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與虛構的平衡《蚵仔夜行軍》
5月
10
2019
蚵仔夜行軍(三缺一劇團提供/攝影沈哲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85次瀏覽
梁家綺(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研究生)

《蚵仔夜行軍》由兩條主線交織,從虛構的蚵仔群體開始,〈靈魂之歌〉唱出了這齣戲的命題:古早充滿礁藻可供飽食的大海,在人類以及火龍(吐菸的工廠)這樣的「歹物仔」來了以後,蚵仔的靈魂與生命之繁衍不再。蚵架上一串串的蚵身究竟是華美的集合住宅還是死亡的墳場?透過布的使用、身體的流動,營造海浪、蚵殼,搭配浪濤聲與螢藍燈光創造出海底的色調與氛圍,演員擬人成蚵群,充滿疑惑的小蚵無意間看到傳說中的萬物之神「HOJA」(其實也就是豢養蚵群、在吃蚵會發出「厚甲(台語)」的人類)吃掉同伴,進而從族群自我建構(或被建構)的世界觀中清醒,離開舒適的家園與畸形變異的野生蚵、蚵群與老蚵仔仙相互辯駁,展開探問自我族群生命的旅程。

另一條線則是現實中三缺一劇團的團員去田野調查所蒐集而來的生命故事或片段,透過阿明伯為中心,旁及其周圍的人物勾勒出漁村的景觀與生活,酗酒者有之、勤奮工作者有之,養蚵串蚵的漁村維持著日常,直到石化工廠來了後村人紛紛罹癌死去,逐漸找不到缺口。這部分呈現中,演員經常跳脫出角色,說明自己與飾演角色的關係,「身為江寶琳的我第一次來到漁村時不能理解也不太會說的海口腔」、「身為導演的我第一次見到阿明伯對寵物狗妞妞的愛與樂天知命(魏雋展在戲中如此自介)」,這樣突然跳脫所造成的毋寧是布萊希特的疏離效果。在此觀眾不得不感到警醒,這些演員既在演譯故事,也是田調者,而眾多罹癌死去的人,一天拚了命地串四百串蚵仔賺取七百二十塊錢的人,也提醒著我們,這是一個個真實的人,真實的人生。

而後,兩條線隨著故事的進程與鋪疊交叉速度變快,以小蚵和畸形蚵所組成的蚵仔夜行軍決定竄進水管,突擊吐著菸的火龍,蚵仔夜行軍作為一種對現實(石化工廠)的抵抗,作為觀眾的我明明知道這些蚵仔是不可為而為之,預視了蚵之死一如罹癌村人之死,卻在演員用刻意放慢的身體展現出在水流中被沖刷翻湧某些時刻,強烈企盼這些蚵能成功,盼望著那裏或許會有某個裂開的罅隙,就這樣直搗進人類權力慾望的核心。

很快地,如同預想的,起義失敗,工廠失靈,最後一幕眾聲喧嘩口號四起的時候,有一種回到抗爭現場的既視感。這個畫面讓我思考了若將劇場作為回應社會議題的載體,或是將戲劇作為一種社會實踐的過程,跟報導文學或類似於台灣真情系列的電視節目/報導有什麼不一樣?我覺得,或許就是在虛構與真實的相互角力。全然的真實畢竟太過沉重了,沒有小蚵與ROCK蚵的戲謔所造成的歡笑,天平將失衡於過多真實現場的無力與無可奈何;沒有幻化的海底世界與蚵仔的想望,村落裡的人就沒有真實生活中可以相互依靠並現身的實體。就網路上所存有的一些影片資料【1】 可以發現從2014《土地計畫-首部曲》,到2016,再到2019《蚵仔夜行軍》,某些地方是經過重新編排與取捨的,至少在2019的版本裡似乎對真實與虛構的比重與輕重重新做了調整,阿明伯的不甘心、氣憤沒有過分的被寫實的顯現與聚焦,反而是透過與國小同學的過往及現今、妻子的罹癌不語、石化工廠派來的永遠只官方說法的負責人等片段的呈現,來擺脫訴諸悲情的作法,是創作者在輕與重的天平兩端細微的調配砝碼的結果。

從駁二小劇場出來的時候,有種胸口剛被填滿卻嘩地一聲,潮水退去,戲是戲,現實是現實的陌異感。畢竟蓬萊倉庫群外圍空間如此整飭平和,駁二鐵道草皮的藝術造景與燈光如此熠熠閃亮,貌似與抗爭、癌症、汙染、死亡全無干係。戲劇有沒有辦法撼動現實我似乎沒辦法那麼篤定,但實踐就是一種抵抗吧,不管成效為何,至少在真實與虛構所創造出的魔幻時空裡,如此有力。

備註

1、公視藝文大道 第145集 貼近土地,用戲劇回應社會議題─三缺一劇團專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ox0pabGrQw&fbclid=IwAR1ZQ81kqqXLgdc_sQISpzKQ0sXG8iWoMMTfYB6Xf3xOzSWkAXqwUoRrvrY

《蚵仔夜行軍》

演出|三缺一劇團
時間|2019/05/04 19:30
地點|高雄駁二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創作者們走進彰化王功、芳苑、雲林台西等地進行田野踏查、訪談和體驗當地生活。經歷了不同年份與不同版本演出的《蚵仔》,必須致敬的是:創作者們在此十年之間並沒有中斷與當地居民的聯繫,仍舊維持著頻率性的田野工作與創作修改。
5月
01
2023
在文本上、在身體上、在表演上,七年來蚵仔/《蚵仔夜行軍》的確是更加豐厚了。在不願被馴服的心情下,才能更落實回到土地去發現阿明伯生長的這個村落,脫去文青的投射與想像,更平衡地由虛到實,去提問我們可以做的選擇。(黃馨儀)
5月
22
2019
從成人小劇場發展脫化的作品在台灣兒童劇場仍屬罕見,不可否認它的生態關懷,教育意圖非常強大明顯,彷彿丟下一顆深水炸彈後,炸出了許多值得省思的議題,包括戲的內涵,還包括兒童劇的發展方向。 (謝鴻文)
4月
12
2017
或許是臺灣女性生命的關鍵字,也是悲劇命運的三元素,更可以說是三位一體的臺灣女性元神:她們有豐沛的「愛」可以給予,她們愛子女、愛丈夫、愛朋友、愛神明、愛芸芸眾生,唯獨不愛自己⋯⋯
12月
07
2023
《罪・愛》編導有強大的企圖心,要以一個相對簡單明確的敘事結構,從(陳怡靜的)單一視角,同時檢視、處理多個繁雜難解的議題——媒體生態、新興宗教、家庭暴力、司法正義、創傷記憶,從個人生命與集體意識交會糾結的亂碼謎團中,釐出一條符合因果邏輯的動作軌跡,為那些深陷迷惘深淵的人們,描繪出一幅不同於新聞報導或媒體傳播所呈現的,能讓我們同理、同情的生命圖像。
12月
04
2023
劇中各角色有冤,有怨,無論是女兒無情誤解了父親,妻子無意外遇造成了悲劇,女學生無心害死了老師,如果這些冤結要解決,就必須被打開,才會有可能痊癒。做為女兒的陳怡靜活在惡夢中,反覆輪迴,直到遇見黃巧雲。⋯⋯德國學者韋伯(Max Weber, 1864-1920)談到宗教團體,其領袖經常有克里斯瑪特質(charisma),這來自基督教傳統,象徵得到上帝的幫助,造就跟一般人不同。
11月
30
2023
《神諭之時》編導在這趟從百年後的未來,回返當下的旅程中,以神秘學符碼,交織穿插在連結歷史現實的物件(寶特瓶與幻燈片)與事件(月光社區反迫遷與WDI獨立運動)的脈絡中,建構一則我們並不陌生的末世寓言——先進科技的發展,無法阻止生存環境的崩壞、人類社會的沈淪(確確實實地沉入地下),而這一切都肇因於反覆發生的災異。
11月
29
2023
俗套,乍聽負面,卻是編劇的絕佳手筆。編劇鄭國偉來自香港,《好日子》也為香港話劇團而寫;但場景轉換後仍有效符合臺灣,並與觀眾達到共鳴——這其實就是俗套的功能。
11月
29
2023
從舞台意象來說,導演將「盈虧」的概念發揮的淋漓盡致,整合了繽紛的燈光與壓低視覺的燈桿、肢體,提煉了潛藏在亂世中的焦慮和紊亂⋯⋯
11月
29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