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靈魂血肉於身體《出脫》
9月
07
2020
出脫(影響‧新劇場提供/攝影黃煚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75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提到青少年,只能用青春、活力、熱情這些詞來形容嗎?可以,但也不是全部。同理,青少年劇場當然也不會只是想呈現青少年的青春、活力與熱情而已。回到人本,看生命主體的結構形成本就多元多樣,除了先天的性格氣質,還有後天環境與教育影響的行為和個性,說青少年是人類生命中第一個最驚心動魄、高潮起伏的轉捩點,一點也不為過!

青春期階段陡增的生長激素帶來身體的劇烈變化,也牽動心理的無常易變,青少年面對自我、他人及社會群體,難免衍生更多騷動不安、疑惑,甚至抑鬱。這種狀況下的青少年,倘若又被困鎖在沉重的課業,被父母親的教養給予的壓力綁縛,有限的快樂,總像在擰一條已快沒水的毛巾。戴上耳機,把自己與世隔絕,乾枯蒼白的青春年少,選擇遁入電玩、電影等影像虛擬世界且深深沉入,肉身靈思茫茫然如飄浮就成了必然。

青少年劇場試圖把青少年從影像世界中拉出來,把生命置放在劇場,重現體驗每一個當下,去和自己與他者的生命平等交流對話。說故事看似容易,但要青少年掏心掏肺坦承說自己的故事,其實是困難的,只要和青少年相處工作過必有深刻感受。然而,劇場就是有魔力,可以慢慢催化、瓦解人的心防,放鬆、專注、靜定下來,再一一打開身心五感去感知,重新直視自我本來的面目,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找尋到真實的自己。

基於此,我常認為劇場就是在幫助人尋回自己的場域。劇場的價值意義奠立在此,更凸顯出戲劇對青少年身心發展與學習的重要,可是為什麼青少年劇場在臺灣仍舊很難推及普遍呢?這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困境!影響.新劇場成立以來在青少年劇場用情至深,投入的精力與成就,從他們一年一度的「十六歲小劇場──青少年扮戲計畫」的成果可以看出端倪。

出脫(影響‧新劇場提供/攝影黃煚哲)

「十六歲小劇場──青少年扮戲計畫」今年演出主題名為《出脫》,「出脫」是台語「出息」、「成就」的意思,也可以指涉青少年身體容貌與心理的蛻變。以意象鮮明有意思的台語詞彙為主題呈現,也符合影響‧新劇場紮根在台南的地域特色。再把地方上開隆宮每年七夕「做十六歲」的慶典儀式轉化在劇場,意喻劇場也能夠幫助青少年成長轉化,那麼《出脫》的意義,不單是一齣戲的圓滿完成,也被賦予對生命更深的期待了。

這齣戲令人驚喜的看見一群青少年的專業認真程度,經歷不到半年的培訓,將一齣九十五分鐘的戲演得一氣呵成,如行雲流水般的節奏,串起一個個讓人笑中帶淚的真實生命故事。舞台布景極簡單,就一個巨大圓池。戲未開演前,透明塑膠袋內裡頭已經躲藏了幾個演員。燈亮之後,幾個演員掙脫而出。這是一個可以有多重詮釋的意象,如子宮孕育胚胎成熟落地,如在蛹裡長大蛻變而出,也如自我解脫走出心籠……。不管從哪一個角度詮釋,都能扣著這齣戲的主題。漸次展開的各段故事,始於一個少女自述是早產兒的回憶,她的身心發展較一般人慢,因此成長過程中經歷許多辛酸嘲笑。還有少女面對父親是清潔隊員的工作,從尷尬不敢承認,到接受感恩,可以無畏懼的擁抱剛工作回來渾身汙臭的父親。這幾個親情題材的處理很直白,沒有過度修飾的誠懇。

出脫(影響‧新劇場提供/攝影黃煚哲)

談耽溺於夾娃娃機的激動與懊悔,滿十八歲後去夜店體驗成年的浪漫幻想,以及腳指甲凍甲嚴重到需麻醉手術切除等幾段,則運用幾分超現實荒謬,結合漫畫式搞笑的形式表現出青少年的創意與幽默。再以麻醉為概念,延伸出面對生活種種困難險阻時,有時會選擇麻醉自己的眼睛、耳朵、嘴巴,不看、不聽、不說的退縮舉動,像一層防護衣,像一個殼提供保護。但這樣的保護終究只是表面,劇場則讓他們勇敢地揭示自己的傷疤與脆弱,增生勇氣與信念,去療癒現實生活中的困頓痛楚,然後從麻醉中清醒過來。

貫穿在《出脫》裡的每一段故事,最可貴的就是真誠、勇敢,看得出來導演在引導這群青少年時,也沒有刻意去雕琢他們的身體、口條,任演員在自然的狀態下流動,反而更能自由展現自己,例如陽沛翰的表演就教人十分驚艷,演口香糖垃圾時自創的Rap和舞步,滑稽可愛;演乩童被神靈附身,接連示現關公、濟公和三太子三種迥異形象,切換俐落精準卻無匠氣,渾身散發的表演細胞,喜感、寫實與細膩兼具,是可造之材!更讓人感動的是他在作品最後分享說的:「原本以為可以在舞台上隱藏我自己,沒想到結果我學會表達自己。」青少年扮戲為的就是追求能自由自在的表達自己,還靈魂血肉於身體安住天地之間。

靈魂血肉回歸了,尾聲演員一個個站上舞台大聲吶喊的心聲,很激動澎湃,也很催淚,我想那一刻他們也出脫於戲,一起共享見證成就一齣戲的「出脫」了。

《出脫》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20/08/23 14:0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接下來,又再次回到相同的疑問:第七屆演出的主題,又將是什麼呢?對於在相同場地演出、相同陣仗的人馬來說,迎面而來的青少年是如此相似卻又不同,面對的故事是極為相似卻又相左。這場戲背後的考驗,又將是另一場關於這個「青少年劇場」計畫的「出脫」,令人期待這場不斷循環而絞盡腦汁的思索。(林佳靜)
9月
15
2020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