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內的動物骨骼《活著》
11月
02
2020
活著(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攝影陳曉威)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35次瀏覽

張懿文(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看似是人,但又或許不是人,是什麼樣的狀態?

在傅雅雯和周書毅合作的作品《活著》中,藝術家傅雅雯的裝置上配置著二十四條彈簧,搭配現場感應的音響裝置,這二十四條彈簧成為編舞家周書毅身體上延伸的二十四塊脊椎骨。表演者站在危險的鏡面裝置斜坡上,身上披著密密麻麻的繩索,身體延伸到空間裡,與裝置融為一體:他在這個幾何斜坡鏡面上的舞動,每個掙扎、遲疑和呼吸停頓,與裝置計算產生出不同的現場聲音;而在光線照射下,周書毅的身體、腳下鏡面裝置的倒影,與反射在牆上的光影,呈現出真實、地面與背影等三重反身的倒影;表演者時而彎身貼地、時而蹲臥、攀爬、匍匐前進;而當他站起身時,以壓腳背走路的姿勢,掙扎撲倒在地、屈伸反折、延展彈跳;在重力驅使下,在斜面裝置上向下滑溜墜落。在每一個彈簧張力增強的緊繃時刻,又或是在表演者身體縮小朝向角落的狀態下,周書毅的身體不斷地來回拉扯和擺弄彼此在空間中的位置,他在裝置斜面移動時的每一個延展或緊縮動作,都隱喻著身體與空間的關係,在協商中尋找身體可以承受的彈力數值。

《活著》以編織機器鋼骨般束縛的物件,讓人重新思考人作為生物的起點—脊椎動物如何面對不平穩的重心狀態、如何對地心引力取得平衡,這般「似人而非人的活著」狀態,即是在處理人類身體站立前後,與自然和重力之間動力發展的身體歷史。作品中被二十四條彈簧所綁住的身體,似乎可以被視為是一種對「外骨骼」(exoskeleton)的討論 ——「外骨骼」是節肢動物外殼的俗稱,如螃蟹的殼、昆蟲的角質堅硬有如骨骼;在科幻電影或小說中,「外骨骼」也可以成為人類支架的新科技技術,而在《活著》中,二十四條彈簧即是一種沒有重量、沒有實質體的外骨骼,但對人體本身具有存有學上的影響【1】,延伸此「外骨骼」的概念,舞者活生生有血有肉的身體,似乎也可以視為是一種被「內脊椎」支撐的身體,而機械裝置的二十四塊脊椎骨,或許可以被稱為是「外脊椎」的支持,在「內脊椎」與「外脊椎」的互動中,讓我們重新省思生理結構的可能,並在現場裝置對抗地心引力的限制中,實驗當代舞蹈的不同面向——將人重新置放到做為脊椎動物的脈絡,從四足到雙足而立與地心引力之間的關係。

活著(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攝影陳曉威)

舞蹈史即是在處理人,作為脊椎動物,與自然和重力之間動力發展狀態可能的一個身體歷史:舞蹈史上芭蕾掂高腳,向上提升去除地心引力重心的限制,追尋輕靈空氣的美感;現代舞赤足而舞,重新探討身體與土地的關係;而後現代舞時期,編舞者開始使用非地面(如牆面等)垂直地表的空間,在在都顯示了舞蹈與地心引力的密切連結。而除了西方古典舞蹈,若思考太極導引的身體樣態,講求氣韻與呼吸在身體內部和周身地域的氣場連結;原住民舞蹈中踏步與地球土壤的關係;拉丁美洲舞蹈裡,身體使用臀部扭動的感性慾望;又或是在編舞家劉紹爐的嬰兒油系列作品中,塗上嬰兒油的舞者,在絲滑的油潤感中產生的自由重力動態,揭示了限制和開放身體與地心引力重力關係的可能;而在傅雅雯和周書毅的《活著》中,運用了二十四條與身體綁在一起的彈簧,創造了一個受到全新地心引力影響的身體空間,裝置亦如外骨骼,讓編舞將整體環境與感知對象的在場都納入考量,成為一種新的美學形式,拓展空間、人體與四周的平行垂直向的運動狀態,這些運用身體動作的不同方式提醒了我們,關於人類作為脊椎動物,從地面到站立過程中,身體與地心引力之間的動力關係,和原發慾望如何驅動了身體動作。

拉扯的彈簧,呈現出限地製作的裝置多樣性,《活著》的裝置藝術若與不同身體訓練的工作者合作,或許會演繹出脊椎動物的不同想像,這件作品在斜坡面對地心引力的抗衡中,演繹了脊椎動物從四隻腳變成兩隻腳的變形狀態,或許也暗示了在COVID-19的疫情陰影下,人面對生存的掙扎,並巧妙地回應今年國美館「禽獸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的策展主題——策展人姚瑞中由佛學為切入點,反思人作為動物身上的動物性,並藉以探究有關人與動物之間二分與相似的議題,在策展人精心規劃以「獻祭與救贖」、「生物經貿潛史」、「無名戰爭肖像」、「實驗室/手術室/標本室」、「節慶/沙洲/綠覆率」、「獸倣者/獸形人」、「棲息地/動物園/國家公園」等主題的展覽中,《活著》以行為暨臨場藝術/多媒體裝置表演的方式,將人放置於脊椎動物的物種脈絡之中,帶領觀眾感同身受的身體的欲力與掙扎,進而反思人作為獸的遐想。

註釋

1、關於以上對於「外骨骼」的討論,請參考Parikka, Jussi. 2015. A Geology of Media.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此書為媒體理論對人類世討論的重要論述。

《活著》

演出|傅雅雯、周書毅
時間|2020/10/17 16:10
地點|國立台灣美術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