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形成與崩解《Dear God》
6月
04
2015
Dear God(陳藝堂 攝,創作社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46次瀏覽
黃怡華(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生)

台灣近幾年來,文學獎舞台劇劇本作為戲劇創作的作品陸續產生,創作社在過去就曾搬演過《我為你押韻─情歌》、《檔案K》、《逆旅》三部得獎作品。而這次創作社演出的《Dear God》,為編劇馮勃棣第四度拿下(第十五屆)台北文學獎舞台劇劇本的評審獎作品,字字提問且探討人世間的罪與罰、贖罪與原諒。整齣戲分為十二場,分場不連續的發展情節,劇中父親、警察、男子、女兒、ABC都各自有一個「結」來困住他們前進:父親走不出失去女兒的傷痛、警察認為正義失效了、男子得不到他人的原諒、女兒認為自己被遺棄、ABC逃離不出去,劇中大量獨白在描述「結」的痛苦產生,一切的惆悵還正在舞台上醞釀,卻在最後收尾時瞬間地「解」開了、蒸發了,似乎意指站在十字舞台就能獲得愛與原諒,若心靈未釋放,尋求巨大力量只是讓自己好過。劇中台詞雖提及九一一恐怖攻擊、日本核災海嘯、基因病變,光靠台詞的渲染其實有限,當下的感受並沒有事後看劇本來的強大有力,如何轉換成讓觀眾能接收到文字的力量應再思考。

舞台設計使整個水源劇場既定的面向全被打破,不對稱的十字架造型舞台沒有過多華麗裝飾,巨大十字架是舞台是告解也是聖殿,觀眾依十字架的四個區位自由入座。演出時,演員憤怒與無助的表演在這十字架上無所遁形,試圖逃走的 ABC時而場上時而場下遊移,讓表演區和觀眾席存在著模糊的界線,我們在觀看也意味著我們在禱告。特別是,音樂使用上減少旋律,「去旋律」更能讓觀眾專注在演員的表演和如詩般的台詞上,而運用聲響的重複性製造出節奏,像是演員繞場跑的達達腳步聲、奶奶坐在輪椅時聲音運用病房儀器的「逼—逼—逼」短音重複、警察搥心臟產生漸強的「碰—碰—碰」金屬開鑿音、高頻率噪音,聲音的速度感緊密結合台詞,在聽覺上產生壓迫感和有股迎面而來的恐懼,烘托氛圍恰到好處不至於有疏離。演員拉下繩子讓繩子重擊地板,突如其來的巨響讓人驚嚇也宣示下一場救贖的開始。

一位父親需要多大的力氣,才能面對悲傷?特邀演出的符宏征飾演父親,精準詮釋出失去女兒的懊悔,失控和恍惚的層次表現豐富且自然,尤其在處理大量獨白上的節奏拿捏得宜,字句間的停頓更是充滿力量,渾身是戲地撐住全場能量。相較之下,劇中的女兒在表現上太過於「放」,情緒上處理單薄,過久的高亢嗓音讓筆者聽覺疲乏連連出戲。劇中想實現正義的警察,在詮釋上臉部表情用力過猛,太過激動的表現正義反而失控了,與奶奶訴說的大量獨白若是能再添加點情感會更有說服力。整體來說,導演在畫面的處理上擁有獨特的美感,運用場地去創造不同時空的交互對話,我們如同見證了一個世界的形成與崩解,快速翻閱人世間善與惡的頁面,如此疏離卻又親密。可惜宗教符號濃厚,開演前Announce最後一句是「這不是一場表演,請與我們一起禱告」,直接告訴了觀眾這齣戲的基調。

《Dear God》

演出|創作社劇團(傅裕惠)
時間|2015/05/28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三個既無實名亦無身分的代號人物A、B與C,是《Dear God》在我們以身分、名字作為對他者的認知下所進行的設計。更在導演丁家偉的手上,以失控、狂亂與異常的形象重詮劇本寓意,並反射出疼痛之於逃跑的意義。(吳岳霖)
7月
23
2018
表演策略複雜,並不往完全低限的方向走去,時有訴諸情緒,卻又瞬間以各種方式干擾,打破情緒,刻意疏離,阻斷當下片刻真實積累而成的張力,揭露扮演本質,在演員狀態時進時出下,像是遊戲人間。(吳政翰)
6月
23
2015
戲看似黑暗暴力,卻也隱含一種慈悲的原諒。所有事物最終導向絕望,任何努力都毫無回報。但劇作家卻沒有讓這樣麼氛圍吞噬眾人。(劉憲翰)
6月
03
2015
整齣戲瀰漫著一股濃厚佈道大會的氛圍,這是導演與劇作者馮勃棣竭盡所能想要告訴觀眾的訊息。可惜就是這股太過用力的力道,淪為一種刻意與自以為是的天真,強迫觀眾買單而形成意識型態的霸凌。(葉根泉)
6月
02
2015
結論實在下得太早,遂變得毫無重量。那些埋伏的默默,於正常中發酵的危險,以及幽閉於自我中無法溝通的孤獨,都散佚在整個被拉大、被誇張化、流動化的調度中,並被「合理化」為一群都市邊緣人的夢境;也失去了戲劇一觸即發的張力。(林乃文)
6月
02
2015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