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沒有抗爭的和平自由《老鼠搖滾》
1月
28
2019
老鼠搖滾(好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98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古老的中國年節民間故事〈老鼠娶新娘〉,於1980年代鞋子兒童實驗劇團創團之初,曾經用令人耳目一新的京劇形式,讓這個溫馨趣味的故事開拓了台灣兒童劇場發展的新里程、新視野。

好劇團的《老鼠搖滾》,選擇在農曆春節前演出,再把〈老鼠娶新娘〉的老故事拿出來做創作基底,賦予更多現代思維與情節新釀。光就劇名《老鼠搖滾》而言,就具有許多可以引發思考台灣兒童劇場未來發展走向的意義。

搖滾音樂一般咸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發展成型的音樂類型,有濃厚的反叛象徵;所謂的搖滾精神,也因此可以解釋為是追求自由與抗爭的表現。搖滾骨子裡很西方,挪移到本具有東方中國色彩的〈老鼠娶新娘〉故事裡,不就是一件大膽反叛的事嗎!請注意,「反叛」在這不是貶抑的形容。在我看來,它正是台灣兒童劇場一直需要的活力動能,啟發兒童劇創作表演的多面向開發,而非老是耽溺在裝可愛、戲耍孩子的俗鬧層次兒童劇裡,久而久之,造了一罐罐醬缸,食之無味還不自覺。

《老鼠搖滾》的故事透過兩條敘事線,既可獨立,又有巧妙交會,編就了一齣人、鼠和貓和平共處的安樂景象。戲中獨居的李老奶奶,慈悲憐愛住在家中地下的老鼠,不捨殺生,導致房客不耐搬走。新來的房客樂天,是一個人窮志不窮的街頭藝人,努力上進想成為搖滾歌手。李奶奶待他溫暖慈愛,甚至積極撮合孫女茜茜與他在一起。茜茜是個前景看好的鋼琴家,她與樂天之間,一學古典,一好搖滾,乍看無交集,卻也洩漏了這個故事其實要導引走往沒有抗爭的和平精神方向去。果然劇情最後樂天去參加搖滾歌唱大賽獲得冠軍,他為茜茜作的歌曲,也贏得美人心,抱得佳人歸。

至於李奶奶家的老鼠,在李奶奶的保護下生存得頗安逸,唯一的大威脅是處心積慮想吃牠們的黑貓。老鼠中的阿聰、小美,身分被設定為鼠界的搖滾情侶,正等待時機要成婚。阿聰、小美與樂天,在一次樂天撞到櫃子暈倒後,有了巧妙的相遇與相知,樂天從阿聰和小美身上學習到「樂天」(很有意思的人與動物權力關係翻轉),醒來後更奮發並有自信去參加音樂比賽、以及追求茜茜。樂天成功之後,阿聰和小美也順利在大年初三完婚。

另一個饒具深意的劇情安排,是李奶奶疑似糖尿病血糖過低暈厥,黑貓和阿聰協力拿了神奇糖果救回李奶奶。李奶奶對眾生心懷大愛,她以愛光照世界,不知不覺也感召了黑貓和老鼠們和平相處。看到阿聰坐上黑貓背上急忙去救李奶奶的場面,現場觀眾爆出的笑聲裡,相信絕非嘲笑此景荒謬,而是接收到萬物可以和平共生的喜悅,沒有分別界線,所有的框架束縛打破了。有了自由,所以契合了搖滾精神。

換言之,追求自由與抗爭的表現,還要看事件背後成因,以及分析抗爭當下的動機和手段,而非輕易地就將負面的「反叛」帽子扣上。抗爭也不必然就是要拋頭顱灑熱血;同理,搖滾也不盡然只是無盡的怒吼嘶喊而已。

《老鼠搖滾》這齣戲的搖滾不是激昂熱血的,反而選擇了較理性溫和的態度,反抗了台灣兒童劇場常見的表演模式,從頭到尾運用光影戲,適切地讓現代的燈光炫彩,融入戲中的歌唱情境,讓觀眾也有一絲絲如臨演唱會的感受。光影戲從中國傳統皮影戲脫化再進境,結合電影動畫視覺效果與剪輯效果。物與影,還有各場景,不管遠景、中景、近景或聚焦特寫,靈活淡入淡出、交替作用。正因為活潑,才是自由。

《老鼠搖滾》

演出|好劇團
時間|2019/01/26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