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舞蹈流動本質的《波光閃閃的房間》
9月
21
2022
波光閃閃的房間(葉名樺身體家提供/攝影陳宥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19次瀏覽

張懿文

2020年,葉名樺開始發展《SHE》的系列,從鄧肯的自傳起始,到林絲緞作為裸體繪畫模特兒,穿插著在日本田調時關於橫濱瑪麗的故事,交織齣舞蹈史上女子們的私密傳承;2021年,受到疫情影響而發展了《SHE_O.S.-線上播映版》,則描繪了英國首席芭蕾舞伶——瑪歌.芳婷(Margot Fonteyn)、中國第一位學習西方舞蹈的裕容齡,以及臺灣重要舞者與教育者——羅曼菲三人的生命故事;到了今年2022年《波光閃閃的房間》劇場版,葉名樺用三年的時間,探索她身上的舞蹈脈絡,與舞蹈史中曾經相遇的女子,透過一只皮箱的轉譯,將個人的舞蹈練功房轉化成了《波光閃閃的房間》。

 

波光閃閃的房間(葉名樺身體家提供/攝影陳宥中)

 

波光閃閃的房間(葉名樺身體家提供/攝影陳宥中)


光線碎化的形象堆疊出身體脈絡

在中山堂光復廳的古蹟內,斑駁的光影映照出有如舞者的練功房,這是編舞家曾經浸潤在芭蕾、中國民間舞、現代和舞踏等不同舞蹈訓練間的身體記憶,存留在古蹟空間中,映照出來的是由回憶串接而成的歷史,葉名樺其身體的實在舞在其中,轉化在不同舞蹈戲服、流連忘返於華麗閃亮的珠寶裝飾中,猶如出現在記憶場景的片段裡,與光影打在建築體上的斑駁、空洞的牆壁凹痕、廊柱的陰影面和天花板上水晶燈的反射之間,透過光線分割出破碎而零碎的形象,纏繞出中西方舞蹈史的盤根錯節,和藝術家個人生命累積出來的情思與思緒的破簡殘篇,層層堆疊出從過去到現在的身體脈絡。

在大廳底端有如宴會廳中央的兩側長扶梯,分割出有如舞台佈景的三個牆面空間,有如置身在美術展覽般的三頻道錄影,則展示了三段時間上有所關聯呼應的影像,而影像與表演者在實際空間中的互動,彷彿彼此相對共舞。這影像設計的靈活流動,和舞蹈的本質極為相襯,是一種探討「互為主體性」的關係——表演者活生生存在身體,與「此曾在」的影像舞動,然後彼此卻又在共時的情況下,處在同樣的時空之中,讓過去與現在的記憶與真實互相交錯、互動,串織了舞蹈歷史,暗示了當下即是記憶的傳承。


劇場與鏡頭巧妙結合的連續視覺

在後半場,葉名樺拿著皮箱的片段,在進入、流轉、離開的瞬間引領著旅行移動的狀態,而在從預攝的全幅投影影像,轉到手持攝影機拍皮箱內的照片風景,巧妙地以劇場形式連結了長鏡頭的概念,讓虛假真實同時被捕捉在不中斷鏡頭畫面的拍攝手法之中,彷彿也暗示了以身體工作的創作者,一生都活在前輩藝術家風華無限、如明星般耀眼的閃閃發光舞台之上。

 

波光閃閃的房間(葉名樺身體家提供/攝影陳宥中)


這件作品的影像與現場互動處理得極為精妙,是近年來舞蹈與影像互動表演作品中的上乘佳作。然而,若不是之前已經看過前述兩個《SHE》系列作品,而能自動將作品串接成完整的樣貌,對於第一次欣賞此系列且以《波光閃閃的房間》為始的觀眾而言,卻可能覺得有些線索不夠而意猶未盡?彷彿才剛開始要進入狀況,演出竟已然結束。

《波光閃閃的房間》

演出|葉名樺身體家
時間|2022/09/10 19:30
地點|中山堂光復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