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吸》的起伏間,跳轉人生處境
3月
28
2023
呼吸(四把椅子劇團提供/攝影黃煌智)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84次瀏覽

文 陳佳伶(專案評論人)

一個遠渡重洋而來的劇本,反映了異地共有的現代性問題,顯然沒有造成太多跨文化差異,而是壟罩為全球化現象迫近彼此,在環境每況愈下,群體政治內的個人存有議題夾擊之下,我們尚有喘息的空間嗎?又是什麼讓一向崇尚自由的我們,願意放棄飛行,限縮生活蝸居於某處,是為節能減碳政策的身體力行意識形態所驅使,還是預約了甜蜜負荷的家累煩惱?空間在舞台上一派的極簡,無論是IKEA、夜店,在車上、公園或是星巴克,我們都要動用馳騁自我的想像力,召喚人人皆有卻又因人而異的獨特經驗,從演員舞台翻轉到現實人生,再從真實生活重回虛構舞台,這種無可避免的包覆性遍及在場每一個人,因此我們可以對號、可以置入,又同時抽離與旁觀,也因為我們同時在思考,不至於渾然不覺自我在其中的角色與位置,從空間中延伸而來的世界觀自此被完形建構。

時間元素在演出中與空間相較,顯得曖昧不明,卻也更耐人尋味。熱源與融冰的概念,比即時投影呈現的視覺效果似乎更為有趣,它可以直指現正生成的生態浩劫,南北極的融冰現象加劇,氣候愈加的酷熱,熱到一瓶水解決不了的渴,對比於劇場的冷冽與恆溫;它也同時宣告現實世界中氣候變遷的狀況,不可逆反地同步在發生,在戲劇中縮影了黑盒子之外的現況,校準對時真確的時間感,不會因循著觀眾的專注忘我,一時片刻地減緩環境變糟的速度,冰的消融是不止息的,半晌的肉眼觀察未及明確,待我們別過頭進入敘事,再重新注目於影像上時,赫然發覺與方才的注視已不甚相同,時間在這個層次上,趨近於真實的物理時間,不為各式主客觀因素的干擾,而有所駐足停留,無論世界因為我們做了什麼變得更好,或沒做什麼而變糟,時間性皆無法精準被人為所掌握。


呼吸(四把椅子劇團提供/攝影黃煌智)

而對照戲劇中又是如何做時間的調控,讓我們在九十五分鐘的觀演時光中,歷經樹已長成森林,卻又不復存地消失?一開始時間位移的跡象不很明顯,但足以讓人察覺,點燃一支菸的時間不到,剛抽完菸的餘韻已來,在忽而地閃現中十分鐘的沙漏滴流已用盡;一則等候通知的消息要週三才會揭曉,在不及憶起今夕是何夕的分秒間,令人雀躍的答案已公布;尚無法辨別,這晚是屬於誰的徹夜難眠又是誰的安睡好夢之時,生澀的陽光已初來乍到,互道早安的時刻已出現。這些或多或少,代表過去式的生活片段,我們都還來不及思索它們出現的意義、知覺所代表的徵兆,這些恆常重複、或絕無僅有的瞬間就倏忽地發生了,我們彷彿待在劇場的太空艙裡,踏上僅前進不回返的時光機,在線性時間中跳轉,進行一場歷時性的人生大躍進旅程,當命運的輪盤總是無情快轉,身為有情眾生的我們,該力挽狂瀾、深切思索為所應為,還是不顧一切挺身向前就好?

劇末結尾在The 1975的歌聲中,曾幾何時覺得他們一如喧囂的世界太吵鬧,當下再聽好似推翻了安靜美好的假象,在一首歌、一部戲中盤點世界現況、細數人生百態,掌握了一些順應時間,與不屈從命運的感悟。

《呼吸》

演出|四把椅子劇團
時間|2023/03/18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繼鄧肯.麥克米倫的另一部作品《好事清單》之後,四把椅子再一次成功轉譯當代重要劇作,藉由個人生命關懷,連結更廣泛的全球觀照,擴展劇場的創作視野,也同時再次確認語言思辨在劇場中的必要。
4月
07
2023
「難關過後,生命還有何可能?」可謂貫穿《好事清單》與《呼吸》的問題。與《好事清單》以自我終結來啟動問句相反,《呼吸》中是由生小孩與否的問題來向生命發問。
3月
28
2023
一百分鐘無中場,捏在多數劇場觀看的理想時間;但巨量台詞疊進了「情節時間」,作為第二層表現。《呼吸》經歷一對男女的交往、討論生子、懷孕、流產、分手、再次相遇(甚至可以説是外遇)、再次懷孕,然後導向結尾;更因全劇未有明確的段落切割,讓所有情節、對話都直接被銜接,進一步錯亂了時間感⋯⋯
3月
20
2023
傳源文化藝術團的組成,從兩個人到一群人,這群人把原住民傳統樂舞轉換成舞作《呼吸》,而編舞藝術家DJANAWKIVALAN(伊法蘭迦惱,來自排灣族,屏東縣來義鄉文樂部落)功不可沒。(童柏壽)
10月
03
2019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