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祖靈的氣息守護傳統《呼吸》
10月
03
2019
呼吸(傳源文化藝術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79次瀏覽
童柏壽(表演藝術工作者)

新事物的推陳出新總是伴隨著舊時代的沒落,成立九年的傳源文化藝術團以《呼吸》溯源那被遺忘的時光,藉由九十分鐘不間斷地舞著,呈現缺氧的空間,將會窒息死亡。當土地沒了生氣、傳統文化死寂的時候,我們還能正常呼吸嗎?我們還是原本的自己嗎?回首來時路開始探索、自省反問我們能再找回自身的文化價值與認同嗎?

游移在傳統與現代之中,呼吸是文化的延續。啟幕前時而快、時而慢,頻率交錯的呼吸聲在劇場環繞著,氣息的不平穩已把觀眾帶入急促與不安中,猶如泰雅族人最初引以為傲的印記──紋面,隨著耆老凋零、傳統文化快速地流逝,是否也使族人們開始感到焦躁不安,我們還保有什麼?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呼吸》以關心原住民民族議題與自身成長的經驗,編創出五個篇章「生命」、「崩解」、「陷阱」、「甦醒」與「呼吸」。訴說土地由綠色逐漸轉為土灰色,就像老族人臉上的紋面一畫一畫的消失,原住民青年唱出的傳統歌謠中,帶著濃厚的傷悲,站在同一片土地上,呼吸著同樣的養分,最初的頻率再也回不去。當獵場失去自有的權利,獵人設計的陷阱,反將自己設入陷阱中,現在獵人還能打獵嗎?未到終寂之時,新的氣息會逐漸甦醒,而祖靈的話語從未停過,文化以不同地樣貌頑強活著。最終當歌聲再次響起,訴說了部落的歷史與文化──當舞蹈再次跳起,傳遞了族群的精神與勇氣。傳源文化藝術團的原住民青年正一步步調整呼吸,用祖靈的氣息守護傳統。

舞作首尾兩個篇章採以破題與呼應相互對照,首章「生命」由原住民嘹亮動人的歌聲,唱出耆老生命盡頭,走向彩虹橋前心境上的擔憂。過程中的「崩解」、「陷阱」與「甦醒」舞作,在舞臺呈現上是快速流動的,舞者們需要充沛的體力去展現所要傳達的畫面。編舞家並非以學院派的舞蹈來編排內容,反倒保留原住民傳統舞蹈中的些許元素,再依故事情節套入表演者的身上,當中還看到電流似不規則的舞蹈與充滿情緒的臉部表情。這群非科班生訓練出來的原青年舞者,能將肢體線條極至展現,與生俱來的潛能與爆發力不容小覷。最後的「呼吸」回到了原點,再以歌聲讓舞群們急促不安的呼吸漸漸地平緩下來。

傳源文化藝術團的組成,從兩個人到一群人,這群人把原住民傳統樂舞轉換成舞作《呼吸》,而編舞藝術家DJANAWKIVALAN(伊法蘭迦惱,來自排灣族,屏東縣來義鄉文樂部落)功不可沒。筆者在未觀賞前,對原住民舞的印象僅停留在儀式、圍圈歡唱、豐年祭等,孰不知泰雅族樂舞透過編舞家的拆解、重構、再生是如此充滿生命力與感動力。

《呼吸》導演陳光明、藝術總監郭志翔與這群原青年都來自部落,他們以最熟悉的旋律、舞蹈紀錄了屬於他們的文化與歷史。只要用心地去做、努力地去實踐,「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原住民的舞蹈與音樂就是最具特色的文化藝術。

《呼吸》

演出|傳源文化藝術團
時間|2019/09/28 19:30
地點|苗北藝文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繼鄧肯.麥克米倫的另一部作品《好事清單》之後,四把椅子再一次成功轉譯當代重要劇作,藉由個人生命關懷,連結更廣泛的全球觀照,擴展劇場的創作視野,也同時再次確認語言思辨在劇場中的必要。
4月
07
2023
「難關過後,生命還有何可能?」可謂貫穿《好事清單》與《呼吸》的問題。與《好事清單》以自我終結來啟動問句相反,《呼吸》中是由生小孩與否的問題來向生命發問。
3月
28
2023
一個遠渡重洋而來的劇本,反映了異地共有的現代性問題,顯然沒有造成太多跨文化差異,而是壟罩為全球化現象迫近彼此,在環境每況愈下,群體政治內的個人存有議題夾擊之下,我們尚有喘息的空間嗎?
3月
28
2023
一百分鐘無中場,捏在多數劇場觀看的理想時間;但巨量台詞疊進了「情節時間」,作為第二層表現。《呼吸》經歷一對男女的交往、討論生子、懷孕、流產、分手、再次相遇(甚至可以説是外遇)、再次懷孕,然後導向結尾;更因全劇未有明確的段落切割,讓所有情節、對話都直接被銜接,進一步錯亂了時間感⋯⋯
3月
20
2023
所以,「跳舞的劉奕伶」或「脫口秀的劉奕伶」,孰真,孰假?跳舞的劉奕伶必是真,但脫口秀的劉奕伶難免假,此因寄託脫口秀形式,半實半虛,摻和調劑,無非為了逗鬧觀眾,讓觀眾享受。
7月
21
2024
作品《下一日》不單再次提出實存身體與影像身體的主體辯證,而是藉由影像之後的血肉之軀所散發的真實情感,以及繁複的動作軌跡與鏡頭裡的自我進行對話;同時更藉自導自演的手法,揭示日復一日地投入影像裡的自我是一連串自投羅網的主動行為,而非被迫而為之。
7月
17
2024
無論是因為裝置距離遠近驅動了馬達聲響與影像變化,或是從頭到尾隔層繃布觀看如水下夢境的演出,原本極少觀眾的展演所帶出的親密與秘密特質,反顯化成不可親近的幻覺,又因觀眾身體在美術館表演往往有別於制式劇場展演中來得自由,其「不可親近」的感受更加強烈。
7月
17
2024
「死亡」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彷彿如影隨形,但展現上卻不刻意直面陳述死亡,也沒有過度濃烈的情感呈現。作品傳達的意念反而更多地直指仍活著的人,關於生活、關於遺憾、關於希望、以及想像歸來等,都是身體感官記憶運作下的片段。
7月
12
2024
以筆者臨場的感受上來述說,舞者們如同一位抽象畫家在沒有相框的畫布上揮灑一樣,將名為身體的顏料濺出邊框,時不時地透過眼神或軀幹的介入、穿梭在觀眾原本靜坐的一隅,有意無意地去抹掉第四面牆的存在,定錨沉浸式劇場的標籤與輪廓。
7月
10
2024