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吸》的起伏間,跳轉人生處境
3月
28
2023
呼吸(四把椅子劇團提供/攝影黃煌智)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04次瀏覽

文 陳佳伶(專案評論人)

一個遠渡重洋而來的劇本,反映了異地共有的現代性問題,顯然沒有造成太多跨文化差異,而是壟罩為全球化現象迫近彼此,在環境每況愈下,群體政治內的個人存有議題夾擊之下,我們尚有喘息的空間嗎?又是什麼讓一向崇尚自由的我們,願意放棄飛行,限縮生活蝸居於某處,是為節能減碳政策的身體力行意識形態所驅使,還是預約了甜蜜負荷的家累煩惱?空間在舞台上一派的極簡,無論是IKEA、夜店,在車上、公園或是星巴克,我們都要動用馳騁自我的想像力,召喚人人皆有卻又因人而異的獨特經驗,從演員舞台翻轉到現實人生,再從真實生活重回虛構舞台,這種無可避免的包覆性遍及在場每一個人,因此我們可以對號、可以置入,又同時抽離與旁觀,也因為我們同時在思考,不至於渾然不覺自我在其中的角色與位置,從空間中延伸而來的世界觀自此被完形建構。

時間元素在演出中與空間相較,顯得曖昧不明,卻也更耐人尋味。熱源與融冰的概念,比即時投影呈現的視覺效果似乎更為有趣,它可以直指現正生成的生態浩劫,南北極的融冰現象加劇,氣候愈加的酷熱,熱到一瓶水解決不了的渴,對比於劇場的冷冽與恆溫;它也同時宣告現實世界中氣候變遷的狀況,不可逆反地同步在發生,在戲劇中縮影了黑盒子之外的現況,校準對時真確的時間感,不會因循著觀眾的專注忘我,一時片刻地減緩環境變糟的速度,冰的消融是不止息的,半晌的肉眼觀察未及明確,待我們別過頭進入敘事,再重新注目於影像上時,赫然發覺與方才的注視已不甚相同,時間在這個層次上,趨近於真實的物理時間,不為各式主客觀因素的干擾,而有所駐足停留,無論世界因為我們做了什麼變得更好,或沒做什麼而變糟,時間性皆無法精準被人為所掌握。


呼吸(四把椅子劇團提供/攝影黃煌智)

而對照戲劇中又是如何做時間的調控,讓我們在九十五分鐘的觀演時光中,歷經樹已長成森林,卻又不復存地消失?一開始時間位移的跡象不很明顯,但足以讓人察覺,點燃一支菸的時間不到,剛抽完菸的餘韻已來,在忽而地閃現中十分鐘的沙漏滴流已用盡;一則等候通知的消息要週三才會揭曉,在不及憶起今夕是何夕的分秒間,令人雀躍的答案已公布;尚無法辨別,這晚是屬於誰的徹夜難眠又是誰的安睡好夢之時,生澀的陽光已初來乍到,互道早安的時刻已出現。這些或多或少,代表過去式的生活片段,我們都還來不及思索它們出現的意義、知覺所代表的徵兆,這些恆常重複、或絕無僅有的瞬間就倏忽地發生了,我們彷彿待在劇場的太空艙裡,踏上僅前進不回返的時光機,在線性時間中跳轉,進行一場歷時性的人生大躍進旅程,當命運的輪盤總是無情快轉,身為有情眾生的我們,該力挽狂瀾、深切思索為所應為,還是不顧一切挺身向前就好?

劇末結尾在The 1975的歌聲中,曾幾何時覺得他們一如喧囂的世界太吵鬧,當下再聽好似推翻了安靜美好的假象,在一首歌、一部戲中盤點世界現況、細數人生百態,掌握了一些順應時間,與不屈從命運的感悟。

《呼吸》

演出|四把椅子劇團
時間|2023/03/18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繼鄧肯.麥克米倫的另一部作品《好事清單》之後,四把椅子再一次成功轉譯當代重要劇作,藉由個人生命關懷,連結更廣泛的全球觀照,擴展劇場的創作視野,也同時再次確認語言思辨在劇場中的必要。
4月
07
2023
「難關過後,生命還有何可能?」可謂貫穿《好事清單》與《呼吸》的問題。與《好事清單》以自我終結來啟動問句相反,《呼吸》中是由生小孩與否的問題來向生命發問。
3月
28
2023
一百分鐘無中場,捏在多數劇場觀看的理想時間;但巨量台詞疊進了「情節時間」,作為第二層表現。《呼吸》經歷一對男女的交往、討論生子、懷孕、流產、分手、再次相遇(甚至可以説是外遇)、再次懷孕,然後導向結尾;更因全劇未有明確的段落切割,讓所有情節、對話都直接被銜接,進一步錯亂了時間感⋯⋯
3月
20
2023
傳源文化藝術團的組成,從兩個人到一群人,這群人把原住民傳統樂舞轉換成舞作《呼吸》,而編舞藝術家DJANAWKIVALAN(伊法蘭迦惱,來自排灣族,屏東縣來義鄉文樂部落)功不可沒。(童柏壽)
10月
03
2019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