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入地獄?《蚵仔夜行軍》
5月
01
2023
蚵仔夜行軍(三缺一劇團提供/攝影吳品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61次瀏覽

文 丁家偉(表演藝術工作者/臺大戲劇所研究生)

首演於2014年的《蚵仔夜行軍》(以下簡稱《蚵仔》),是三缺一劇團2013年《土地計畫首部曲》之中進行的創作作品。該作品源自於彼時國光石化及台塑六輕等事件的後續發酵,促使創作者們走進彰化王功、芳苑、雲林台西等地進行田野踏查、訪談和體驗當地生活。經歷了不同年份與不同版本演出的《蚵仔》,必須致敬的是:創作者們在此十年之間並沒有中斷與當地居民的聯繫,仍舊維持著頻率性的田野工作與創作修改。有別於其他劇團保守的經典作品重製,《蚵仔》的演出敘事隨著時空不斷地更迭改動,也雋刻了當代劇場創作與社會人文關懷之間,各個主體彼此吸引、交會、縱橫與離散的痕跡。

「賣光了一切,你的肝和你的肺。」

「他們扔了你的世界,去成為更好的人類。」

——《勇敢的人》草東沒有派對(2016)

《蚵仔》主要以兩個敘事軸線貫穿演出。一個是蚵仔族群之間被信仰、流傳的寓言神話,以及把持神話解釋權(話語權)的揭露與崩解;另一個則是以數個地方蚵農的個人生命故事,紀實著工業設廠於當地的強烈影響。導演魏雋展以流暢的舞台調度,揉合了物件、光影、演奏、偶、影像、肢體等劇場性元素,如詩如舞,《蚵仔》作品美學的呈現,成功展現其打磨十年的細膩與風采。其中又以演員因流淚而白色臉譜上滑落的痕跡(trace)、場上堆疊、裝置、傾到的蚵殼堆所揚起的粉塵,乃至於演員串蚵、剝殼、行船的身體行動,讓日本文化中「存在(existence)即為侘寂(侘び寂び)」【1】的概念在角色故事間斷裂卻又串連的延異著——刻畫時代傷痛——也讓觀眾見證仍然持續未果的哀戚,不斷重演。

《蚵仔》的創作結構以相對的少數族裔敘事出發,符合霍米巴巴提出民族認同時特別強調文化及民族的邊緣、斷裂,以及使「中心發生位移」的潛能【2】。當村里居民因工業污染、連鎖企業進駐而造成的產業衝擊時,產生了對於原有生活不可逆的改變與個人生命的提前終結,形成了在地族群的存在上、個人認同上與生活文化上消亡的焦慮,而民族本身並不是一個想像的社群,他是一個帶有人民的文化差異和異質性歷史的社群。此種解構集體想像的情節也出現在那些蚵群中受污染與生長不良的蚵仔們,他們致力於破除某個虔誠、完整的神話救贖,進而有了消滅火龍——類似神風特攻隊的——極端民族主義式的新認同與自殺式行動,他們位移了歷史進步史觀中心,但誠如霍米巴巴的擔憂:「如果我們太過強調、甚至崇拜文化、民族認同或傳統,或者如果這種鏈結變成強烈的民族主義,對於民族身份的本真性太過專注,就會導向一種限制性共謀。」【3】。此處也是《蚵仔》作品中十分微妙的亮點:民主/民粹/納粹思想與行動,極左與極右的悖離但卻同質異構、相生相滅的特性,著實是當代社會中實存且難以名狀的曖昧之地。


蚵仔夜行軍(三缺一劇團提供/攝影吳品萱)

演出的最後,《蚵仔》的劇情也巧妙疊合了夜行軍的壯烈犧牲和現實中台塑六輕工廠爆炸案的事件,相較於已然無法發聲的夜行軍們,沒有任何相對的慶幸;反倒是每個聚集於廠外抗議的居民們,都有著生命相異卻又期待同質的冀盼,一個個卑微孱弱的身軀、一次次的爆炸聲響、一波波遠方擴散的餘溫,以及一句「我們只是想要真相,為什麼要騙我們?」點燃了一個我們無處可逃的地獄。

「點出一個地獄,當然不能完全告訴我們如何去拯救地獄中的眾生,或如何減緩地獄中的烈焰。然而,承認並擴大了解我們共有的寰宇之內,人禍招來的幾許苦難,仍是件好事。」——《旁觀他人之痛苦》,蘇珊·桑塔格(2010)

視覺性的作品成為點亮地獄的一枚火種,揭露殘酷但同時也凸顯著被掠奪者、受害者存在的形式與本質。在此我想提出一個作品中另一個鮮少被提及的、無聲的主體存在:觀眾。欣賞、目睹、聆聽一個故事,並沒有具備任何社會性或政治能動性的反思與行動。然而,身為異質主體的所有觀眾,對於劇場作品的欣賞脈絡又是如何自我建立與認同的?蘇珊・桑塔格曾在其討論攝影的論述中,提及影像作為一揭露存在的形式,同時也是另一種凝視卻毫無作為的共犯之惡。面對這種激進、批判的理論,我們能做的除了積極避免成為他人口舌間默許的共犯之外,也許也能讓《蚵仔》這些創作者與那些無人知曉的田野生命,命運般聚集的勇氣,以奠基日後我們繼續走進劇場、直面地獄的能量。

最後,請別舉起手槍,這裡沒有反抗的人。【4】


註釋

1、整理自《霍米巴巴》,生安鋒 著。台北:生智出版,2005。

2、同上註。

3、侘寂(侘び寂び)是一種以接受短暫和不完美為核心的傳統日本美學。侘寂的美,有時被描述爲不完美、不恆常、不完全的。其中學者戶倉恆信主張將「侘」視為「問如何(How)的對象,而非問什麼(What)」的概念,將不完全與完全的顛覆過程之中,認識主體逐漸產生「侘」的美學意識。

4、節錄歌詞自《勇敢的人》,草東沒有派對,2016。

《蚵仔夜行軍》

演出|三缺一劇團
時間|2023/04/14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文本上、在身體上、在表演上,七年來蚵仔/《蚵仔夜行軍》的確是更加豐厚了。在不願被馴服的心情下,才能更落實回到土地去發現阿明伯生長的這個村落,脫去文青的投射與想像,更平衡地由虛到實,去提問我們可以做的選擇。(黃馨儀)
5月
22
2019
若將劇場作為回應社會議題的載體,或是將戲劇作為一種社會實踐的過程,跟報導文學或類似於台灣真情系列的電視節目/報導有什麼不一樣?我覺得,或許就是在虛構與真實的相互角力。(梁家綺)
5月
10
2019
從成人小劇場發展脫化的作品在台灣兒童劇場仍屬罕見,不可否認它的生態關懷,教育意圖非常強大明顯,彷彿丟下一顆深水炸彈後,炸出了許多值得省思的議題,包括戲的內涵,還包括兒童劇的發展方向。 (謝鴻文)
4月
12
2017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