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靈魂血肉於身體《出脫》
9月
07
2020
出脫(影響‧新劇場提供/攝影黃煚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19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提到青少年,只能用青春、活力、熱情這些詞來形容嗎?可以,但也不是全部。同理,青少年劇場當然也不會只是想呈現青少年的青春、活力與熱情而已。回到人本,看生命主體的結構形成本就多元多樣,除了先天的性格氣質,還有後天環境與教育影響的行為和個性,說青少年是人類生命中第一個最驚心動魄、高潮起伏的轉捩點,一點也不為過!

青春期階段陡增的生長激素帶來身體的劇烈變化,也牽動心理的無常易變,青少年面對自我、他人及社會群體,難免衍生更多騷動不安、疑惑,甚至抑鬱。這種狀況下的青少年,倘若又被困鎖在沉重的課業,被父母親的教養給予的壓力綁縛,有限的快樂,總像在擰一條已快沒水的毛巾。戴上耳機,把自己與世隔絕,乾枯蒼白的青春年少,選擇遁入電玩、電影等影像虛擬世界且深深沉入,肉身靈思茫茫然如飄浮就成了必然。

青少年劇場試圖把青少年從影像世界中拉出來,把生命置放在劇場,重現體驗每一個當下,去和自己與他者的生命平等交流對話。說故事看似容易,但要青少年掏心掏肺坦承說自己的故事,其實是困難的,只要和青少年相處工作過必有深刻感受。然而,劇場就是有魔力,可以慢慢催化、瓦解人的心防,放鬆、專注、靜定下來,再一一打開身心五感去感知,重新直視自我本來的面目,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找尋到真實的自己。

基於此,我常認為劇場就是在幫助人尋回自己的場域。劇場的價值意義奠立在此,更凸顯出戲劇對青少年身心發展與學習的重要,可是為什麼青少年劇場在臺灣仍舊很難推及普遍呢?這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困境!影響.新劇場成立以來在青少年劇場用情至深,投入的精力與成就,從他們一年一度的「十六歲小劇場──青少年扮戲計畫」的成果可以看出端倪。

出脫(影響‧新劇場提供/攝影黃煚哲)

「十六歲小劇場──青少年扮戲計畫」今年演出主題名為《出脫》,「出脫」是台語「出息」、「成就」的意思,也可以指涉青少年身體容貌與心理的蛻變。以意象鮮明有意思的台語詞彙為主題呈現,也符合影響‧新劇場紮根在台南的地域特色。再把地方上開隆宮每年七夕「做十六歲」的慶典儀式轉化在劇場,意喻劇場也能夠幫助青少年成長轉化,那麼《出脫》的意義,不單是一齣戲的圓滿完成,也被賦予對生命更深的期待了。

這齣戲令人驚喜的看見一群青少年的專業認真程度,經歷不到半年的培訓,將一齣九十五分鐘的戲演得一氣呵成,如行雲流水般的節奏,串起一個個讓人笑中帶淚的真實生命故事。舞台布景極簡單,就一個巨大圓池。戲未開演前,透明塑膠袋內裡頭已經躲藏了幾個演員。燈亮之後,幾個演員掙脫而出。這是一個可以有多重詮釋的意象,如子宮孕育胚胎成熟落地,如在蛹裡長大蛻變而出,也如自我解脫走出心籠……。不管從哪一個角度詮釋,都能扣著這齣戲的主題。漸次展開的各段故事,始於一個少女自述是早產兒的回憶,她的身心發展較一般人慢,因此成長過程中經歷許多辛酸嘲笑。還有少女面對父親是清潔隊員的工作,從尷尬不敢承認,到接受感恩,可以無畏懼的擁抱剛工作回來渾身汙臭的父親。這幾個親情題材的處理很直白,沒有過度修飾的誠懇。

出脫(影響‧新劇場提供/攝影黃煚哲)

談耽溺於夾娃娃機的激動與懊悔,滿十八歲後去夜店體驗成年的浪漫幻想,以及腳指甲凍甲嚴重到需麻醉手術切除等幾段,則運用幾分超現實荒謬,結合漫畫式搞笑的形式表現出青少年的創意與幽默。再以麻醉為概念,延伸出面對生活種種困難險阻時,有時會選擇麻醉自己的眼睛、耳朵、嘴巴,不看、不聽、不說的退縮舉動,像一層防護衣,像一個殼提供保護。但這樣的保護終究只是表面,劇場則讓他們勇敢地揭示自己的傷疤與脆弱,增生勇氣與信念,去療癒現實生活中的困頓痛楚,然後從麻醉中清醒過來。

貫穿在《出脫》裡的每一段故事,最可貴的就是真誠、勇敢,看得出來導演在引導這群青少年時,也沒有刻意去雕琢他們的身體、口條,任演員在自然的狀態下流動,反而更能自由展現自己,例如陽沛翰的表演就教人十分驚艷,演口香糖垃圾時自創的Rap和舞步,滑稽可愛;演乩童被神靈附身,接連示現關公、濟公和三太子三種迥異形象,切換俐落精準卻無匠氣,渾身散發的表演細胞,喜感、寫實與細膩兼具,是可造之材!更讓人感動的是他在作品最後分享說的:「原本以為可以在舞台上隱藏我自己,沒想到結果我學會表達自己。」青少年扮戲為的就是追求能自由自在的表達自己,還靈魂血肉於身體安住天地之間。

靈魂血肉回歸了,尾聲演員一個個站上舞台大聲吶喊的心聲,很激動澎湃,也很催淚,我想那一刻他們也出脫於戲,一起共享見證成就一齣戲的「出脫」了。

《出脫》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20/08/23 14:0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接下來,又再次回到相同的疑問:第七屆演出的主題,又將是什麼呢?對於在相同場地演出、相同陣仗的人馬來說,迎面而來的青少年是如此相似卻又不同,面對的故事是極為相似卻又相左。這場戲背後的考驗,又將是另一場關於這個「青少年劇場」計畫的「出脫」,令人期待這場不斷循環而絞盡腦汁的思索。(林佳靜)
9月
15
2020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