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被操縱——短評《呼吸》
3月
20
2023
呼吸(四把椅子劇團提供/攝影秦大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72次瀏覽

文 吳岳霖(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呼吸》沒打算讓所有人呼吸,不管是劇中人物、或是觀眾。這種窒息感,或許來自於「時間」。

第一層時間是「演出時間」的長短。在約莫一百分鐘內,觀眾與演員被關進封閉空間,在劇本綿密的文字策略裡,透過在地轉譯【1】,仿若緊貼著述說者與聆聽者——從劇中男女主角彼此的「討論」【2】,到舞台如拳擊台的設計,高於平面,都讓這些「討論」之於場內觀眾,存在著看似流動、卻可能是死水的對應關係。

同時,無論是舞台或燈光設計,近乎都削減至零。純白的舞台,僅有看似可組合、卻固定而分離的抽象道具,在演員的躺臥等動作裡成為桌椅、床鋪等佈置。燈光也多半明亮且蒼白,除最後段落外,僅作極度細微的變化,不刻意聚焦反而打得演員極近赤裸,持續堆疊「台詞」——幾乎都是對話,但時不時失去交集。導演似乎刻意地不讓人「看見」導演手法,僅隨演員的呼吸,因此更凸顯演員如何用巨量台詞填滿時間。

一百分鐘無中場,捏在多數劇場觀看的理想時間;但巨量台詞疊進了「情節時間」,作為第二層表現。《呼吸》經歷一對男女的交往、討論生子、懷孕、流產、分手、再次相遇(甚至可以説是外遇)、再次懷孕,然後導向結尾;更因全劇未有明確的段落切割,讓所有情節、對話都直接被銜接,進一步錯亂了時間感,也導致呼吸不順。回頭來看,《呼吸》的情節接近八點檔,卻因其處理方式,反倒缺乏(我們看八點檔時追求的)暢快感,更像是被掐住氣息,無從拿捏過程裡的節奏。

最後一種時間,是之於觀眾的「現實時間」。無論是劇本設計的對話都意圖趨近日常瑣碎,或是劉冠廷、孫可芳在戲外同樣是情侶關係,都在被投擲入劇場後,混淆了虛實。於是,時間在吞吐之間,劇場在虛實之際,讓這些詭譎的煩悶感開始製造不同理解位置,收納到觀眾各自的人生階段——這或許會讓單身的觀眾無法達到同理?

時間,在《呼吸》裡被操縱著,讓所有煩躁感得以被解釋,成為彼此的幫兇。


註釋

1、《呼吸》原為鄧肯.麥克米蘭(Duncan Macmillan)的劇本,由林冠廷翻譯、許哲彬執導。

2、全劇將兩人對於任何事情的「對話」到「爭執」,一律解釋為「討論」。


《呼吸》

演出|四把椅子劇團
時間|2023/03/08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繼鄧肯.麥克米倫的另一部作品《好事清單》之後,四把椅子再一次成功轉譯當代重要劇作,藉由個人生命關懷,連結更廣泛的全球觀照,擴展劇場的創作視野,也同時再次確認語言思辨在劇場中的必要。
4月
07
2023
「難關過後,生命還有何可能?」可謂貫穿《好事清單》與《呼吸》的問題。與《好事清單》以自我終結來啟動問句相反,《呼吸》中是由生小孩與否的問題來向生命發問。
3月
28
2023
一個遠渡重洋而來的劇本,反映了異地共有的現代性問題,顯然沒有造成太多跨文化差異,而是壟罩為全球化現象迫近彼此,在環境每況愈下,群體政治內的個人存有議題夾擊之下,我們尚有喘息的空間嗎?
3月
28
2023
傳源文化藝術團的組成,從兩個人到一群人,這群人把原住民傳統樂舞轉換成舞作《呼吸》,而編舞藝術家DJANAWKIVALAN(伊法蘭迦惱,來自排灣族,屏東縣來義鄉文樂部落)功不可沒。(童柏壽)
10月
03
2019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