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挑戰的華格納之旅——NSO《準.馬寇爾的指環旅程》
8月
04
2022
準.馬寇爾的指環旅程(NSO國家交響樂團提供/攝影鄭達敬)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21次瀏覽

徐韻豐


本應作為上個樂季收尾的華格納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本樂季依然無法完整呈現;暑假檔次取而代之的,是一場史特勞斯專場與兩場華格納專場音樂會。

對於交響樂團而言,演奏歌劇與音樂會,無論排練或是演出方式皆截然不同(尤其是演出篇幅近四小時的華格納歌劇),而本次主辦單位選以替代的三檔節目,算是誠意相當十足,份量也相當吃重。演出的挑戰也從原先演出歌劇的挑戰(即要求樂團長時間維持理想的狀態),轉變為屬於音樂會的另一種挑戰——儘管困難的樂段不全擠在同一晚演完,但要在密集地排練中,讓樂手一口氣吃下這些曲目。

 

準.馬寇爾的指環旅程(NSO國家交響樂團提供/攝影鄭達敬)


琢磨於不同取式的挑戰

以《崔斯坦與伊索德前奏曲》作為一場「音樂會」的開頭,相對而言挑戰更大一些。雖然這首樂曲的確是為歌劇而寫的開場「序曲」,但在劇場樂池中,昏暗的環境自然將音樂氣氛點燃,而音樂廳的明亮燈光則為演出這首曲子增添了幾分無形的難度。以NSO的演出狀態而言,管樂的聲音稍嫌偏硬,對於弱音也少了分不經心的自然感,每個樂句都可以聽到些許雕琢過的痕跡。另外木管與弦樂的銜接,也並不理想。而緊接演出的《愛之死》,在馬寇爾的處理下,呈現短句子、漣漪密集、震幅大的狀態,對於張力與效果積累來說,反而沖淡了屏氣醞釀,並在最後一口氣以洪荒之力噴發的快感。以筆者之見,樂團有點過份地貼合指揮的帶領,直到《愛之死》的最末段收尾,音樂才顯得較為發揮自然。

 

準.馬寇爾的指環旅程(NSO國家交響樂團提供/攝影鄭達敬)

 

準.馬寇爾的指環旅程(NSO國家交響樂團提供/攝影鄭達敬)

樂團安排以《魏森東克之歌》取代其他歌劇選段,實則增加演出的難度,畢竟藝術歌曲之美極為細緻,在樂團伴奏之下,許多聲樂家精雕細琢的詮釋會被聲響掩蓋,觀眾尚未領略音樂已無法回頭。歌曲《天使》獨唱家石易巧理應可以表現出更溫暖深厚的音樂,樂團的演奏也略顯飄忽不定、無法沈澱,直到末句歌詞「Geist」才為全體踩下煞車。《站立不動》的開頭則頗為可惜,樂團與獨唱皆過度急促,使得一些細緻的片段少了好好被安置的機會,但石易巧在中間的抒情樂段則有相當理想的發揮,到了第三首《溫室》則完全進入狀況,樂團也不僅是伴奏,同時亦做足了音樂表現,尤其是弦樂的音色緊緊地包覆音樂家,將聲部間的對話交代得清清楚楚。《痛苦》同為樂團演奏激昂的一曲,但樂團相較先前所演出的幾曲,與獨唱之間的一體性已有大幅提升。最後一曲《夢境》,弦樂將人聲輕輕托住,木管也用溫暖的音色包裹聲樂,為這套曲目留下漂亮的收尾。


為史詩巨作取捨的挑戰

下半場NSO演出由指揮馬寇爾親自改編的《指環之旅》——十六小時的巨作要濃縮成四十分鐘的精華版,哪些要保留、保留多少,對於編曲者皆為高度的難題。馬寇爾的版本在全曲最末保留完整的〈齊格飛的葬禮音樂〉與〈諸神黃昏終曲〉,而前三部的諸多片段則選段演出或是刪去不演。以筆者四十分鐘完整的聆聽感受,若以指環終曲收尾,華格納的音樂將動機旋律交替出現,呈現跑馬燈式的回顧,但卻有許多動機片段並未收錄在馬寇爾的《指環之旅》,使得聆聽指環動機之間的「呼應感」被打了折扣,筆者覺得相當可惜。前段的諸多片段,也可能因為篇幅因素考量,時常在樂曲達到高潮前(許多段還是音樂高潮的前一刻)就跳段至下一曲,就聽覺而言總覺得未搔到癢處,並且也令作品少了份全貌感。以演奏視角來看NSO的演出,樂團的表現已算是駕輕就熟,和諧性也在往常的水準之上。

 

準.馬寇爾的指環旅程(NSO國家交響樂團提供/攝影鄭達敬)

台灣的交響樂團因應政府防疫政策,本樂季都還算是「見機行事」的狀態。而NSO近日的演出曲目就算十分吃重,卻也都還能維持一定程度的水準,已是可圈可點。馬寇爾上任至今,雖已累積了幾場表現不俗的演出,但就筆者個人而言,其實還未足夠感受到哪些是馬寇爾個人帶給NSO煥然一新的改變。

筆者期待,馬寇爾做為新上任的音樂總監,能更密集地、多樣地將自己的拿手好菜交給樂團,交給觀眾。

《準.馬寇爾的指環旅程》

演出|準・馬寇爾(指揮)、石易巧(次女高音)、NSO國家交響樂團
時間|2022/7/22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