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承擔無力者的痛?《百年之囚》
2月
16
2022
《百年之囚》劇照_攝影_林育全 (5)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66次瀏覽

簡韋樵(專案評論人)


《百年之囚》並不是一場「表演」,而是重複著一段段歷史與政治情境。全程皆矇住「參與者」雙眼,在沒有場景、展演、視覺符號、集體感知之下,逼著我們參與者透過自身肉體去經驗島嶼上的傷痕,並想像與回應著那些不可回復的悲劇。少了觀(spect-),我們不再是被動的「觀者」(spectator),也不再是主動參與劇場的「觀演者」(spect-actor)【1】。

經過一次次的模擬及再現、扮演及體驗,我們彷彿擔當前人的生命接續者,一下被當作日據時代的慰安婦、皇民化時期的台灣人,一下成為了白色恐怖下的左翼分子、黨外運動的民主自由信奉者,一下又是被國家與主流社會集體霸凌的性少數者、少數族群等等,宛如我們身體與這座島嶼相互依偎,這些創傷的記憶以迸發式地返回、反芻,延異為沉浸式的「演者」(actor)。作品的演員與工作人員反而成為了觀眾,一旁觀看著我們「演者」的來去,奇妙地反轉了演員和觀眾的關係美學,以及主體和客體的界線。


百年之囚(黑眼睛跨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被」參與者劇場?

當我被蒙上雙眼,戴上手銬,完全不知兩廳院戲劇院的五樓空間到底有多大,裡頭的團隊有多少人。【2】在不可預測性下,唯一只能把身體交給了在背後操控我四肢的演員,使彼此互為唯一確認的主體,相依為命。換言之,沿途我近乎都採取「被動」狀態緊跟著表演,被捲入這場沉浸式的體驗之中。演員全程拖著我的身體,要我坐下、蹲下、逃跑及扮演各種「行動」。包括要扮演在太平間摸著陳文成遺體,以及扮演湯英伸時拿起刀刺進乾洗店的不良雇主,還有扮演與國家機器朋比為奸的警總線民楊蔚,在身上偷別錄音器出賣朋友等。這些片段場景中的「行動」,皆不是我自己「主動」的選擇,而是跟我同行的演員在替我做的「行動」。「他」到底是我的枷鎖,還是救贖的力量?

在行走的過程中,過往事件一樁樁地迅速襲來,幽閉晦暗帶來的恐懼與好奇不斷交織,還來不及深切與悲傷之際,下一齣悲劇又在上演,倏忽即逝,暈眩感隨之而來。而潛藏於我的內心之聲喊著:「為何我要一直被這樣被操控著?」,「為何我要屈從於非我的操縱?」當參與者被捲入於歷史的洪流,卻又逃不出過往的夢魘,不斷地重複歷史現象,卻也無能去改動暴力的景況,只能被迫犧牲於當時的體制之下。


百年之囚(黑眼睛跨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然而,在無法掌控自我、預知自我行動的情況下,不管我們遭受到外界多大的暴力,我卻毫無膽怯退縮,因為緊跟著我的演員保護著我的安全。在「共同經歷」龐大苦難時成為我最大的後盾,幫我抵禦任何的挑釁與攻擊。甚至我能感受到肉身緊密相依的親密感和陪伴的力量,彼此的呼吸聲與心跳聲此起彼落。進而我在內在卻形成極大的矛盾感:我應該要體會劇中的不自由、未知的驚駭,還是體會演員給我舒適的信任感與安全感?


我該成為行動者,還是卒子?

前段筆者使用「演者」一詞,來形容《百年之囚》的參與者們。相較於自由自在、動能強烈的「觀演者」,「演者」的震驚體驗都是從被引入的歷史情境中感受而來,整段旅程沒有演者逼迫、誘導、喚起、刺激、挑撥等可能,我們接受了雖身處當年場景之外,卻依舊被迫做出與前人一樣的行動。當身體承受極大痛楚時卻只能暗自忍受,難以產生新的回應與抵抗,更無開創革命契機。當我們看見歷史瓦礫碎片時,以肉體去理解、操心威權及現實社會留下的傷疤,但毫無行動的我們該怎麼脫離自身陷入迷茫的痛苦?似乎在這場歷史風暴中形成茫然無知、此路不通的狀態,單單只停留在苦難的單向思維,那我們該怎麼讓痛苦的身體在當代社會擁有解放的動力?當生命被褫奪最基本的生存尊嚴,尤其在接近尾聲,被銬在病床上時,被任意擺佈時,我們似乎也只能束手就擒於當下,放棄掙扎。


百年之囚(黑眼睛跨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演出的最後,參與者們被綁在病床上不停地轉圈,像是掉進縈繞不去的傷痛迴旋裡。當我與其他參與者們共同經驗了直接的迫害和暴力,像在以「紀念碑式再現」去哀悼創作者想哀悼的歷史人物。當我們去感受的那些脆弱不安的複雜生命,單單感覺到「痛」的敘事,就會離歷史創傷更近一些嗎?當「痛」背後的脈絡性與複雜性被隱蔽於人權迫害的議題裡,記憶這段歷史的方式顯得蒼白。至少,《百年之囚》從個體體感出發,迫使我們以最純粹的身體經驗社會的病徵,在當代充斥各種「新」媒體的劇場中,尋找一種反視覺、反科技觀察路徑的可能。


註釋

1、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的「解放」教育思考影響了波瓦在探討民眾劇場(People's Theatre)「觀眾」的概念。若將觀者(spectator)與演員(actor)的結合成觀演者(spect-actor),便打破了台上與台下的角色界線,既是平等、也能讓下層位階保有批判與行動的能動性。參自波瓦(Augusto Boal),賴淑雅譯,《被壓迫者劇場》,新北:揚智,2000年。
2、(編按)《百年之囚》演出前會寄發同意書給觀眾簽署,提及劇中有較為親密的肢體接觸。於演前安排專人向觀眾說明,演出中對於身體接觸有任何不適都可直接跟身邊的演員反應。進場前觀眾被告知使用物件包含手銬、眼罩、耳機以及肢體碰觸等,不同意者可以退票。

《百年之囚》

演出|周翊誠、黑眼睛跨劇團
時間|2022/1/29 14:00
地點|國家戲劇院五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這裡的扮演過程中,觀眾並不是「進入」或「被賦予」一個劃定的角色,以其為基礎來與他人互動;身分是在權力關係中與各種「他人」交涉下所被辨識。
2月
11
2022
然而藉由權力跳轉的操作方式將笑點隱藏在文本結構裡,提供感官娛樂之外的意趣,演員也因著事件的推進能在轉折處強化角色立體感,讓角色生動鮮活,彎彎繞繞之間驚喜不斷
10月
10
2024
《喜妹夢遊仙境:兒童的焦慮劇場》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和互動式的演出,成功將孩子們內心的焦慮與渴望具象化,讓他們在觀賞過程中感受到成長的力量與啟發。這不僅是一場奇幻的冒險旅程,更是一段探索自我、面對困難與追尋成長的旅程。
10月
08
2024
在這次演出中,放大的劇場空間,使得導演與舞台設計必須改變觀眾的位置與視角,讓他們從視野有限的共乘者,變成了全知的鳥瞰者,不能參與,只能旁觀。
10月
07
2024
編導並未安排更流暢且有意義的換場,彷彿唱完一首歌,然後再下另一首的前奏,這齣戲就可以準備開始進入下一段,於是《織男・彼赫巫》大概就是十一首MV的歌單播放,不需要準確連結,也無法有效縫合、或是構成「一個」完整的敘事。
10月
04
2024
《織男.彼赫巫》作為一齣主打泰雅族的原創歌舞劇,但觀點卻與一般的戲劇無異,訴說應該尊重多元性別的差異,卻並未著重在泰雅族身上的異同進行延伸;講述了織布對於泰雅族而言無可取代的獨特與意義,卻也未就此解釋男性不可織布的緣由。
10月
01
2024
《夜燈》不僅僅作品本身小而精巧,連觀眾人數也是不到五十人,因為空間有限,在小小的坐墊上互相緊挨著,形成一種親密的觀賞經驗。
9月
25
2024
綜觀三齣作品,「尋死」命題的有效,基本建立在對於勞動現狀莫可奈何的絕對信任上。然而從勞動狀態、精神缺失到尋死展演,真正具有推演關係的僅有末二者,也就是各種精神狀態的缺失才是促成死亡的動機。
9月
24
2024
一小時上下的泰國廣播電台擷取引出了討論「媒體會如何形塑國族認同?」媒體甚至含括戲劇,劇中我們像在凝視整個泰國社會,然而追根究柢我們還是在觀看導演和編劇提供的虛構的真實,這樣的思考上的錯落感好像帶出一種後設的態度又或來回辯證的關係,令人不由驚喜 。
9月
1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