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亂倫抵抗國家暴力《安蒂岡妮》
9月
30
2013
安蒂岡妮(許斌 攝,牯嶺街小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80次瀏覽
鴻鴻(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由王墨林編導的《安蒂岡妮》,劇中復辟的克里昂政權倒行逆施,彷彿呼應著正被全民公幹的復辟國民黨政權。原劇中國家和個人、理法和人情的辯證,由於劇中掌權者肆無忌憚的邪惡,失去了擷抗平衡,變成一面倒的控訴,似乎也更符合當前的社會現實,令人熱血沸騰。改編後的語言精練優美,直指人心,迥異於一般希臘悲劇譯文的曲折論證與層出譬喻。然而,這齣戲可堪探究之處遠過於此。

《安蒂岡妮》的改編版本不勝枚舉。取材古典,必然有所取、有所捨、有所變,「時代精神」自在其中。王墨林版本的最大改動,在於改變了安蒂岡妮的愛情。索發克里斯原著安排國王克里昂的兒子希門與安蒂岡妮相戀,而且即將成婚。由於安蒂岡妮和舅父──也是她未來的公公橫生衝突,在囚牢中自縊,希門憤而弒父不成,舉劍自盡,他的母親也受不了打擊而共赴黃泉。克里昂毀人倫常的剛愎自用,導致自身的家庭瓦解,也因而得到慘痛教訓。但王墨林完全捨去希門這個人物,安蒂岡妮愛戀的對象其實是死去的哥哥。「亂倫」的禁忌從他們的父親伊底帕斯,竟一路延伸到兒女身上。安蒂岡妮堅決要收屍的意志,於是不只源於親情倫常,反因附加上兄妹戀,而顯得「違逆倫常」!

這一關鍵性的改動,讓全劇的意涵丕變。統治者訕笑安蒂岡妮的畸戀,讓法理與人情的對比更顯曖昧。王墨林把希臘悲劇的亂倫主題發揚光大,擴大了不被社會容受的邊緣族群的邊界。於是,劇中考驗的,反而是觀眾的認同:是要站在強硬的克里昂那邊,還是亂倫的安蒂岡妮?相對於伊底帕斯因無知而誤犯的亂倫之罪,安蒂岡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光明正大,豈不更駭人聽聞?然而,如果觀眾能因《白蛇傳》而接受人蛇戀情,為何不能接受安蒂岡妮的兄妹戀?愛情不但超越政治立場,還超越世俗倫常。這齣戲對觀眾的道德底線提出顛覆與挑戰,也給了滿口道德的偽善政治,一記響亮的耳光。

同時,隨著克里昂家庭悲劇的消失,統治者也失去反省懺悔的機會。無疑這也更合乎歷史現實──他們通常只有被革命或政變打倒,沒人會自動知恥謝罪。演出中以報告劇的方式,平行拼貼二二八與白色恐怖、光州事件、天安門事件,造成的效果不只是呼應古今的國家暴力史,更強烈的是一種反覆被踐踏的憤怒。原劇因慘痛結局造成的洗滌與反省,在王墨林的版本中卻因歷史的重重重壓而一片黑暗,看不見出口,只有反覆申述的抗爭意志,在嫋嫋獨鳴。

從這個觀點,王墨林的許多選擇於是可以理解。原劇從未真實出現的屍體作為全劇核心意象,一開始就放在舞台上,讓全劇從死亡開始,也在死亡中結束。來自南韓、中國、和台灣的四位演員,不同腔調的語言並未如跨文化劇場通常熱中的,用來彰顯角色各自的立場或性格差異,反而融會無間,訴說東亞威權統治下的共通記憶。他們既是主角也是歌隊,彷彿不同時刻裡,我們時為旁觀者、時為當事人,時為受難者、時為加害者或幫兇。而小劇場中過度擁擠的傾斜舞台,簡直讓演員無從施展肢體,只能以簡約的姿勢控訴,更添全劇的壓迫氣氛。在這樣壓縮的表現空間裡,飾演安蒂岡妮的洪承伊,以凝定的眼神姿勢懾人心魄;飾演克里昂的白大鉉,近似歇斯底里抽搐的無意識抹拭動作,更是搶眼。這些扭曲壓抑的身體,為這密不透風的時代,刻下最貼切而難忘的印記。

《安蒂岡妮》

演出|身體氣象館、空間劇場(韓國)
時間|2013/09/27  20:0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齣戲語言毫不尷尬忸怩,彷彿三種語言之間並無隔閡,更帶出了導演縱觀東亞政治暴力與殺人史的雄渾企圖。互相對話,並暗指(實際上是直指)今日台灣已迫在眉睫的民主革命。(鄭芳婷)
9月
22
2013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