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純粹的動的感受《呼∞吸》
6月
13
2013
呼∞吸(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00次瀏覽
李時雍(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在勅使川原三郎五月《鏡X樂》演後座談上,有另一段有意思的描述:在呼吸中,身體自然代謝,每隔數月,身上新的組成,便會截然不同於舊時的自己,「現在的你不是一年前的你,一年後的,也將不是現在的你。」在呼吸中,生命體如同無限的符號「∞」存在其連續性;另一方面,卻又像是「∞」的莫比斯環帶(Möbius strip),在每一個環結點,展開身體新的空間。自去年鈕扣計畫上的《呼吸》到今年新點子舞展《呼∞吸》,陳韻如的首齣長篇同樣回到「最純粹的動的感受」,回想構成生命體最純粹能動的主題。

有別於《鏡X樂》以身體的動態流變呈現「與空氣相處」的不同動力基礎,《呼∞吸》藉由各種具象化的形式,賦予「呼吸」或「空氣」以造型。序場時Fa、莫子儀、梅若穎等六人一列站於台前,取出手上的氣球,吹氣、洩氣,並輪流轉換至三面方向的觀眾席前反覆重來;身體對應著的吸氣、憋氣,從腳趾末稍細微動作,到終於大口吐氣,退場。接續是陳韻如和劉彥成的一段雙人,不同部位相互觸抵彼此,彷若氣球般輕盈彈起回應的身體。然後是陳韻如另一段solo中,身體能量的串流……。形式上,分作六人的群體,和陳與劉的二組關係,一段銜接一段,並藉氣球作為具象化呼吸的物件;另外,則是當雙人或solo時,六人一組會陸續自舞台的兩個出口處,持麥克風收音身體裡的聲響,混入混音的節奏,台上的兩人則會在擴音出來的節奏變換之中,改變身體的動態。

《呼∞吸》中每一段落的意念(idea)清楚可識,然而卻都未有更多層次的展開,而停留在概念初始;而為了呈現無形的呼吸,也過於囿限在具象化的處理。例如,其中一段,Fa等六人在空間中反覆將氣球拋起,再承接落下的,隨速度趨快或轉慢,氣球因此像是凝滯在半空,過程中也因而呈現身體在空間與他人的關係狀態(這一週的比利時終極舞團Ultima Vez便有一段拋擲方磚的經典片段)。以麥克風呈現所收音的「內在聲響」與「身體」的對應,令人想起董怡芬《我沒有說》(2011)中藉由同樣麥克風形式,放大「語言」和「身體」的制定性。陳韻如與劉彥成發展的一段對待互相身體粗暴的擺置互動,如同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和Ulay(Frank Uwe Laysiepen )一九七、八0年代,探討身體關係的作品《Relation In Space》(1976)、《Light/Dark》(1977)、《Rest Energy》(1980)等,然而也僅只於單一層次的翻轉:劉離去後,陳韻如兀自重複著雙人已然強制的動作過程。

對於《呼∞吸》一作,我想曾經與陳韻如在林宜瑾舞作《終》中合作演出的柯德.林科,所創作混音的音樂,賦予了整支舞作帶有動作視覺上欲突出的氛圍。最引人的,或許更是陳韻如第一段solo中,展現的身體能量在內外之間的串動,相對於她的《Playback》(2011)以背部之為外在造型,這段solo更像是她藉由身心學(Somatics)所欲回歸的內在感知和經驗上。六月號《Par表演藝術》以女編舞家為專輯,其實令人想到卻是這些編舞者們,何以在此一時間點上,共同關注著身體內在性的探索,而呈現差異的提問與其狀態,陳韻如的《呼∞吸》、余彥芳《關於消失的幾個提議Ⅱ》(2012)、蘇文琪《身體輿圖》(2012)……,確值得觀眾持續關注。

而從《Playback》、《呼吸》到《呼∞吸》,陳韻如在跨入長篇創作之際,或許不能僅只藉由單一意念、或形式的組構,而需要對於其所關注的主題,更複雜層次的想法和完成,《呼∞吸》最後結束於幾個人圍在懸掛的麥克風底下,發出呼吸之音,猶顯終始過於簡單的概念。但在另一方面,在目前語彙風格愈益傚似的舞作之中,能見到如此專注於身體,往愈純粹的感受提問的創作,已足以令人期待陳韻如的下一個作品。

《呼∞吸》

演出|陳韻如
時間|2013/06/08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