭達敬)


琢磨於不同取式的挑戰

以《崔斯坦與伊索德前奏曲》作為一場「音樂會」的開頭,相對而言挑戰更大一些。雖然這首樂曲的確是為歌劇而寫的開場「序曲」,但在劇場樂池中,昏暗的環境自然將音樂氣氛點燃,而音樂廳的明亮燈光則為演出這首曲子增添了幾分無形的難度。以NSO的演出狀態而言,管樂的聲音稍嫌偏硬,對於弱音也少了分不經心的自然感,每個樂句都可以聽到些許雕琢過的痕跡。另外木管與弦樂的銜接,也並不理想。而緊接演出的《愛之死》,在馬寇爾的處理下,呈現短句子、漣漪密集、震幅大的狀態,對於張力與效果積累來說,反而沖淡了屏氣醞釀,並在最後一口氣以洪荒之力噴發的快感。以筆者之見,樂團有點過份地貼合指揮的帶領,直到《愛之死》的最末段收尾,音樂才顯得較為發揮自然。

 

準.馬寇爾的指環旅程(NSO國家交響樂團提供/攝影鄭達敬)

 

準.馬寇爾的指環旅程(NSO國家交響樂團提供/攝影鄭達敬)

樂團安排以《魏森東克之歌》取代其他歌劇選段,實則增加演出的難度,畢竟藝術歌曲之美極為細緻,在樂團伴奏之下,許多聲樂家精雕細琢的詮釋會被聲響掩蓋,觀眾尚未領略音樂已無法回頭。歌曲《天使》獨唱家石易巧理應可以表現出更溫暖深厚的音樂,樂團的演奏也略顯飄忽不定、無法沈澱,直到末句歌詞「Geist」才為全體踩下煞車。《站立不動》的開頭則頗為可惜,樂團與獨唱皆過度急促,使得一些細緻的片段少了好好被安置的機會,但石易巧在中間的抒情樂段則有相當理想的發揮,到了第三首《溫室》則完全進入狀況,樂團也不僅是伴奏,同時亦做足了音樂表現,尤其是弦樂的音色緊緊地包覆音樂家,將聲部間的對話交代得清清楚楚。《痛苦》同為樂團演奏激昂的一曲,但樂團相較先前所演出的幾曲,與獨唱之間的一體性已有大幅提升。最後一曲《夢境》,弦樂將人聲輕輕托住,木管也用溫暖的音色包裹聲樂,為這套曲目留下漂亮的收尾。


為史詩巨作取捨的挑戰

下半場NSO演出由指揮馬寇爾親自改編的《指環之旅》——十六小時的巨作要濃縮成四十分鐘的精華版,哪些要保留、保留多少,對於編曲者皆為高度的難題。馬寇爾的版本在全曲最末保留完整的〈齊格飛的葬禮音樂〉與〈諸神黃昏終曲〉,而前三部的諸多片段則選段演出或是刪去不演。以筆者四十分鐘完整的聆聽感受,若以指環終曲收尾,華格納的音樂將動機旋律交替出現,呈現跑馬燈式的回顧,但卻有許多動機片段並未收錄在馬寇爾的《指環之旅》,使得聆聽指環動機之間的「呼應感」被打了折扣,筆者覺得相當可惜。前段的諸多片段,也可能因為篇幅因素考量,時常在樂曲達到高潮前(許多段還是音樂高潮的前一刻)就跳段至下一曲,就聽覺而言總覺得未搔到癢處,並且也令作品少了份全貌感。以演奏視角來看NSO的演出,樂團的表現已算是駕輕就熟,和諧性也在往常的水準之上。

 

準.馬寇爾的指環旅程(NSO國家交響樂團提供/攝影鄭達敬)

台灣的交響樂團因應政府防疫政策,本樂季都還算是「見機行事」的狀態。而NSO近日的演出曲目就算十分吃重,卻也都還能維持一定程度的水準,已是可圈可點。馬寇爾上任至今,雖已累積了幾場表現不俗的演出,但就筆者個人而言,其實還未足夠感受到哪些是馬寇爾個人帶給NSO煥然一新的改變。

筆者期待,馬寇爾做為新上任的音樂總監,能更密集地、多樣地將自己的拿手好菜交給樂團,交給觀眾。

《準.馬寇爾的指環旅程》

演出|準・馬寇爾(指揮)、石易巧(次女高音)、NSO國家交響樂團
時間|2022/7/22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