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有重有輕,劇場滿是隱喻
3月
28
2023
呼吸(四把椅子劇團提供/攝影黃煌智)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91次瀏覽

文 洪郁媗(專案評論人)

去年,四把椅子劇團為我們呈現Duncan Macmillan的《好事清單》(2022)。那被憂鬱籠罩的母親並未因為那串男孩為她而寫的清單而走出陰霾,那些生活的確幸提供小小的撫慰,但始終無法修補難以言說的憂鬱。不過,在這沈重又無法被逆轉的旅途中卻有那些事物短暫、細碎的閃光相伴,可以讓生命舉重若輕地邁向終局。「難關過後,生命還有何可能?」可謂貫穿《好事清單》與《呼吸》的問題。與《好事清單》以自我終結來啟動問句相反,《呼吸》中是由生小孩與否的問題來向生命發問。

就算再看似平等的關係,若是論及生育,必得面對的是不會被理解的差異。男主角能夠在隨意輕鬆的場合(IKEA的排隊動線)向女主角提出「我們要孩子嗎?」的邀約,這樣的他不會理解為何女方將造孩視為獨特的創造過程,也難以感應到那對當下社會的焦慮不安實則是對親密一擁的渴求。相比於孫可芳飾演的角色,一個對社會有許多隱憂、了解成為母親與自我成就之間的衝突,有著鮮明性格的博士生,劉冠廷扮演的反而是個面孔模糊、多數時間處於被動狀態的自由音樂人。不知是否刻意為之,在女方對於母職的想像中出現的男人也是面容模糊,甚至不用是眼前的那個他。在關於生育、環境、關係的密集對話中,雙方看似穩固但停滯的情感關係在向前的同時也在消散,直到新生的突然出現和消失終使那搖搖欲墜的關係崩解。然而,在此之後舞台上的重聚、不忠、意外、成家皆以快節奏呈現。終於,男方主動擁抱伴侶,兩人在台上有著環境暖化和政治隱憂的投影幕下極快地經歷了一生。


呼吸(四把椅子劇團提供/攝影黃煌智)

倘若停留在關係崩解之處,或許這僅會是又一個傷感心碎故事,但是,後續的發展卻將觀眾從傷感拉回現實。若以情侶關係的暫時中止此為轉捩點,先前,女主角不停地在「好」這個概念打轉,而另一方則受到牽引也情願共同思索當下社會對於新生是否過於糟糕?製造一個會動的碳排放體是否對環境不好?甚至,他們好得足夠將另個生命帶來這個世界嗎?這些擔憂看似是聚焦該新生命的思辨實則是透過不斷地用「好」嘗試為自己的身份定位,不過,「好」的定義之寬廣與模糊恰巧指向以此概念作為身份標誌物的困難,也讓這些議題過於廣泛的討論帶點理想主義的色彩。有趣的是,兩方恰巧在做了在常理下不會被認定為「好」的行為後,才不得不在這個契機下,讓有關身份的過渡、生育的綜合利弊、親密關係的不同階段⋯⋯等一連串在先前困擾許久的人生難題在短短地幾分鐘內以進入普通的、正常的人生階段的形式來化解。

當下,我對以此作為應對先前由生育所開啟的種種人生難題感到有些突然,好似在此之前所拋出的疑惑皆可由走入家庭而舒緩。這樣的處理的確傳達那即便歷經千萬事,生命只要尚未停下,仍舊必須繼續前行的性質。在這一點上不免想起《好事清單》自始自終並未將那籠罩全劇的憂鬱渲染上濃厚的情緒,或是避免將傷痛處理得過於龐大的細致。同樣地,在《呼吸》中,生命的重量和現世的焦躁被輕輕撚起再悄然化解,或許也只在劇場,那些焦慮不安才能被這輕盈且美好的結尾所安撫。

《呼吸》

演出|四把椅子劇團
時間|2023/03/09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繼鄧肯.麥克米倫的另一部作品《好事清單》之後,四把椅子再一次成功轉譯當代重要劇作,藉由個人生命關懷,連結更廣泛的全球觀照,擴展劇場的創作視野,也同時再次確認語言思辨在劇場中的必要。
4月
07
2023
一個遠渡重洋而來的劇本,反映了異地共有的現代性問題,顯然沒有造成太多跨文化差異,而是壟罩為全球化現象迫近彼此,在環境每況愈下,群體政治內的個人存有議題夾擊之下,我們尚有喘息的空間嗎?
3月
28
2023
一百分鐘無中場,捏在多數劇場觀看的理想時間;但巨量台詞疊進了「情節時間」,作為第二層表現。《呼吸》經歷一對男女的交往、討論生子、懷孕、流產、分手、再次相遇(甚至可以説是外遇)、再次懷孕,然後導向結尾;更因全劇未有明確的段落切割,讓所有情節、對話都直接被銜接,進一步錯亂了時間感⋯⋯
3月
20
2023
傳源文化藝術團的組成,從兩個人到一群人,這群人把原住民傳統樂舞轉換成舞作《呼吸》,而編舞藝術家DJANAWKIVALAN(伊法蘭迦惱,來自排灣族,屏東縣來義鄉文樂部落)功不可沒。(童柏壽)
10月
03
2019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