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仲夏的夜晚裡,大家用音樂完成美好的回憶,一起用聲音推敲出夢想的輪廓…。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如要徹底推廣合唱藝術,必要往下紮根,在他們的可塑性最好的時機給予正確的合唱知識及養成紮實的技巧,並以歌陪伴隨他們成長。
台北愛樂少年及兒童合唱團為台灣音樂教育辛苦貢獻,多年來成果卓越,為孩子們在學習音樂的起跑點上,打下良好的基礎,也陪伴很多大小朋友愉快的度過青澀的成長歲月。讓孩子們開拓他們的視野,除了數度邀請國際間知名的指揮家來此客席,也積極參與國內外重要的音樂活動,此次請到活躍於國際樂壇的菲律賓指揮家及作曲家帕敏圖安(John August Pamintuan) 來此客席,自然也備受矚目。帕敏圖安深知兒童合唱教育的重要性,多年來他致力於各個年齡層合唱音樂的推廣,用創作來為每一個合唱團量身訂做,用指揮來帶領每一位合唱團員找尋聲音的自信,在音樂中敬業樂群。
帕敏圖安寫有超過四百五十首作品,多年來備受肯定,很多優秀的合唱團皆演唱他的作品,不論是世界各地的民謠、宗教歌曲,讓觀眾感受到音樂的流轉、韻腳的舞動,虔誠的光輝。他常常使用單一旋律,以塊狀的和聲為基礎,托起平行旋律的蜿蜒曲折,並且將原本的主題在垂直與平行中擴增或縮減、堆疊變化,產生出豐富的色彩。他的宗教音樂帶有虔誠肅穆的純淨,善用各式各樣的模仿進行,在脈絡清晰的卡農中,聽見架構、層次、面向、色彩、比例、深淺的精心設計,技巧性與藝術性兼具,更可用以訓練團員的音樂表達能力。
表演A &B班的小朋友們年齡層在8至12歲之間,能夠在年幼時期親炙大師,並被作曲家親自指揮自己的作品固然是很好的機會,但更重要的是要能增加孩子們的自信,選曲的難易適中是關鍵,整場無伴奏的合唱作品的確挑戰這些孩子們的聲音呈現,尤其是與客席指揮合作,在短短幾天內要培養良好的默契恐非易事,在台上的表現略顯生澀。譬如說一開始的菲律賓童謠Manga Wata sa Ripag當中出現耳熟能詳的《王老先生有塊地》,可聽出帕敏圖安精心設計的和聲節奏及優美旋律,但可能是孩子們的怯場成為演唱時的阻力,很多精彩之處被「吞」進去了,無法遊刃有餘的展現出音樂的精彩性。而《情非得已》原為庾澄慶家喻戶曉的歌曲,編寫成合唱曲本身就容易有先入為主的限制,而由這群8至10歲的表演B班的團員來演唱這首超乎年齡的歌曲,似乎就只能將優美的旋律大致唱出,而其他的部份就懵懵懂懂了。
正因有機會與大師合作,團員們也盡心盡力的配合,相信在座的觀眾也看的出他們的努力,青少團的表現令人驚豔,他們所演唱的五首歌曲皆具難度,但他們勇於挑戰自己,在帕敏圖安的帶領下著實發揮出潛力,雖然在聲部平衡及音樂技巧上並非十全十美,但音樂整體的表現仍可圈可點。
或許是票房考量,也或許是想讓整場音樂會更多元化呈現,下半場一開始的復興弦樂團演出,佔去近四分之一的曲目不說,也讓音樂會失焦,既然是「菲」聽不可,是否應該在選曲上或多或少要與「菲律賓」或帕敏圖安本人有關吧? 或是安排樂團與合唱團共同演出亦不失為絕佳的「以樂會友」的方式。但這一部份似乎與音樂會的中心主題脫節。更何況從帕敏圖安的個人網頁中看到,他的作品不僅有為合唱所寫,也有幾首是為弦樂團所寫,可能有一些其他的考量而沒有選擇演奏他的作品,但或許主持人在導聆時多一些說明,盡量讓所有的音樂產生連結,譬如說莫札特、西貝流士等作曲家的作品與菲律賓或帕敏圖安有什麼共同點等等諸如此類的描述,應該就可減少一些突兀感。
在最後的大合唱,徹底發揮了團隊精神,所有團員的士氣達到最高點,尤其最後一首歌The Colors of Peace,為所有的人帶來祝福,誠如這一首首的歌曲,是帕敏圖安送給孩子們的禮物,期許那一晚的演出,能為孩子們找到自己心目中的神奇號角。
《菲聽不可》
演出|台北愛樂少年及兒童合唱團
時間|2017/08/06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