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可望、可遊《2018 New Wave》
1月
14
2019
2018 New Wave(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提供/攝影劉人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02次瀏覽
吳佳茵(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劇團繼2017年臺南藝術節城市舞台《1+1》後,再次與韓國ON&OFF DANCE COMPANY合作,並新加入香港影像藝術家,共演出〈Runway〉、〈遊觀〉、〈Identity〉三個作品,於台南人戲花園321巷藝術聚落。進入台南人戲花園,映入眼簾的是一間充滿日式風味的房子,觀眾席以L型圍著花園中的方形舞台,樹上掛著耶誕氣息的LED燈,吹著風,仰起頭就能看見樹葉偶爾隨風的搖動,有種悠閒夜晚的感覺。

第一首作品〈Runway〉,音樂響起,舞台燈光也亮起,卻沒舞者出場,不知其他觀眾是否也跟筆者一樣四處張望,霎時間筆者發覺這樣的停頓,就像是一扇進入演出的門,而開啟了這扇門的,是男舞者走進場、手摸著大樹,再慢慢地倒退走向斜後方,他就像真正的人,引導觀眾走進舞者的世界。音樂轉換,舞者們如同走秀般走在舞台上,隨著音樂而帶著不同的主題性;中間穿插了較跳出畫面的耶誕節音樂,彷彿是叫觀眾跳出思緒;再轉換成有節奏性的音樂,舞者的動作也開始有力道,多是抖動的、有律動性的,並且重複Wave;接著像是在太空中無重力的狀態,再重回節奏性,剩下女舞者在舞台中央緩慢凝滯地踏步。當其他舞者又進來時,五位舞者開始群舞,此時的投影像黑洞般吞食,卻又穿插跳出畫面的耶誕節音樂,而音樂變換不同時,舞者們開始放慢動作,靠近並倚靠著牆,舞者們黏膩、相倚靠地向前移動,漸漸聚集成一橫排,最後再散開。

在第一首作品結束後,觀眾們被請去場外,等待著觀眾席的重新配置,當再次進到台南人戲花園時,第二首作品〈遊觀〉已開始,觀眾們放下包包、走進屋子、參與進表演之中。觀眾與表演者,時而帶有距離,時而可以互動,在屋子裡的觀眾不只是演出的一部份,也產生出一種畫面感,如同水滴到紙上所呈現出的那自然的暈染;而觀眾也能親手敲敲打打,融入敲打的節奏。當筆者回到觀眾席,看著台上表演者與媒材間所產生的最表層互動,又離開了先前與作品合而為一的狀態,而跳脫在表演之外靜靜地觀望,此時則感覺屋子的空間的確是一種限制,區隔了舞作的邊界,成為框架。當筆者結合出入之間的這兩種感受,似乎能在虛實、深淺之間取得另一種平衡,整個表演意圖使觀眾能在〈遊觀〉中可行、可望、可遊,而筆者則體會到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變化。

第三首作品〈Identity〉,投影閃爍著星光,四位舞者在右上舞台,直到提琴聲出現,舞者才向前移動,接著另一位舞者也走向前,舉起的腳微微地顫抖;此時樹的枝葉因投影照射,影子恰巧印在牆上,彷彿水墨畫、又像燃燒的火焰,也在微微地抖動。當舞者們聚集在走廊中間的柱子,互相倚靠、重心轉移,此時影子印上後面與側面的牆,人與雙影隱隱地像是三面對話、此呼彼應;其中有位舞者單獨在右舞台,隨著音樂快速起舞,直到音樂漸漸止息,舞者開始發出像喘息、嘶吼的聲音,那投影散開的墨影則像是在舞者體內流動的血液;接著,伴隨著嘶吼聲,舞者兩兩地雙人對話,停頓、推拉、抵制。隨著燈光的明暗變化,舞者時而黏靠,時而穿過牆上的空間,像是一面有開窗戶的牆;當音樂開始出現搖鈴與鼓聲,舞者們的動作質地開始轉變成有節奏、斷斷續續的,就連投影的畫面也是;當舞者發出的聲音漸漸緩下來,轉身啜泣地向上舞台走去時,筆者只能透過那扇窗看著舞者的背影推門消失──最後只餘下空的舞台──燈光與聲音進行著,屋簷尚自噴著水霧,就像一片空白的畫面,使觀眾得以在舞作中喘息;最後舞者走出舞台,不斷緩慢、停頓地抹過臉,彷彿淚猶未乾。

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此次製作《2018 New Wave》,明確地切分為三首風格截然不同的作品,並嘗試運用各種媒材以及觀看方式來創造新的可能性,例如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關係,使得觀眾在半開放式的展演空間中能享有不一般的感官體驗。

《2018 New Wave》

演出|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
時間|2018/12/21 19:30
地點|台南人戲花園  321巷藝術聚落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Identity〉透過抹去身份的肉身,藉由墨漬侵入的隱喻,有著強烈對自我主體認同的壓抑。墨,亦可延伸〈遊觀〉的塗抹行動與對後殖民的反動訴求,亦呼應〈Runway〉那存在於過去時間裡被掩蓋的身份。(石志如)
12月
28
2018
林麗珍與無垢的舞者們在《潮》中,讓「觀看」本身成為一場修行。這部作品不是舞,而是一場被拉長至極限的儀式;不是隔岸觀「潮」,而是自身與萬物的一場深度對話。
11月
06
2025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