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祖靈的氣息守護傳統《呼吸》
10月
03
2019
呼吸(傳源文化藝術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54次瀏覽
童柏壽(表演藝術工作者)

新事物的推陳出新總是伴隨著舊時代的沒落,成立九年的傳源文化藝術團以《呼吸》溯源那被遺忘的時光,藉由九十分鐘不間斷地舞著,呈現缺氧的空間,將會窒息死亡。當土地沒了生氣、傳統文化死寂的時候,我們還能正常呼吸嗎?我們還是原本的自己嗎?回首來時路開始探索、自省反問我們能再找回自身的文化價值與認同嗎?

游移在傳統與現代之中,呼吸是文化的延續。啟幕前時而快、時而慢,頻率交錯的呼吸聲在劇場環繞著,氣息的不平穩已把觀眾帶入急促與不安中,猶如泰雅族人最初引以為傲的印記──紋面,隨著耆老凋零、傳統文化快速地流逝,是否也使族人們開始感到焦躁不安,我們還保有什麼?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呼吸》以關心原住民民族議題與自身成長的經驗,編創出五個篇章「生命」、「崩解」、「陷阱」、「甦醒」與「呼吸」。訴說土地由綠色逐漸轉為土灰色,就像老族人臉上的紋面一畫一畫的消失,原住民青年唱出的傳統歌謠中,帶著濃厚的傷悲,站在同一片土地上,呼吸著同樣的養分,最初的頻率再也回不去。當獵場失去自有的權利,獵人設計的陷阱,反將自己設入陷阱中,現在獵人還能打獵嗎?未到終寂之時,新的氣息會逐漸甦醒,而祖靈的話語從未停過,文化以不同地樣貌頑強活著。最終當歌聲再次響起,訴說了部落的歷史與文化──當舞蹈再次跳起,傳遞了族群的精神與勇氣。傳源文化藝術團的原住民青年正一步步調整呼吸,用祖靈的氣息守護傳統。

舞作首尾兩個篇章採以破題與呼應相互對照,首章「生命」由原住民嘹亮動人的歌聲,唱出耆老生命盡頭,走向彩虹橋前心境上的擔憂。過程中的「崩解」、「陷阱」與「甦醒」舞作,在舞臺呈現上是快速流動的,舞者們需要充沛的體力去展現所要傳達的畫面。編舞家並非以學院派的舞蹈來編排內容,反倒保留原住民傳統舞蹈中的些許元素,再依故事情節套入表演者的身上,當中還看到電流似不規則的舞蹈與充滿情緒的臉部表情。這群非科班生訓練出來的原青年舞者,能將肢體線條極至展現,與生俱來的潛能與爆發力不容小覷。最後的「呼吸」回到了原點,再以歌聲讓舞群們急促不安的呼吸漸漸地平緩下來。

傳源文化藝術團的組成,從兩個人到一群人,這群人把原住民傳統樂舞轉換成舞作《呼吸》,而編舞藝術家DJANAWKIVALAN(伊法蘭迦惱,來自排灣族,屏東縣來義鄉文樂部落)功不可沒。筆者在未觀賞前,對原住民舞的印象僅停留在儀式、圍圈歡唱、豐年祭等,孰不知泰雅族樂舞透過編舞家的拆解、重構、再生是如此充滿生命力與感動力。

《呼吸》導演陳光明、藝術總監郭志翔與這群原青年都來自部落,他們以最熟悉的旋律、舞蹈紀錄了屬於他們的文化與歷史。只要用心地去做、努力地去實踐,「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原住民的舞蹈與音樂就是最具特色的文化藝術。

《呼吸》

演出|傳源文化藝術團
時間|2019/09/28 19:30
地點|苗北藝文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繼鄧肯.麥克米倫的另一部作品《好事清單》之後,四把椅子再一次成功轉譯當代重要劇作,藉由個人生命關懷,連結更廣泛的全球觀照,擴展劇場的創作視野,也同時再次確認語言思辨在劇場中的必要。
4月
07
2023
「難關過後,生命還有何可能?」可謂貫穿《好事清單》與《呼吸》的問題。與《好事清單》以自我終結來啟動問句相反,《呼吸》中是由生小孩與否的問題來向生命發問。
3月
28
2023
一個遠渡重洋而來的劇本,反映了異地共有的現代性問題,顯然沒有造成太多跨文化差異,而是壟罩為全球化現象迫近彼此,在環境每況愈下,群體政治內的個人存有議題夾擊之下,我們尚有喘息的空間嗎?
3月
28
2023
一百分鐘無中場,捏在多數劇場觀看的理想時間;但巨量台詞疊進了「情節時間」,作為第二層表現。《呼吸》經歷一對男女的交往、討論生子、懷孕、流產、分手、再次相遇(甚至可以説是外遇)、再次懷孕,然後導向結尾;更因全劇未有明確的段落切割,讓所有情節、對話都直接被銜接,進一步錯亂了時間感⋯⋯
3月
20
2023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