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初次狂想——2022TIFA《狂想.不止》室內樂音樂會
3月
29
2022
狂想・不止(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80次瀏覽

劉馬利(專案評論人)

探索、新奇、青春、想像、感性浪漫、當代思維、突破、第一次……;這些詞彙都可以很貼切地形容這場音樂會。

《狂想.不止》無疑是一場別開生面又充滿挑戰的演出,激盪出精彩絕倫的生命篇章。臺上的五位演奏家(鋼琴家汪奕聞、小提琴家魏靖儀與陳瑾瑒、中提琴家蔡士賢、大提琴家柯容軒)都是出色的臺灣旅外音樂子弟,皆為新生代箇中好手,身經百戰,屢屢在國際大賽中脫穎而出。因此他們不只演奏技巧精湛,對於音樂詮釋的敏銳度,更是不在話下。演奏室內樂的經驗,亦可從他們每一個人亮眼的資歷一窺究竟。雖說他們不是固定組合的重奏團,但那一晚他們展現了高度的團隊精神。

對「初次」的期許與突破

這場音樂會,首先登場的是出生於臺中、目前活躍於國際舞台的作曲家 —— 陳可嘉。《季節狂想》是她的第一首絃樂四重奏作品,誠如臺上演奏家的全新組合,這也蘊藏了「第一次」的期許,共同在音樂裡尋求突破。

陳可嘉在《季節狂想》裡,運用絃樂音色的變化,營造神秘而悠遠的意境。譬如第一樂章〈將要成為的當下〉,使用靠近琴橋(sul ponticello)所拉奏出的高頻泛音,勾勒出萬物滋長的過程,之後進入旋律性的段落,聽見飽滿的和聲,展現了聲響上的平衡感。四位演奏家用弓與絃連結了大自然的奧秘,對宇宙的想像,誠如作曲家的巧思;用藝術提煉自我心靈,也是對音樂的景仰、敬畏、熱情。

在第二樂章〈散落的片刻〉,陳可嘉用大提琴的厚實聲響,以撥絃奏呈現驅動音型,描摹飄零的景致。四件樂器在點描的音高與綿長的旋律之間,產生出飄逸感。而樂章的最後,四位演奏家悉心地營造出亂中有序的效果,確有感受到虛實共生且相互參透。在第三樂章也是以充滿活力、層次分明的表現出顫動的想像,彷彿就是四把絃樂器的觸感神經體驗,也是游移在虛與實的探尋。四位演奏家們整體的表現,將作曲家精心的佈局表現得淋漓盡致。

對「創新」的演繹與想像

音樂會中的第二首 —— 舒曼的《降E大調鋼琴五重奏》無疑是整場音樂會的重頭戲;這點光看音樂會名稱「狂想・不止」就能意會,也應是所有演出曲目中較為人所熟知的作品。對於舒曼本身與鋼琴五重奏形式而言,這首作品亦有「第一次」的意義,因為《降E大調鋼琴五重奏》不僅是舒曼「第一次」創作的鋼琴五重奏,也為鋼琴加入絃樂四重奏的編制,成功地揭開序幕。

舒曼利用鋼琴與絃樂音色的異質性,交織出精彩的對話,既富有交響化的豐富聲響,也保有室內樂的親密細微。很明顯地,五位演奏家深諳作曲家的創作思維。鋼琴的存在,除了是四把同質性弓絃樂器的延伸與拓增,更利用樂器各異的聲響效果,激盪出豐沛的聲響能量。整體來看,在五位作曲家精心的佈局下,所有具對比性的力度與織度,皆拿捏得宜,滿足聽覺上的立體感與完整性。再從細部推敲,每個聲部都有獨立自主的特性,每個動機發展的脈絡皆縝密處理,有志一同地帶領觀眾抽絲剝繭,進入浪漫主義的篇章裡。

從第一樂章「華麗的快板」第一主題的上行音型,在聲響上就展現出全然的豐富性,果決而俐落。汪奕聞的琴聲頗具包容力,不但給予聲響上的支撐,更激發了所有聲部的音樂張力。而第二主題由大提琴帶領,柯容軒的拉奏充滿了自信與活力,與蔡士賢的中提琴形成輕柔優美的二重奏,確實掌握了舒曼情感豐富的浪漫風格。

五位演奏家深知舒曼在音樂裡強調鮮明的對比性,他們小心翼翼地處理每一個緊密的和聲、阡陌交錯的旋律線、明確的主題動機,並逐步將曲式結構擴充。他們充分展現出情緒的抑揚頓挫,用節奏、音型、織度、演奏技巧大幅擴展音樂的格局,讓樂曲具有高度的統整性。第二樂章如同送葬進行曲風格,展現出小提琴與大提琴的平衡性,讓附點音型的主題不斷以各種形式重覆出現。進入激動的段落(Agitato),鋼琴則用三連音推動的凝聚力,使用同樣的主題,彷彿進入一個嶄新的境地;之後各組絃樂聲部再依序出現,回應鋼琴的三連音聲響,相當引人入勝。

第三樂章的詼諧曲,有大量的快速音群,考驗每一位演奏家的穩定度以及運音 (articulation)的精準度。在第四樂章「不太快的快板」最終段,以賦格的形式再現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更是挑戰五位演奏家的耐力與智慧,在他們的演奏下,使得所有音符皆圓融飽滿,每一個樂句也濃郁沉穩,確實構築了堅實的聲響感知。

對「青春」的回溯與抉擇

《狂想.不止》室內樂音樂會演出的上半場,是由陳瑾瑒演奏第一小提琴,下半場則是由魏靖儀擔綱第一小提琴。而下半場的兩首作品:魏本《慢板》與康果爾德《E大調鋼琴五重奏》,雖不似舒曼《降E大調鋼琴五重奏》經常被演出,但這五位演奏家用純粹而成熟的技巧演繹,表現出晚期浪漫風格的音樂美學,也藉由這兩首作品回溯兩位作曲家在年少時期的浪漫情懷,頗具說服力。

《慢板》是魏本二十五歲的作品。此曲不似他後來成熟期的「無調性」與「十二音技法」作品的惜音如金,反而是旋律蜿蜒而細膩的伸展,優美而綿長,但也如同他的晚期作品,有著精巧的格局。第一小提琴的份量顯得較為吃重,許多音樂的張力與細枝末節,魏靖儀都處理的相當有層次性。

至於《E大調鋼琴五重奏》,則是康果爾德二十四歲的作品。他使用豐富的和聲與音色變化,對於演奏技巧有極高的要求,也需要聲部織度的平衡完整,因為每個段落都是有機的組織。整首樂曲在五位演奏家的演繹下,時而經營出深遠、層次分明整體感,時而像是小提琴與鋼琴相向互行的二重奏,時而在各聲部之間產生細膩微妙的對話。相信臺上的他們與臺下近乎滿座的觀眾,都充滿著無與倫比的共鳴與感應。

雖說這五位音樂家個個身懷絕技,對於室內樂的演奏經驗豐富,演出品質也很令人驚豔,但有時因為演出場地的限制,難免稀釋掉一些現場演出的能量。畢竟國家音樂廳場地太大,很多室內樂的獨特聲響無法充分與空間共鳴;而泛音也是聽覺上相當重要的一環,是音樂與空間對話的結果。雖然很多重要的細節仍能清楚地被聽見,但所產生的共鳴很容易飄散,尤其舒曼的作品講求層次性與對比性,在大廳演奏反而無法充分感受到音樂飽滿的張力,在聽覺上有時似乎稍顯渙散。

但整體來說,這是一場令人耳目一新的音樂會,表現出五位演奏家們對於「狂想」的共通點,也代表人生各種必經的抉擇,包括這場音樂會的選曲、用什麼樣的方式回應作曲家的樂思,又要如何用自己的方式經營每一個起承轉合,是以回歸原點為核心精神。

這五位演奏家用音樂做了最美好的抉擇。正當安可曲 —— 蕭泰然《原住民組曲—終曲​》的樂音響起時,現場滿溢著對土地的感激與對音樂的堅持。的確,他們都是時代的菁英,以民族的血液為標誌,共同扛著浪漫主義的大旗,在當代持續尋求古典的突破。相信時代的巨輪,也在那晚一連串的狂想之中,悄然邁進了一大步了。

《狂想.不止》

演出|汪奕聞、魏靖儀、陳瑾瑒、蔡⼠賢、柯容軒
時間|2022/03/19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