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可望、可遊《2018 New Wave》
1月
14
2019
2018 New Wave(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提供/攝影劉人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79次瀏覽
吳佳茵(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劇團繼2017年臺南藝術節城市舞台《1+1》後,再次與韓國ON&OFF DANCE COMPANY合作,並新加入香港影像藝術家,共演出〈Runway〉、〈遊觀〉、〈Identity〉三個作品,於台南人戲花園321巷藝術聚落。進入台南人戲花園,映入眼簾的是一間充滿日式風味的房子,觀眾席以L型圍著花園中的方形舞台,樹上掛著耶誕氣息的LED燈,吹著風,仰起頭就能看見樹葉偶爾隨風的搖動,有種悠閒夜晚的感覺。

第一首作品〈Runway〉,音樂響起,舞台燈光也亮起,卻沒舞者出場,不知其他觀眾是否也跟筆者一樣四處張望,霎時間筆者發覺這樣的停頓,就像是一扇進入演出的門,而開啟了這扇門的,是男舞者走進場、手摸著大樹,再慢慢地倒退走向斜後方,他就像真正的人,引導觀眾走進舞者的世界。音樂轉換,舞者們如同走秀般走在舞台上,隨著音樂而帶著不同的主題性;中間穿插了較跳出畫面的耶誕節音樂,彷彿是叫觀眾跳出思緒;再轉換成有節奏性的音樂,舞者的動作也開始有力道,多是抖動的、有律動性的,並且重複Wave;接著像是在太空中無重力的狀態,再重回節奏性,剩下女舞者在舞台中央緩慢凝滯地踏步。當其他舞者又進來時,五位舞者開始群舞,此時的投影像黑洞般吞食,卻又穿插跳出畫面的耶誕節音樂,而音樂變換不同時,舞者們開始放慢動作,靠近並倚靠著牆,舞者們黏膩、相倚靠地向前移動,漸漸聚集成一橫排,最後再散開。

在第一首作品結束後,觀眾們被請去場外,等待著觀眾席的重新配置,當再次進到台南人戲花園時,第二首作品〈遊觀〉已開始,觀眾們放下包包、走進屋子、參與進表演之中。觀眾與表演者,時而帶有距離,時而可以互動,在屋子裡的觀眾不只是演出的一部份,也產生出一種畫面感,如同水滴到紙上所呈現出的那自然的暈染;而觀眾也能親手敲敲打打,融入敲打的節奏。當筆者回到觀眾席,看著台上表演者與媒材間所產生的最表層互動,又離開了先前與作品合而為一的狀態,而跳脫在表演之外靜靜地觀望,此時則感覺屋子的空間的確是一種限制,區隔了舞作的邊界,成為框架。當筆者結合出入之間的這兩種感受,似乎能在虛實、深淺之間取得另一種平衡,整個表演意圖使觀眾能在〈遊觀〉中可行、可望、可遊,而筆者則體會到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變化。

第三首作品〈Identity〉,投影閃爍著星光,四位舞者在右上舞台,直到提琴聲出現,舞者才向前移動,接著另一位舞者也走向前,舉起的腳微微地顫抖;此時樹的枝葉因投影照射,影子恰巧印在牆上,彷彿水墨畫、又像燃燒的火焰,也在微微地抖動。當舞者們聚集在走廊中間的柱子,互相倚靠、重心轉移,此時影子印上後面與側面的牆,人與雙影隱隱地像是三面對話、此呼彼應;其中有位舞者單獨在右舞台,隨著音樂快速起舞,直到音樂漸漸止息,舞者開始發出像喘息、嘶吼的聲音,那投影散開的墨影則像是在舞者體內流動的血液;接著,伴隨著嘶吼聲,舞者兩兩地雙人對話,停頓、推拉、抵制。隨著燈光的明暗變化,舞者時而黏靠,時而穿過牆上的空間,像是一面有開窗戶的牆;當音樂開始出現搖鈴與鼓聲,舞者們的動作質地開始轉變成有節奏、斷斷續續的,就連投影的畫面也是;當舞者發出的聲音漸漸緩下來,轉身啜泣地向上舞台走去時,筆者只能透過那扇窗看著舞者的背影推門消失──最後只餘下空的舞台──燈光與聲音進行著,屋簷尚自噴著水霧,就像一片空白的畫面,使觀眾得以在舞作中喘息;最後舞者走出舞台,不斷緩慢、停頓地抹過臉,彷彿淚猶未乾。

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此次製作《2018 New Wave》,明確地切分為三首風格截然不同的作品,並嘗試運用各種媒材以及觀看方式來創造新的可能性,例如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關係,使得觀眾在半開放式的展演空間中能享有不一般的感官體驗。

《2018 New Wave》

演出|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
時間|2018/12/21 19:30
地點|台南人戲花園  321巷藝術聚落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Identity〉透過抹去身份的肉身,藉由墨漬侵入的隱喻,有著強烈對自我主體認同的壓抑。墨,亦可延伸〈遊觀〉的塗抹行動與對後殖民的反動訴求,亦呼應〈Runway〉那存在於過去時間裡被掩蓋的身份。(石志如)
12月
28
2018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