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聽動覺共振的飽滿動律《舞力》
10月
15
2019
南之頌‧舞力(舞蹈空間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33次瀏覽

張思菁(2019年度駐站評論人)

舞蹈空間三十周年開幕秀,再度與日本編舞者島崎徹合作製作《舞力》,演出三支不同風格的舞作。

第一支由島崎明星舞團日本舞者演出的經典舊作《零極限》,將人體動作組合,與音符組織旋律之層疊流動發揮到極致,是視聽與肢體交織的集大成之作。由群舞從左上舞台到右下舞台形式的卡農,再到全組中分散的三人,與其他不同人數組別的輪作,肢體動作流暢而連綿不斷。群體舞者要能暢快舞動並與音樂緊密叩合,彷彿沒有啟動點、也無結束點的肢體往返,讓部分與整體營造出身體的動律節奏與律動感,所有的動與靜都相當精準且回歸到身體。此作品讓流動成為「是零也是一」的肢體循環之「道」,呼應著宇宙萬物的運行法則與哲思。

運用臺灣原住民當代創作音樂的舞作《南之頌》,由舞蹈空間舞者身著較為寬鬆的大地色系多件式服裝,缺少上一支舞作貼身乾淨的線條,則更挑戰舞者們的動作精準度與質地。延續島崎徹視覺化音樂之編創手法,讓群舞者動作流暢不斷地與原住民歌聲中的層疊族語相互呼應,精力綿延接續不斷。擅長使用的卡農與分部輪唱形式,或者讓舞者們手接手搭肩連結的三角形隊形,或者讓舞者們在大圓路徑中以仿若華爾滋的高低動律大步流動行走,都營造出一個集體和諧齊動,卻又有個別展現與分部展現獨特肢體表達的機會,剛好恰如其分地呼應了原住民吟唱中常讓我感受到的「群中有我‧我歸屬群」之聽覺視域。在段落《媽媽的歌》快板群唱而鼓聲活潑的歌曲中,編舞者卻大膽選用獨舞來詮釋這種歡快氣氛中從淘氣到感恩的天真與轉折。本場女獨舞者姵君能在連綿快速的能量流動和清脆俐落的動力質地之間快速轉換,無論是跨越大距離的跳躍移動或直接轉到地上跪姿,乾淨精準地一氣呵成,展現氣場強大而足以與音樂群唱抗衡並產生對話空間。而在音律中就有層疊流動感的歌曲《路》之中,島崎徹運用三對雙人舞前後高低互換位,流暢地變換舞伴執行類似而不全相同的動作組合。最後唱念詞的部分,則集結全部群舞者在上舞台,最中間女舞者季萱呼應主要敘事聲音,搭配手臂上半身較大、較激烈動作而配合音調向前走,其他舞者動作則為偶有的出現、有的呼應底音裡的呼應頓拍,群體往前移動但是用自己步調與節奏漸漸遍布舞台,彷彿乘著歌聲的層疊一波又一波向前撲湧,身體如話語般開展而有綿延承續的寓意,相當美麗。

節奏快速而鮮明的《瞬舞力》,則是以彷彿八○年代美式流行搖滾音樂,運用張力十足、精力充沛四射的快速動作組合,打造出能讓舞者恣意揮灑能量的舞作。許多大幅度動作橫越舞台或分組進入又快速穿越與離開的動作編排與組合,讓這支舞作的流動更極致強烈與幅度更大,而與第二支舞作的涓流不息感大為不同。中間有一段由舞者們圍成大圓型,舞臺正中間則降下一個奇怪形狀的鋼架上面嵌著幾顆不同方向的燈,向外探照。在由光所標誌出的圓周道路上,舞者們身體略低的半蹲在路徑上移動,上半身有些類似土風舞的動作元素。這令我聯想到謝克特(Hofesh Shechter)善用的土風舞集體動作變形,但島式風格的乾淨繁複與流暢銜接讓這些元素顯得更為科技現代感,而彰顯為儀式中預言未來的寓意。舞作末段由舞者們站成一排,面向後,右手握拳舉高,燈光打在他們的拳頭上,彷彿暗喻著對自由的呼喊或大環境對抗與抗爭之永不止息。

島崎徹的獨特島式編創風格,在數年與舞蹈空間合作發展之下,此次製作除了永遠神乎其技的絕妙音樂性肢體編排外,也拓展到跨文化欣賞理解學習的編創視野。不僅在舞蹈表演技巧與詮釋方法上,不斷拋出讓舞蹈空間舞者們試圖精進與駕馭的過癮挑戰;也讓臺灣觀眾在精準流暢又繁複的島式風格肢體中,享受一場視覺、聽覺與動覺都滿溢而大呼過癮的觀賞經驗。

《舞力》

演出|舞蹈空間、島崎徹
時間|2019/09/29(日)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