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亂倫抵抗國家暴力《安蒂岡妮》
9月
30
2013
安蒂岡妮(許斌 攝,牯嶺街小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061次瀏覽
鴻鴻(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由王墨林編導的《安蒂岡妮》,劇中復辟的克里昂政權倒行逆施,彷彿呼應著正被全民公幹的復辟國民黨政權。原劇中國家和個人、理法和人情的辯證,由於劇中掌權者肆無忌憚的邪惡,失去了擷抗平衡,變成一面倒的控訴,似乎也更符合當前的社會現實,令人熱血沸騰。改編後的語言精練優美,直指人心,迥異於一般希臘悲劇譯文的曲折論證與層出譬喻。然而,這齣戲可堪探究之處遠過於此。

《安蒂岡妮》的改編版本不勝枚舉。取材古典,必然有所取、有所捨、有所變,「時代精神」自在其中。王墨林版本的最大改動,在於改變了安蒂岡妮的愛情。索發克里斯原著安排國王克里昂的兒子希門與安蒂岡妮相戀,而且即將成婚。由於安蒂岡妮和舅父──也是她未來的公公橫生衝突,在囚牢中自縊,希門憤而弒父不成,舉劍自盡,他的母親也受不了打擊而共赴黃泉。克里昂毀人倫常的剛愎自用,導致自身的家庭瓦解,也因而得到慘痛教訓。但王墨林完全捨去希門這個人物,安蒂岡妮愛戀的對象其實是死去的哥哥。「亂倫」的禁忌從他們的父親伊底帕斯,竟一路延伸到兒女身上。安蒂岡妮堅決要收屍的意志,於是不只源於親情倫常,反因附加上兄妹戀,而顯得「違逆倫常」!

這一關鍵性的改動,讓全劇的意涵丕變。統治者訕笑安蒂岡妮的畸戀,讓法理與人情的對比更顯曖昧。王墨林把希臘悲劇的亂倫主題發揚光大,擴大了不被社會容受的邊緣族群的邊界。於是,劇中考驗的,反而是觀眾的認同:是要站在強硬的克里昂那邊,還是亂倫的安蒂岡妮?相對於伊底帕斯因無知而誤犯的亂倫之罪,安蒂岡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光明正大,豈不更駭人聽聞?然而,如果觀眾能因《白蛇傳》而接受人蛇戀情,為何不能接受安蒂岡妮的兄妹戀?愛情不但超越政治立場,還超越世俗倫常。這齣戲對觀眾的道德底線提出顛覆與挑戰,也給了滿口道德的偽善政治,一記響亮的耳光。

同時,隨著克里昂家庭悲劇的消失,統治者也失去反省懺悔的機會。無疑這也更合乎歷史現實──他們通常只有被革命或政變打倒,沒人會自動知恥謝罪。演出中以報告劇的方式,平行拼貼二二八與白色恐怖、光州事件、天安門事件,造成的效果不只是呼應古今的國家暴力史,更強烈的是一種反覆被踐踏的憤怒。原劇因慘痛結局造成的洗滌與反省,在王墨林的版本中卻因歷史的重重重壓而一片黑暗,看不見出口,只有反覆申述的抗爭意志,在嫋嫋獨鳴。

從這個觀點,王墨林的許多選擇於是可以理解。原劇從未真實出現的屍體作為全劇核心意象,一開始就放在舞台上,讓全劇從死亡開始,也在死亡中結束。來自南韓、中國、和台灣的四位演員,不同腔調的語言並未如跨文化劇場通常熱中的,用來彰顯角色各自的立場或性格差異,反而融會無間,訴說東亞威權統治下的共通記憶。他們既是主角也是歌隊,彷彿不同時刻裡,我們時為旁觀者、時為當事人,時為受難者、時為加害者或幫兇。而小劇場中過度擁擠的傾斜舞台,簡直讓演員無從施展肢體,只能以簡約的姿勢控訴,更添全劇的壓迫氣氛。在這樣壓縮的表現空間裡,飾演安蒂岡妮的洪承伊,以凝定的眼神姿勢懾人心魄;飾演克里昂的白大鉉,近似歇斯底里抽搐的無意識抹拭動作,更是搶眼。這些扭曲壓抑的身體,為這密不透風的時代,刻下最貼切而難忘的印記。

《安蒂岡妮》

演出|身體氣象館、空間劇場(韓國)
時間|2013/09/27  20:0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齣戲語言毫不尷尬忸怩,彷彿三種語言之間並無隔閡,更帶出了導演縱觀東亞政治暴力與殺人史的雄渾企圖。互相對話,並暗指(實際上是直指)今日台灣已迫在眉睫的民主革命。(鄭芳婷)
9月
22
2013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