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岳霖(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呼吸》沒打算讓所有人呼吸,不管是劇中人物、或是觀眾。這種窒息感,或許來自於「時間」。
第一層時間是「演出時間」的長短。在約莫一百分鐘內,觀眾與演員被關進封閉空間,在劇本綿密的文字策略裡,透過在地轉譯【1】,仿若緊貼著述說者與聆聽者——從劇中男女主角彼此的「討論」【2】,到舞台如拳擊台的設計,高於平面,都讓這些「討論」之於場內觀眾,存在著看似流動、卻可能是死水的對應關係。
同時,無論是舞台或燈光設計,近乎都削減至零。純白的舞台,僅有看似可組合、卻固定而分離的抽象道具,在演員的躺臥等動作裡成為桌椅、床鋪等佈置。燈光也多半明亮且蒼白,除最後段落外,僅作極度細微的變化,不刻意聚焦反而打得演員極近赤裸,持續堆疊「台詞」——幾乎都是對話,但時不時失去交集。導演似乎刻意地不讓人「看見」導演手法,僅隨演員的呼吸,因此更凸顯演員如何用巨量台詞填滿時間。
一百分鐘無中場,捏在多數劇場觀看的理想時間;但巨量台詞疊進了「情節時間」,作為第二層表現。《呼吸》經歷一對男女的交往、討論生子、懷孕、流產、分手、再次相遇(甚至可以説是外遇)、再次懷孕,然後導向結尾;更因全劇未有明確的段落切割,讓所有情節、對話都直接被銜接,進一步錯亂了時間感,也導致呼吸不順。回頭來看,《呼吸》的情節接近八點檔,卻因其處理方式,反倒缺乏(我們看八點檔時追求的)暢快感,更像是被掐住氣息,無從拿捏過程裡的節奏。
最後一種時間,是之於觀眾的「現實時間」。無論是劇本設計的對話都意圖趨近日常瑣碎,或是劉冠廷、孫可芳在戲外同樣是情侶關係,都在被投擲入劇場後,混淆了虛實。於是,時間在吞吐之間,劇場在虛實之際,讓這些詭譎的煩悶感開始製造不同理解位置,收納到觀眾各自的人生階段——這或許會讓單身的觀眾無法達到同理?
時間,在《呼吸》裡被操縱著,讓所有煩躁感得以被解釋,成為彼此的幫兇。
註釋
1、《呼吸》原為鄧肯.麥克米蘭(Duncan Macmillan)的劇本,由林冠廷翻譯、許哲彬執導。
2、全劇將兩人對於任何事情的「對話」到「爭執」,一律解釋為「討論」。
《呼吸》
演出|四把椅子劇團
時間|2023/03/08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