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被操縱——短評《呼吸》
3月
20
2023
呼吸(四把椅子劇團提供/攝影秦大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033次瀏覽

文 吳岳霖(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呼吸》沒打算讓所有人呼吸,不管是劇中人物、或是觀眾。這種窒息感,或許來自於「時間」。

第一層時間是「演出時間」的長短。在約莫一百分鐘內,觀眾與演員被關進封閉空間,在劇本綿密的文字策略裡,透過在地轉譯【1】,仿若緊貼著述說者與聆聽者——從劇中男女主角彼此的「討論」【2】,到舞台如拳擊台的設計,高於平面,都讓這些「討論」之於場內觀眾,存在著看似流動、卻可能是死水的對應關係。

同時,無論是舞台或燈光設計,近乎都削減至零。純白的舞台,僅有看似可組合、卻固定而分離的抽象道具,在演員的躺臥等動作裡成為桌椅、床鋪等佈置。燈光也多半明亮且蒼白,除最後段落外,僅作極度細微的變化,不刻意聚焦反而打得演員極近赤裸,持續堆疊「台詞」——幾乎都是對話,但時不時失去交集。導演似乎刻意地不讓人「看見」導演手法,僅隨演員的呼吸,因此更凸顯演員如何用巨量台詞填滿時間。

一百分鐘無中場,捏在多數劇場觀看的理想時間;但巨量台詞疊進了「情節時間」,作為第二層表現。《呼吸》經歷一對男女的交往、討論生子、懷孕、流產、分手、再次相遇(甚至可以説是外遇)、再次懷孕,然後導向結尾;更因全劇未有明確的段落切割,讓所有情節、對話都直接被銜接,進一步錯亂了時間感,也導致呼吸不順。回頭來看,《呼吸》的情節接近八點檔,卻因其處理方式,反倒缺乏(我們看八點檔時追求的)暢快感,更像是被掐住氣息,無從拿捏過程裡的節奏。

最後一種時間,是之於觀眾的「現實時間」。無論是劇本設計的對話都意圖趨近日常瑣碎,或是劉冠廷、孫可芳在戲外同樣是情侶關係,都在被投擲入劇場後,混淆了虛實。於是,時間在吞吐之間,劇場在虛實之際,讓這些詭譎的煩悶感開始製造不同理解位置,收納到觀眾各自的人生階段——這或許會讓單身的觀眾無法達到同理?

時間,在《呼吸》裡被操縱著,讓所有煩躁感得以被解釋,成為彼此的幫兇。


註釋

1、《呼吸》原為鄧肯.麥克米蘭(Duncan Macmillan)的劇本,由林冠廷翻譯、許哲彬執導。

2、全劇將兩人對於任何事情的「對話」到「爭執」,一律解釋為「討論」。


《呼吸》

演出|四把椅子劇團
時間|2023/03/08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繼鄧肯.麥克米倫的另一部作品《好事清單》之後,四把椅子再一次成功轉譯當代重要劇作,藉由個人生命關懷,連結更廣泛的全球觀照,擴展劇場的創作視野,也同時再次確認語言思辨在劇場中的必要。
4月
07
2023
「難關過後,生命還有何可能?」可謂貫穿《好事清單》與《呼吸》的問題。與《好事清單》以自我終結來啟動問句相反,《呼吸》中是由生小孩與否的問題來向生命發問。
3月
28
2023
一個遠渡重洋而來的劇本,反映了異地共有的現代性問題,顯然沒有造成太多跨文化差異,而是壟罩為全球化現象迫近彼此,在環境每況愈下,群體政治內的個人存有議題夾擊之下,我們尚有喘息的空間嗎?
3月
28
2023
傳源文化藝術團的組成,從兩個人到一群人,這群人把原住民傳統樂舞轉換成舞作《呼吸》,而編舞藝術家DJANAWKIVALAN(伊法蘭迦惱,來自排灣族,屏東縣來義鄉文樂部落)功不可沒。(童柏壽)
10月
03
2019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