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望與希望《Dear God》
6月
03
2015
Dear God(創作社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00次瀏覽
劉憲翰(台大商學研究所學生)

這齣戲訴說著潛伏在整個社會、既真實又疏離的社會故事,舞台設計刻意做成一個十字架的樣貌,演員就在這十字架上徘徊演出,似是人從出生就是走向死亡,人的一生就是掙扎與等待救贖的過程。同時也瀰漫著人類「孤寂」與「偏執」的氣息。故事的大量獨白,以文字堆砌出畫面的敘事手法如海浪般一波一波襲來,漸漸揭開故事本身的神秘面紗。

主軸線探討一個單親家庭的父親,發現女兒深夜未歸,狂打了19通電話最後換來女兒死亡的噩耗,其喪女之後內心充滿悲憤壓抑與不願面對真相的心態,透過繼續玩著女兒電玩裡的人物,找尋共鳴與回憶。女兒受不了從小到大被父母遺忘的孤單,決定翹家去找在聽他說話的男子,而這位男人並非真心,只想藉由未成年少女的肉體與毒品來滿足自己內在的空虛,短暫逃離寂寞。女孩的死去與這位男子脫離不了關係,欲替天行道還給人間公義的一位警察,卻無法將男子定罪,最終無罪開釋。從小帶大這位警察的祖母失智,警察的精神寄託與唯一傾吐心事的對象徒剩軀殼,信仰崩壞的警察最後發瘋,親手結束了他祖母與男子的生命。一句「我以為是黑的心結果是紅的,我以為是死的心結果是活的」。在劇末,喪女的父親則在他的自責與回憶中,留下悔恨的眼淚。

故事中穿插出現似流浪漢的三位精神病人,以非寫實的觀點來看,這三人猶如劇中其他人物的精神體、代言者,他們時而出現,在每個角色話語後面緊跟著呢喃,時而又會直接說出劇中人物的台詞,似是潛意識間的對話。他們又代表了基督宗教「三」的符號。在開場演出時,刻意要求演員三人手牽手一起禱告,彷彿三位一體。接續的舞蹈比畫著像天主教聖號的手勢,搭配三拍的搖滾節奏,逐步將人類的思想推向瘋狂的邊緣。若從寫實觀點來看,這三位流浪的精神病人也在尋找彼此存在所帶來的溫暖,同時又想透過藥物、自殺來逃離現實種種的苦難,尋找與逃離、希望與絕望、執著與放下,種種二元對立的元素並行存在,如同線繩交纏在一起,是一種束縛,也是人與其他人之間最後的聯繫,在舞台燈光以藍光及黃光兩相對映色為主題下,貫徹這樣的主題。戲看似黑暗暴力,卻也隱含一種慈悲的原諒。所有事物最終導向絕望,任何努力都毫無回報。但劇作家(馮勃棣)卻沒有讓這樣麼氛圍吞噬眾人,他反對了絕對,提出了各種可能的存在,在劇末,父親在夢境中夢到她女兒與他的對話,他們談及死亡及寬恕,談論到未來的生活,執著父親到最終是否能走出憂傷,看似不可能,但也有可能。傳遞出身為一個人對於最後希望的祈求,從內心中發喊出Dear God。

整場戲看得出導演傅裕惠對於水源劇場運用的巧思,以及演員們凝鍊的表演,唯可惜在於角色的大量獨白與角色性格之間相衝突,又或是幾個類型角色如女兒、警察、男人等角色略過單一平面,一旦兩相對戲,加上拖垮節奏的獨白,讓這齣戲的調性趨緩,讓觀眾觀看時陷於一種無奈的等待。演出時期,台北恰好又發生一件隨機割喉命案,寬恕,或繼續漠然社會這一切,也考驗著台灣人的智慧。

《Dear God》

演出|創作社(傅裕惠)
時間|2015/05/29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三個既無實名亦無身分的代號人物A、B與C,是《Dear God》在我們以身分、名字作為對他者的認知下所進行的設計。更在導演丁家偉的手上,以失控、狂亂與異常的形象重詮劇本寓意,並反射出疼痛之於逃跑的意義。(吳岳霖)
7月
23
2018
表演策略複雜,並不往完全低限的方向走去,時有訴諸情緒,卻又瞬間以各種方式干擾,打破情緒,刻意疏離,阻斷當下片刻真實積累而成的張力,揭露扮演本質,在演員狀態時進時出下,像是遊戲人間。(吳政翰)
6月
23
2015
導演在畫面的處理上擁有獨特的美感,運用場地去創造不同時空的交互對話,我們如同見證了一個世界的形成與崩解,快速翻閱人世間善與惡的頁面。可惜宗教符號濃厚,直接告訴了觀眾這齣戲的基調。(黃怡華)
6月
04
2015
整齣戲瀰漫著一股濃厚佈道大會的氛圍,這是導演與劇作者馮勃棣竭盡所能想要告訴觀眾的訊息。可惜就是這股太過用力的力道,淪為一種刻意與自以為是的天真,強迫觀眾買單而形成意識型態的霸凌。(葉根泉)
6月
02
2015
結論實在下得太早,遂變得毫無重量。那些埋伏的默默,於正常中發酵的危險,以及幽閉於自我中無法溝通的孤獨,都散佚在整個被拉大、被誇張化、流動化的調度中,並被「合理化」為一群都市邊緣人的夢境;也失去了戲劇一觸即發的張力。(林乃文)
6月
02
2015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